|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注册了 |
发帖数:4791 |
回帖数:607 |
可用积分数:102678 |
注册日期:2008-08-20 |
最后登陆:2010-11-12 |
|
主题:“3.15”又来到 盘点经典三大基民维权案例
根据本报“3·15金融投诉调查”问卷的结果,消费者对基金公司的不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夸大收益,有21.7%的人投票;二是费用过高,有19.4%的人投票。如何甄选适合自己风险偏好度的基金,是基民在认购或申购基金时优先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基金的迁徙现象严重,明星基金经理们弃公募而去,部分基金公司爱规模不爱业绩,“铁公鸡”们依然坚持不分红;而去年接连爆发的乌龙门事件,又令投资者蒙受损失。
可是,当事基金公司应对出错的做法,仅是一纸冰冷的公告,没有人为此负责,更没有提及投资者利益的弥补。
“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是否已经沦为一句口号?
问题1
一对多专户业绩不如沪深300涨幅的一半
“一对多专户”产品成为基金公司夸夸其谈式营销最典型的一例。
自2009年9月份推出以来,“一对多专户”产品的表现与公募业绩相比,还不尽如人意。
案例“买指数基金费率还低些。”
杨女士在去年10月认购了两只一对多专户产品,均是规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发行的。但一个半月后,产品公布收益率分别为6%和8.7%,都不如同一时间段的指数涨幅。“早知如此,还不如去买点指数基金,费率还低些。”杨女士抱怨。
杨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记者从银行渠道了解到,半年以来,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产品中跑输大盘的比比皆是。对于规模只有几亿的专户产品而言,建仓期已经不能再作为业绩不佳的借口。
回声:“一对多专户”与中小私募产品运作方式并无差别
“基实际上一对多与中小私募产品甚至一些规模非常小的公募基金运作方式并无差别。”一家基金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研究总监对记者说,要获取超额收益,一对多往往会集中持股,其风险和波动性都远比公募基金要大。“两三个亿的规模,决定了它的风险,跟阳光私募的情况类似。”
根据深圳金融顾问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光私募产品存续期在一年以上的产品共有165只,去年其平均收益为47.38%。对比沪深300的同期涨幅,私募的业绩表现尚不及其一半,而对比上证指数同期涨幅,私募的业绩表现也仅仅略超过大盘的一半。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该人士表示。
支招:需要对管理人进行更深入研究
上文第三方评价机构人士指出,一对多专户的管理水平与公募基金的管理水平并无必然联系。如果说公募基金可以反映公司整体实力,那么过往专户运作经验如一对一专户、社保、年金等和专户投资团队的能力是决定一对多专户产品业绩的关键。而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个具有专户资格的基金公司都具备的。因此,投资者在选择一对多专户时需要对管理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一对多专户团队的实力以及经验。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