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天天好日子 |
发帖数:1828 |
回帖数:6725 |
可用积分数:568470 |
注册日期:2008-05-05 |
最后登陆:2017-05-12 |
|
是否会出现二次经济探底? 广州万隆
应该说金融海啸的后遗症正在发酵,债务和疲弱的经济很容易引发经济的二次探底。但另一方面,我们同时可以看到这对于国内经济而言反而应是一次机遇,这可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一、金融海啸后遗症发酵
金融海啸虽然在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强行针刺激下得以稳定下来,但显然并没有得到彻底的缓和,反而由于财政赤字的扩大而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出现资产通胀格局。而这种局面的危害性目前也表露无疑,实体复苏缓慢但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政府的债务压力空前,债务危机爆发后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受到冲击。
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此次金融体系问题恐怕很难依靠宽松政策来解决,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已经面临着政策救市无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二、对市场预期的影响
由于有上一次金融海啸的记忆未除,因此市场对这次金融海啸的冲击影响十分敏感,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双重动荡反应十分的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的预期可能会超前于经济基本面的发展,目前全球股市的下跌正是反映了投资者对经济增长的一片悲观看法。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的反而是这种极端预期可能会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压力,极度动荡可能会加剧局势的恶化。尤其对于国外的债务国家来说,这种动荡的最严重后果无疑是整个债务风险的显性化。
同时,这种债务压力有扩大化的现实基础,而市场预期的恶化又可能会强化这种趋势。这样一来,市场压力会越来越大,并最终导致市场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当然我们要注意到的是,由于局势的恶化可能会促使原本利益相互冲突的各国来时联手稳市,因此单边向下的格局也难以成立。
三、中国面临相对崛起的压力和条件
站在国外市场的角度来看,经济二次探底的概率实际上非常大,这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驱动引擎的现实考量下。市场预期的急速回落很容易引发金融市场的动态和对经济发展造成进一步伤害,加之从长期来看欧美各国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进行博弈(比如美博弈欧元),缺乏协调统一的行为,这种动荡可能会更加明显。
而这种周期性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部门无法完全阻止的,也意味着我国的外部环境将不可避免的逐步恶化。
但是对于国内而言,则不完全是风险和挑战,实属机遇并存。压力在于由于外需的乏力,全球经济萧条不可避免的会通过出口这条通道波及国内经济基本面。但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适时的启动这一引擎带动国内消费和投资,则极易形成国内经济相对崛起的格局,从而吸引境外资源和技术,进一步强化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发展和壮大。更何况,由于目前国内金融体系的现对封闭,国际债务危机很难直接引发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