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发达经济体议息潮起 加息预期冲击A股?
2010-08-04 08:49:40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算股神
发帖数:45382
回帖数:32109
可用积分数:6236234
注册日期:2008-06-23
最后登陆:2022-05-19
主题:发达经济体议息潮起 加息预期冲击A股?

宏观经济

  发达经济体议息潮起 央行定调浇灭中国加息猜想(本页)

  澳央行维持利率不变 欧洲和英国央行本周也将按兵不动

  央行调控陷入两难 准备金率或再调

  经济数据频频“唱衰” 加息无望宽松政策愈漫长

  四季度钱紧 “二率”调整几无空间

  中国四季度GDP增速或跌破8% PMI连续三月下降

  A股影响

  市场传言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 A股尾盘突然暴跌

  中证投资:市场或再临流动性困境

  申银万国:多空“拉锯战”未打完

  45点杀威棒会不会“把熊打醒”

  A股昨创近三周最大跌幅

  八月A股悬念重重 短期政策转向可能性不大

  全球经济延续复苏势头有利股市稳步回升

  发达经济体议息潮起 央行定调浇灭中国加息猜想

  专家称,全球经济复苏基础未稳,各国仍将保持宽松的政策环境不变,此轮议息潮对中国影响不大

  8月份伊始,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迎来新一轮的议息高潮。针对央行继年内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近日再次公开提及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年内加息可能不大。

  全球再掀议息潮

  昨日,澳洲储备银行发表声明称,将基准现金利率维持在4.5%不变,乃连续三个月维持息率于该水平。澳大利亚央行率先拉开8月以来新一轮全球议息大幕。紧接着,英国和欧洲央行将在周四公布利率决策。而日本和美国则将在下周二公布议息结果。

  对于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澳洲储备银行在声明中指出,当前货币政策仍属适宜,预计澳洲国内通胀接近目标水平。全球经济前景依旧成疑,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美国经济在下半年或表现黯淡,此外,欧洲经济前景也不确定。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澳洲的政策走向与我国保持一致。他认为,只要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减速,以及未来不会再行经济刺激计划,那么,澳洲国内需求过热压力将会减小,因此,也不需要转变政策方向以控制通胀。因此,澳洲此轮选择观望实在预期结果之内。

  此外,刘煜辉认为,相信此轮议息的美欧等发达国家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数量型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低利率的环境下,储备货币国家可以通过通货膨胀减轻来摆脱债务负担,以缓解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阵痛。”刘煜辉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示,此次各国选择保持利率不变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全球经济仍处于一个较为低迷的时期,虽说各国已经处于复苏的进程,但是复苏的进度较为缓慢和艰难。因此,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此外,虽说前期银行信贷投放量大,给市场造成了通胀预期。但是,全球经济复苏本身的需求没有得到全面性的恢复,全球的通胀率实际上也不会太大。因此,各国仍将保持政策方向不变。

  国网能源研究院张磊博士认为,由于近期各国出台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未稳固,为了继续确保经济复苏的进程,此轮议息的各国仍然将保持宽松的政策环境不变。因此,从国际上来看,此轮议息潮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中国加息可能不大

  近期,随着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粮食减产、猪肉价格反弹等因素作用下,多数研究机构纷纷调高对7月CPI数据的预期。例如,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将7月CPI预测从原来的3.2%上调至3.3%,申万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也预期7月CPI将达到3.3%,再度超过3%的红线。

  尽管如此,刘煜辉认为,结合中国的实际,央行仍然会慎用价格型货币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日前就有表态,“谁先退出,谁吃亏!”从全球宏观层面来看:一是美欧经济复苏仍然需要时间。二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都面临着如何来收缩流动性的问题。目前虽然大多数国家在退出积极的货币政策上达成共识,但下一步的动作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各经济体都很难达成协议。那么,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不能独善其身,既要考虑国际影响,也要考虑外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目前的情况是,国际上真正实行紧的货币政策屈指可数,各国都不会轻言退出。

  郭田勇认为,未来还是应该以数量型的货币工具为主,价格型的工具应该慎用。当然,也要注意调到合理的水平。

  审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在日前召开的“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人民银行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合理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这是央行继今年5月份第三次上调准备金率之后,时隔两月再次公开提出使用“存款准备金率”。

  作为央行的专家,焦瑾璞日前也有这样的表态,“为了控制流动性,下半年央行更多的还是会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入手,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票据利率等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央行仍然偏向于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

  刘煜辉认为,这也是央行常规的做法,央行会根据外汇占款的变化而做决定。当外汇占款快速上升,那么,央行则会决定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郭田勇也认为,应该审慎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他认为,目前银行存款情况较紧,央行目前应该以稳健为主,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央票等日常性工具进行微调。否则,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则将冻结大量的资金,待银行出现整体流动性偏多时,再予以采用尚佳。(证券日报)

  澳央行维持利率不变 欧洲和英国央行本周也将按兵不动

  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迎来新一轮的议息高潮。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的背景下,各国央行也放慢了经济刺激退出步伐。昨日,澳大利亚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于4.5%不变。

  本周,欧洲和英国央行将公布最新的利率决定,但分析人士预计,尽管近期欧元区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向好,但两大央行仍将选择按兵不动。

  通胀压力趋缓

  澳大利亚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6月份零售销售环比上升0.2%,低于市场预期,进一步增加了澳大利亚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澳大利亚央行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中也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速将会减慢,未来欧洲经济前景也不明朗。

  有分析人士表示,此前澳大利亚央行的几次加息使得许多企业和家庭的财务压力增大,加上澳大利亚大选即将在8月21日举行,该行将对加息采取谨慎态度,至少在今年第四季度之前,都将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央行对通胀的担忧似乎有所减弱。澳大利亚央行表示,当前货币政策依然是合适的,经济持续复苏并没有加剧通胀,国内通胀增长接近目标水平。而澳大利亚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澳大利亚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上升0.6%,增幅低于市场预期。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速放缓也减少了澳大利亚央行继续加息的可能性。

  由于担心经济增长将引发通胀,亚洲多个央行此前纷纷提高利率。然而,在全球经济复苏开始进入“慢车道”的时候,各央行似乎把目光转移至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泰国央行行长塔莉莎昨日表示,在今年年底之前,泰国核心通胀率不会成为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

  欧英央行近期加息无望

  本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都将公布各自的利率决定,市场普遍预计两大央行都将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有乐观人士认为,各国暂停加息预示着经济刺激措施退出步伐将暂告一段落,给全球股市带来一丝反弹的契机。

  有分析人士表示,近期英国经济出现的增长势头只是“昙花一现”,信贷紧张和政府财政紧缩将拖累英国经济复苏,英国央行将继续维持基准利率于0.5%的低位不变。

  欧盟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欧元区生产者物价指数环比上升0.3%,低于市场预期,显示欧洲央行收缩货币政策的压力较小。有分析人士预计,今年之内欧洲央行都不会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但欧洲多国的银行依靠欧洲央行为其提供大部分资金,欧洲央行这种低利率的借款将使这些银行产生依赖性而延迟其再融资进程。 (证券时报)

  A股尾盘突然暴跌

  昨日,大盘冲高后尾盘放量跳水,创下近3周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与此同时,期指也先于股指在早盘杀跌。

  昨日,市场传言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另外,大小非解禁和再融资也为市场资金面带来压力。机构分析师指出,8月上旬A股有潜在的调整风险,主要还是源于经济下行趋势以及资金面压力,而市场本身在7月份连续上涨之后,也存在技术回调的需求。预计短期来看,大盘仍有调整动能,10日均线处会有一定支撑,但适当的调整可为大盘的继续上攻打下良好基础。

  市况:

  股指临收市放量杀跌

  昨日,受美股及欧洲股市大涨刺激,沪深两市小幅高开,沪指欲上攻2700点,但在获利盘的抛压下冲高受阻,股指跌至2665点附近,尾盘权重股出现翻空,大盘放量跳水跌破5日线,沪指创近3周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沪指收报2627点,跌45.52点,跌幅1.70%,成交1323亿元;深成指收于10930.7点,跌174点,跌幅1.58%,成交1092亿元。两市成交量均较前一交易日有所放大。

  昨日两市板块普遍下跌,仅煤炭板块逆市飘红,钢铁板块以超1.5%跌幅领跌,银行板块全线下挫,地产、券商、期货、石油等跌幅较小。两市超七成个股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另外,亚运、新疆振兴、移动支付等题材概念板块跌幅也居前。

  原因:

  经济有"次萧条"之忧

  昨日,有消息指,统计局的一份中国经济半年报,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将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忧。

  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上半年GDP增速为11.1%,增速较一季度的11.9%明显放缓。其中,二季度GDP增速为10.3%,同样大大低于一季度增速。而日前出炉的首个7月份经济数据--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也从今年5、6月份开始就有所下滑。

  这引发了市场对经济萧条的担忧。7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年中期)》(下称《报告》),十分鲜明地提出了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将面临"次萧条"的看法,并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远虑"(长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甚于"近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表示,目前宏观经济繁荣、高涨的局面具有强烈的短期性和虚假性,上半年宏观经济产出快速增长,价格快速回升的态势,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已步入持久上升周期。

  《报告》称,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虽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但GDP增速将出现强劲的逐季回落的趋势,多重经济下滑力量,如出口增长回落、房地产投资下降带动固定投资下降,去年同比数据较高的翘尾因素等,将在今年四季度同时爆发,使中国出现"GDP季度增速跌破9%"、"CPI月度增速回落至2%左右"、"总量平衡和动态再次恶化"的"次萧条"局面,从而导致2011年宏观经济景气大幅度下滑。

  杨瑞龙指出,"次萧条"是指宏观经济已走出衰退,在反弹后再次出现经济的下滑,从而导致经济出现振荡、波动、分化的底部运行特征,但下滑幅度还不足以构成"二次探底"的标准。

  存款准备金率传言上调

  有分析指出,昨日拖累大市尾盘杀跌的元凶出在银行股身上。昨日,受到一则"存款准备金率或再上调,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减少"的消息影响,银行板块全线下跌。

  据报道,央行日前表示,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合理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这是央行继今年5月份第三次上调准备金率之后,时隔两月再次公开提出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下半年经济增速不尽乐观,货币政策总体应为适度宽松。但因通胀预期及热钱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并不能排除上调准备金率或者"补偿性加息"的出台,前者的时间窗口或在今年10月份。

  目前市场对于通胀预期的抬头已有警觉。多家机构预测,CPI的上行峰值将在三季度到来,7月份CPI有望创下年内新高。野村证券、摩根大通等海外投行就认为,7月份CPI涨幅可能跃升至3.5%,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外,年内也将至少加息27个基点。(未完,下页“大小非解禁进入提速期,期指出现技术性回调”)

  大小非解禁进入提速期

  从资金面看,7月大小非减持和未来市场融资规模,也给A股市场资金面形成压力。

  市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反弹后,7月份大小非减持达到3亿股,环比翻倍。据Wind资讯统计,7月大小非股东合计减持3.07亿股,较6月的1.4亿股大幅增加1.18倍。就减持金额而言,根据公告减持价格和交易日平均股价计算,合计减持金额骤增至32亿元,比6月的18亿元大幅增加近八成。

  就全年而言,7月大小非的减持数量和减持金额基本恢复到一季度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大小非月度平均减持4亿股,平均套现金额48亿元。进入5、6月份,大小非的减持规模跌至谷底,每月减持1亿股左右,套现金额也跌至18亿元附近。

  据统计,8月份至年底,限售股解禁规模达3.3万亿股,月度解禁数据相继进入提速期,月度解禁规模分别达到1800亿元、2400亿元、4100亿元、19000亿元、5500亿元。

  此外,未来市场融资规模正在给A股形成新的压力,银行再融资是主要的资金需求方。按目前公布的A+H融资计划,银行股合计融资10520亿元,如果按照农行A股占A+H的融资额约42%的比例计算,其未来的A股融资需求达到4400亿元。

  期指出现技术性回调

  有分析人士指出,昨日A股市场出现尾盘跳水,无疑是受到股指期货的影响。

  昨日,期指高开后先于现货市场跳水。早盘,期指四合约再次高开,主力合约开报2928点,随后大幅振荡下挫,10点半过后直线下跌,午后有所企稳回升,但尾盘再度重挫,并二度跌破2900点和2863点的支撑。至收盘,主力合约IF1008收于2856.8点,暴跌71.2点。期指四合约跌幅均超过2%。

  长城伟业期货尹波认为,昨日期指跳水系技术调整需要,前期的获利盘回吐,与昨日的关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无关。金石期货林啸认为,因为目前市场走势是反弹而不是反转,反弹总有结束的时间。期指跳水也系调整的需要,即使昨日不回调,上行的空间也不大。(未完,下页“市场进入技术阻力区,短线进入调整期?”)

  市场进入技术阻力区

  东吴证券指出,上证综指2700~3200点区域是2009年8月份到2010年4月份振荡的主要区域,这个区域运行时间长、市场套牢盘多,指数想一下子突破难度比较大。因此周二沪指两次突破2680点都没有成功,显示出该区域压力的强大,这给市场投资者带来不良预期,正所谓不上则下,市场面临调整的压力和要求。

  本轮反弹幅度已超过15%,1600只股升幅已逾20%,不少个股已积累了相当的获利盘。在整体经济形势仍难言乐观的背景下,市场持筹心态不稳,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些筹码主动杀跌要求增加,这是周二市场快速杀跌的内在因素。

  后市:

  短线进入调整期?

  有券商认为,经过连续的反弹,指数已累积一定涨幅,上方的获利回吐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大盘的调整实际上是意料之中的。短期来看,大盘仍有调整动能,预计10日均线处会有一定支撑,但适当的调整可为大盘的继续上攻打下良好基础。

  东吴证券指出,市场的调整是技术上阻力和获利盘压力导致的结果,短期的快速杀跌是投资者持筹心态不稳和股指期货共同作用下的反映。由于本轮反弹以来,市场进入持续反弹,随着人气的恢复,市场信心不断增加,特别是最近两周,市场成交快速放大,资金介入迹象明显,这些最近介入的资金短期是很难顺利盈利出局的。而现在政策层面又没有到大规模杀跌出逃的程度,因此这些入场资金不会选择持续杀跌的全输局面,应会在振荡中根据政策变化灵活运作。所以,未来市场振荡可能会加剧,大幅上行和下行的概率都不大,当前位置股指运行应是进入到一种纠结状态。

  华西证券曹雪峰则认为,市场经历了7月以来的连续上涨,在消化了PMI数据影响后继续强势上行。与此同时,来自技术面上连续超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存在调整的要求。短期来看,继续回落消化超买压力的可能性较大。

  操作上,东莞证券称,建议投资者对于一些估值偏高、成长性有限的个股以及近期已累积一定涨幅的热点题材股适当减磅,整体暂持谨慎观望态度。华泰联合证券策略研究员王艳丽称,沪指跌破5日均线,调整会继续,短线注意10日均线对大盘的支撑作用。建议投资者不要追涨杀跌,逢高减仓,逢低吸纳调整充分的个股。 ( 信息时报)

  市场或再临流动性困境

  □中证投资 卓翔宇

  周二,上证指数大跌45.51点,创下7月初反弹以来第二大单日跌幅。令投资者困惑的是,在PMI创下17个月新低的利空打击下,周一大盘上涨35点;周二,外围市场全面大涨,A股却出现近期少见的调整。那么,影响短期市场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中短期市场而言,流动性可能是影响大盘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目前,银行间拆借利率可能已经跌至中期底部。随着资金利率水平的逐步回升,市场压力将越来越大。

  流动性充裕度或已触顶

  进入二季度之后,政策预期以及资金面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资金面对市场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我们观察上证指数以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走势,可以发现,4月15日以来,上证指数与1周SHIBOR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4月中旬之后,在地产调控以及中国银行转债双重影响下,市场出现第一轮下跌,与此对应的是拆借利率在二季度后的第一个高点;6月中旬,政策转入观察期,影响趋弱,资金面成为影响市场的最主要因素,在银行体系半年结以及农行IPO影响下,市场资金极度紧张,银行拆息创出二季度以来的第二个高点,与此相对应,上证指数也出现了今年以来的第二轮大幅下跌。

  在7月2日大盘见底反弹之后,大盘与拆息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7月2日至8月2日,上证指数与一周SHIBOR的相关系数达到-0.8。仅就截止到8月2日的数据而言,从统计学角度说,如果一周拆息见底回升,那么上证指数向下可能非常大。非常有意思的是,隔夜拆息利率在7月23日探至5月中旬以来低点,几乎也就是在一周之后,8月2日,一周拆息创下5月中旬以来的最低,8月3日,一周拆息见底回升,大盘同日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跌。

  资金利率有走高可能

  未来市场拆借利率还会进一步回升吗?从目前的情况看可能性比较大,而拆借利率的回升无疑也将对市场形成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注意到,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经开始连续回收流动性。就在7月23日隔夜拆息创近月新低这周,央行一改前期连续资金投放的操作手法,当周从市场回笼资金510亿元,上周央行又继续进行资金回笼,推动一周拆息继隔夜拆息之后见底回升。从本周情况看,央行继续回笼资金可能较大,预计两周、一月等期限品种将陆续见底。

  其次,7月新增贷款数量并未如市场预期放大。按照年初安排,今年新增贷款将按照四个季度“3∶3∶2∶2”的节奏投放,这意味着三、四季度月均投放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此前,市场预期货币政策将向“适当宽松”档微调,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将会达到7000亿元以上,但从最新的同业交换数据看,7月五大行的新增贷款约为2717亿元,21家主要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只有3742亿元,整个银行体系7月新增贷款不仅低于7000亿元预期,甚至要低于5000亿元的既定规模,这无疑会使得市场忧虑未来货币政策走向。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本周各主要经济体将进入新一轮的议息周期,中国周边经济体已经开始甚至多次调升基准利率,升息预期将会推升市场利率。本周,澳大利亚,英国,欧洲,日本及美国将公布议息结果,尽管主要成熟经济体近期升息可能不大,但部分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国家地区升息或者进一步升息的可能正在加大之中。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国际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作物价格连续大幅上升;国内方面,我们也注意到,猪肉价格已经反转,小麦收购价也在加速上扬之中。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扬升,通胀预期的升温,很可能将推动市场利率走高。

  多空“拉锯战”未打完

  □申银万国研究所 桂浩明

  基于对目前市场基本面以及投资者情绪等因素的判断,市场震荡拉锯的运行格局短期不会改变,本周二的尾市跳水也对此给予了部分验证。

  如果就日K线来说,近期市场是“阳多阴少”,呈现出偏强态势。不过,要是对具体每一条K线做些分析就会发现,实际上大多数K线都留有下影线,也就是说盘中震荡很大。即便是那么几条光脚阳线,但就其开盘位置来说,也低于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位置,所以属于低位启动的上涨,两条K线连在一起,同样反映出有较大的震荡。换个角度看,虽然行情也持续了一段时间,而且绝对涨幅也已经不算太小,但是很少出现单日大幅上涨的格局。

  在股市刚开始反弹不久,而且点位又不算很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大盘更容易走出强势上涨行情,而目前这样震荡拉锯的盘面在历史同期阶段很少出现。那么,近期股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

  说到底,这与本次行情的特征有关。回顾一下一个多月来的市场,不难发现,一方面,就整个市场环境及格局看,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政策,其实,时下所提到的那些利多,或者是作为利多来理解的信息,大多在两个月前已经有了。但股市在那个时候对此反应很冷漠,现在则很热情。为什么?原因在于,就在这段时间,市场情绪开始好转,已经从一味看空转为部分看多。当然,这种市场情绪的改变,还是有其根源的,但仍更多体现在预期变化上,并没有实质性政策利好或者其它因素来刺激。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行情的认识一定存在很大差异。有人将其作为超跌后的小反弹,也有人认为是中级行情,还有人则从反转的思路来解释。这样一来,也就导致大家对行情从运行高度到市场热点都难以形成共识,于是反映在市场上,必然会导致频繁震荡、反复拉锯的局面出现。

  这一点在期货市场上也可以得到证明。股指期货一会儿贴水交易,一会儿又升水交易,其与现货的价差变化十分无序。这里的原因无非就是多空快速转换,从而使得走势多变。一句话,就是因为行情是在基本面平静的情况下形成的,带有更多自发色彩,因此其在运行中必然有点犹犹豫豫,特别是在上涨过程中,会有比较多的曲折出现。因此,震荡拉锯就会成为行情运行的基本模式。

  现在的问题是,近期的非典型震荡格局,会不会延续呢?一般来说,在行情运行了一个阶段以后,人们对后市的认识会相对一致起来,这会使得随后大盘的运行较为连贯。

  典型如2005年下半年的行情,在行情初启动时,大家对引发行情的股改有不同理解,看多、看空都有,因此股指走势十分反复,但走了一段以后就开始改变,到了2006年更是形成了单边上涨。当然,现在的情况与当年是完全不能比的,但仅就市场运行层面来说,还是具有某种共通性。但问题是,当年之所以会形成单边上涨,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股改的认识一致了,而现在呢?因为市场环境没有大的变化,因此也就不存在外部因素来驱使人们的认识趋于一致。所以,至少在近阶段,人们还很难对行情的演绎达成高度共识,股市还不可能摆脱震荡拉锯的局面。

  不过,鉴于现在股指总体还不算高,加上多数股票估值还比较便宜,而基本面方面利多的因素也在慢慢增长,因此即便大家对后市形成不了如何强烈的共识,以致股指会反复震荡,但是就大趋势来说,预计还将是逐步往上的。

  45点杀威棒会不会“把熊打醒”

  周二14点40分,沪深大盘出现快速跳水,并且直至收市也不见明显反抽,沪指直线下跌超过45个点。在连续逼空上涨后,45点“杀威棒”会不会意味着新一轮调整即将开始?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2319点以来的反弹行情还能持续多久尚难判断,但2400-2500点的支撑依然有力,这意味着“熊”在短期还不会来。

  逼空行情宣告终结

  小幅高开—冲高回落—收复失地—放量跳水,周二沪深股市以这样一段“过山车”走势,宣告7月份以来的逼空式上涨基本结束。

  周二14点30分以前,沪深两市仍保持着高位盘整走势,上证综指一度翻红并逼近早盘创出的反弹高点。从盘面看,地产、煤炭等权重板块发力上攻,一些前期题材股也渐趋活跃。不过14点30分过后,股指期货4个交易品种联袂开始跳水,而A股尾市最后20分钟权重股集体翻空,两市大盘放量急挫,上证综指最终下跌1.7%,创近三周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分析人士表示,A股连涨后的急跌,基本宣告7月初见底以来的这一轮持续逼空式上涨行情已经终结。短线技术盘整后,8月份的市场将会进入宽幅震荡期,多空分歧的加大或将拉长市场震荡时间。

  短期不宜过度看空

  应该说,市场发生在周二尾市的这次急跌,并不完全令投资者意外,包括投资者情绪逐步趋于谨慎,连涨后指数面临技术回调压力,宏观经济难以支持股市持续上涨等因素,都预示着这次下跌并不是空穴来风。

  首先看市场情绪。沪深股市在6月底的破位大跌,就是一次在没有任何明显利空消息背景下,由“盘久必跌”情绪导致的,上证综指也一口气最低跌至2319点。但市场跌过头后也往往出现涨过头的特征,7月以来大盘节节攀升,期间基本没有经历明显调整,尤其是7月19日至今,指数逼空式强势上涨愈演愈烈,沪指连续突破多条均线压制,上演三百点大反攻。显然,熊市思维并不支持市场如此上涨,而就在8月3日当天开盘前的统计数据显示,机构和散户的情绪指数下降到十个交易日以来的最低水平,看多的投资者不到一半。

  其次,从技术角度看,连续逼空上涨后积累的回调压力也逐渐加大。某精通波浪分析的市场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把2319点至2501点看作第一浪,此后四个交易日的下跌看作第二浪,那么第三浪的幅度是第一浪的1.618倍,则目标点位为2680点。3日沪指最高上摸至2681点,而尾盘急跌则基本可以判断完成第三浪运行。

  第三,宏观经济显现增速放缓迹象,预期中的政策放松举措也没有如期出台,这使得经济与股市走势背离的情况日渐明显。在6月末的时候,随着一系列上半年宏观数据逐步明朗,市场预期政策会放松调控节奏,甚至预计包括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都将出现松动。正是在这样的预期支撑下,股市开启了新一轮反弹。

  不过,经历了近一个月的上涨,投资者对政策走向仍然迷茫。7月份PMI数据公布后,投资者发现宏观经济未来走向确实不那么乐观,但政策面也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在欧美经济复苏缓慢、市场流动性逐步收紧、物价继续攀升等因素交织影响下,股市难以得到持续上涨动力。

  当然,一次预期内的急跌并不足惧,市场总是反复演绎着“好的时候利空也是利多,坏的时候利多也当利空”的故事。分析人士表示,单就昨日盘面看,二三线地产股、煤炭股这些品种的活跃,仍然给市场提供了一丝积极信号。(中国证券报)

  央行调控陷入两难 准备金率或再调

  央行日前表示,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合理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这是央行继今年5月份第三次上调准备金率之后,时隔两月再次公开提出使用“存款准备金率”。

  此次重提,是否意味着为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央行已在酝酿准备金率的再次调整?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下半年经济增速不尽乐观,货币政策总体应为适度宽松。但因通胀预期及热钱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并不能排除上调准备金率或者“补偿性加息”的出台,前者的时间窗口或在今年10月份。

  通胀预期抬头

  目前市场对于通胀预期的抬头已有警觉。央行在上周六举行的会议上提出,坚持把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而在稍早公布的《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央行也曾表示对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仍要保持警惕。

  多家机构预测,CPI的上行峰值将在三季度到来,7月份CPI有望创下年内新高。野村证券、摩根大通等海外投行就认为,7月份CPI涨幅可能跃升至3.5%,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外,年内也将至少加息27个基点。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表示,7月份CPI高企并不意味着将要上调准备金率。滕泰表示,7月份的新涨价因素较多,特别是猪肉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下半年政府控制通胀的力度将会较大,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预计CP涨幅在8月份之后将会缓慢回落。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影响通胀预期的五大条件中目前仅有CPI在上涨,新的调控手段出台也必须同时与经济变化发展相适应。李慧勇认为,由此看来,只要热钱不陡增,准备金率就不会上调。(中国新闻网)

  八月A股悬念重重 短期政策转向可能性不大

  短期政策转向可能性不大

  对于“红七月”,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次反弹是脱离基本面的。在股市大幅反弹的同时,中国经济情况并没有好转,而是经济下行趋势基本确立,只是放缓的程度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差,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不大。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指出,中国GDP季度环比增长在2009年三季度已经见顶,其底部可能出现在今年三季度。如果按照环比折年率测算,去年三季度至今年二季度,中国GDP增速分别为12.7%、11.1%、9.2%和8.3%,经济软着陆的趋势非常明显。

  但8月的宏观经济情况不容乐观,更为关键的是市场预计的政策转向短期内也不会实现。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吴一萍认为,市场对政策松动期盼已久。在政策并没有明显表现出转向迹象的情况下,投资者自我心理暗示将这种效应放大,从而形成了政策松动预期强化的市场效应,将短期内不会继续出台严厉调控政策理解为政策转向,情绪变化的速度很快。

  不过,政策转向显然不能依靠情绪放大。“政策不加码不等于放松。”吴一萍认为,经济减速是前期政策实施效果的一定体现,而这并不能够构成政策后续转向的基础和前提。

  事实上,近期通货膨胀预期仍呈上升趋势,房地产市场也未明显调整,在此背景下,8月政策放松的市场预期不会加强,基于政策放松预期出现的行情也缺乏动力。

  流动性可能重回偏紧状态

  在基本面之外,流动性成为决定反弹行情能否继续的关键因素。安信证券分析师张治认为,7月反弹行情的动力之一就是市场资金面的放松,不过8月流动性可能又要重回偏紧状态。

  自5月下旬至7月中旬,央行连续8周净投放,累积输送流动性达9570亿元,释放了今年春节后净回笼资金量的绝大部分。受此影响,短期资金成本在7月份快速下降,这为7月反弹提供了充足的炮弹。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状态,随着央行停止净投放,流动性又将重新偏紧。张治认为,流动性对市场产生的短期推动力取决于交易量的释放。目前,流动性总体已恢复到今年3月、4月份的水平,而目前市场换手率也同时回到那时的区间,流动性的推动力量已大为减轻。

  此外,市场人士还担心融资压力。目前,市场每月IPO20家以上、增发10家以上(配股1-2家),月融资额800亿元以上。而银行再融资也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除去流动性的担忧,美元的突然走弱反倒给A股带来一些机会。从目前公布的经济数据看,欧洲经济要好于美国经济,美国经济疲弱也促使美联储继续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美元价格下跌。从最新的美元指数数据来看,8月2日,美元指数大跌0.82%击破81点整数关口,而8月3日,美元指数又继续下跌。

  伴随美元下跌而来的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大宗商品价格传导至国内A股,将有可能推升有色等强周期行业,从而支撑A股市场走势。分析人士认为,8月3日早盘,采掘行业的优异表现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在艰难翻红之后,8月3日,A股尾盘跳水,20分钟内上证指数重挫逾45点。市场人士认为,虽然尚难断言反弹行情的结束,但8月的路肯定不好走。宏观经济放缓趋势基本确立,政策预计短期不会转向,而推升“红七月”的主要动力——流动性可能再次面临偏紧态势,8月市场风险大增。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美元走势持续走弱,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进而也给A股市场周期类个股带来机会。(中国证券报)

  经济数据频频“唱衰” 加息无望宽松政策愈漫长

  “紧缩”刚刚探个头,就被毫不留情打了回去。8月3日,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4.5%不变,这也是澳大利亚央行连续3个月保持利率不变。而同样的1%的不变记录,欧洲央行或将维持15个月。

  在经济数据频频“唱衰”的情况下,不仅全球各大央行的加息愈显无望,宽松货币政策持续时间将出人意料的漫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昨日更是疾呼:“美联储必须保持谨慎以避免过早采取加息措施。”

  加息“遥遥无期”

  澳大利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通货膨胀表现温和,此前市场就普遍预期央行将保持利率不变。“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下行压力日渐凸显。因此,不仅投资者普遍忧虑情绪浓重,各国央行同样多持观望态度,加息意愿普遍不强。”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澳大利亚央行在获得总体通货膨胀的进一步信息前,至少会在第四季度结束前维持利率不变。甚至,有人预计澳大利亚央行维持利率不变的时间可能延续至2011年。“通货膨胀水平是各大央行决定加息与否的主要风向标,而当前澳大利亚第二季度通胀表现温和。另外,澳大利亚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滑坡迹象明显,这也加剧了该央行对经济的忧虑情绪。”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而毫无时间表的“拖延”加息已然成为全球各大央行一致的步调。根据日前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CPI出现20个月以来的最快增长,上升至1.7%。然而,这对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尚不至于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近段时间,欧洲方面的经济数据表现好于美国,但是市场普遍预计2011年欧洲经济增速将比今年更加缓慢,紧缩财政政策将拖累欧元区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速。”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在此情形下,欧洲央行的加息将"遥遥无期",2011年年内加息的可能性也已越来越小。”

  紧缩难敌宽松需求

  8月2日,印尼中央统计局公布,7月份印尼通胀率升至年内高点至6.22%。由此外界开始纷纷预测印尼央行于本周三加息的可能性将加大。不过,印尼央行副行长Hartadi Sarwono表示,7月CPI高企源于恶劣天气影响供应进而推高食品价格、电价上涨以及收费公路价格上涨等综合因素,需要对通胀数据进行全面评估后,再作出可能反应。

  “前段时间,或出于通胀高企的压力,或出于经济出现超预期增长的刺激,印度央行、新西兰央行、加拿大央行等都采取了上调利率的举动。”不过,上述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市场观望及忧虑情绪弥漫,接下来的时间内,全球各大央行对于加息的态度将愈加谨慎,加息举措也会愈加少见。其中,像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由于通胀压力较为严峻,面临的"纠结"局面会比较明显。”

  对于全球最为关注的美联储加息时间表,当前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加息最早在2011年之后。昨日,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必须保持谨慎以避免过早采取加息措施,而且美国政府应在削减支出和上调税率方面谨慎从事。同时他认为,短期内应继续实施经济支持措施,并持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直至就业人数持续增长。

  不仅加息将持续拖延,美联储甚至有可能加大向经济注资的力度。根据境外媒体昨日的报道指出,在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似乎有所减弱的情况下,预计美联储的官员将在下周的利率决策会议上考虑对其巨额证券资产的管理进行小幅度、但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调整,即考虑向债券市场注入更多资金。(国际金融报)

  四季度钱紧 “二率”调整几无空间

  上半年以来,三调存款准备金率,重启三年期央票,管理层一系列“组合拳”向市场明确表示了收紧流动性的政策意图,下半年银行资金面将是松是紧?货币政策调控将如何着力?中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和光大银行资金部副总经理赵陵三位银行领域专家在把脉下半年流动性前景时认为,下半年整体流动性将保持较为宽松的局面,但是四季度市场资金面将走向略微偏紧。而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近期不存在调整空间。

  下半年流动性“稳中略紧”

  中国证券报:您对目前银行间资金面如何看?未来时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宗良:下半年,外部环境仍较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如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存在不确定性、美国高失业率背景下的经济复苏存在脆弱性、日本政局不稳定等。我国经济增速也出现放缓迹象,我们认为,下半年我国将以稳定经济增长为主基调,货币政策仍将以适度宽松为主,整体流动性将保持较为宽松。

  赵陵:从长期看,过于宽松的资金面已经结束,年内资金面不会重回到年初或者去年那种超宽松状态。由于外汇减少具有趋势性,货币乘数下降和资金成本上升,预计9月份后资金面可能走向略微偏紧。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商业银行存款“脱媒化”和贷款第三方支付规定制约了银行派生货币的能力,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上升和银行间资金面偏紧具有“内生性”。

  目前,存款负利率仍在持续,客户储蓄意愿下降,理财意愿上升。商业银行存款“脱媒化”将直接促使银行表外资产加快发展,由此,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能力具有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从今年开始,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银行实行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性贷款的第三方支付,贷款第三方支付不导致银行整体流动性的变化,但会削弱那些脱离于产业链的银行货币派生能力。此外,商业银行对存款的争夺将日趋激烈,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会转弱,为了保证应付日常资金支付需要,大行未来可能也难以持续压低超储率水平,随之,中小银行借取资金难度将增加。

  近期加息可能性较小

  中国证券报:目前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未来几个月CPI涨幅可能还将在较高水平运行,您觉得利率政策是否会出现调整?

  连平:与上半年相比,下半年加息的必要性大为降低。一是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利率大幅提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风险;二是尽管物价涨幅持续超过存款利率,但物价上涨是否形成确定趋势还有待观察,加息显得并不十分迫切;三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加息时间有所延后,这也会延缓我国加息进程;四是汇改已经重启,人民币小幅升值的紧缩效应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对加息形成替代。不过,也不能完全排除在物价涨幅高出市场预期时,为改善实际负利率状况而小幅上调1次、27个基点的可能。

  宗良:总体来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处于潜在增长率附近的合理区间,为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创造了宏观环境,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推动的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属于温和通胀。鉴于提高利率影响到全社会各行各业,增加企业信贷成本,进一步引起热钱流入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因此,预计下半年加息的可能性较小。如加息可能也只有一次,且幅度也不会太大。

  赵陵:年初以来,CPI上涨幅度一波三折,但总体呈现上行趋势,5月份和6月份CPI涨幅处于较高位置,分别为3.1%与2.9%,但从CPI篮子中食品类和非食品类价格走势看,仍难言见顶。我们预计7月份CPI涨幅将创新高,再次翻过3%,可能高达3.3%的水平。

  我们既要看到通胀压力的一面,也要看到通胀舒缓的一面。目前,年内个别月份通胀尽管有再次过3%的可能,但总体表现较为温和。如果经济增长回稳至可持续增长水平,不排除适当时候央行退出目前较低的管制利率水平。

  存款准备金率维持“现状”

  中国证券报: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果未来国际资本继续保持流入低迷的态势,是否应当考虑下调目前已经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连平:下半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上调的压力有所降低,但下调也不可取,调节流动性还是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准备金率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这一是因为货币信贷增速将延续平稳回落态势;二是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接近历史最高点,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下降明显,继续调高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三是下半年沪深股市IPO活动将保持良好势头,准备金率进一步上调会对企业上市融资不利。另一方面,下调准备金率显然也不可取,这会释放政策放松的信号,不利于通胀预期的管理。

  宗良:由于调整存款准备金影响面有限,既能有效回收流动性,又不会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回收流动性和抑制物价上涨的理想选择。上半年,我国新增信贷规模4.63万亿元,按照年初确定的全年新增信贷规模7.5万亿元左右测算,当前完成62%,与信贷按季度和月度均衡投放基本一致。上半年以调整存款准备金为主要措施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明显,下半年,流动性宽裕依然是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央行可能考虑继续维持当前存款准备金率水平。

  赵陵:年内法定准备金率是否调整,主要取决于如下因素的变化情况。一是外汇占款的走势。预计年内外汇占款规模将出现大幅波动,由外汇造成的国内货币供应量可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当然,外汇占款增速下降不会影响银行间资金面整体平稳运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股市如果在下半年持续上行,不排除国际短期资本又回流一些到国内。由此,外汇占款增速下降还没有达到需要马上下调法定准备金率的程度。二是银行间公开市场资金到期量。年内余下的5个月内,公开市场平均每个月到期资金约2850亿,较为平稳。如果第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确定在持续稳定轨道运行,银行间资金面将呈现稳中偏紧的趋势。(中国证券报)

  中国四季度GDP增速或跌破8% PMI连续三月下降

  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可以说格外令人关注,连续三个月下降,创17个月新低,达到了51.2%,诸多专业人士认为,这个数据是下半年经济列车减速的信号灯。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简称CFLP)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数据显示:7月PMI为51.2%,仍然延续回落势头。而本周一公布的7月汇丰中国PMI也下降至49.4,为16个月来首次低于50,也显示了中国制造业经营状况环比走弱。

  专家分析,经济先行指标PMI已现较为明显的经济趋冷态势,四季度经济增长下降到8%以下的可能性很大。预计下半年宏观政策基调仍将保持稳定。

  ■数据

  PMI创下

  17个月来最低水平

  PMI7月为51.2%,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并创下17个月来最低水平,显示抑制信贷及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政策持续影响制造业,经济增长继续放缓。

  数据显示,在11个分项指数中,同上月相比,只有从业人员指数上升,其余各指数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生产指数回落3.1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下降1.4和0.5个百分点。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五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南方日报记者黄颖川

  PMI7月为51.2%,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并创下17个月来最低水平,显示抑制信贷及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政策持续影响制造业,经济增长继续放缓。

  数据显示,在11个分项指数中,同上月相比,只有从业人员指数上升,其余各指数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生产指数回落3.1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下降1.4和0.5个百分点。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五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南方日报记者黄颖川

  ■预测

  “以不变应万变”

  政策稳定为主

  虽然经济减速已成必然,但对于未来的政策走向,多数专家预计,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下半年宏观政策基调将保持稳定,以降低干扰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

  央行上周日表示,下半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按照年初确定的全年货币信贷预期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合理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认为,经济增长将会“软着陆”,但下行的风险将来自两方面,发达经济体的二次探底以及重工业行业增长下滑超预期。“如果这两方面的因素重叠在一起,GDP增速则有可能在2010年四季度或2011年一季度低于8%。”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则称,政策可以在结构上有些微调,比如加快一些地方基建项目的审批速度,加快个别地区的工程进度等等,这些都是不影响调控方向的微调,大方向则没必要转变。

  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正在形成

  市场需求开始疲软,近日,一些出口厂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市场需求的减少影响了新的订单量。PMI分类指数也显示:新出口订单指数从6月份51.7降至51.2,进口指数从50.4降至49.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新出口订单指数继续回落,预示外贸出口增幅开始回调。从相关因素分析,当前投资与出口增长的基础都还不够稳固,增速存在较大下降可能。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1.1%,其中二季度增速回落至10.3%。决策层也多次表态:二季度经济减速,特别是工业增速回落是主动调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的影响。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简称《报告》)也认为,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及总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指标呈现出强劲反弹趋势。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已进入稳定复苏或经济高涨的阶段,反弹依然具有基础不扎实、趋势不稳定、动力不明显等特征。

  张立群指出,7月份PMI继续走低,暗示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正在形成;当前投资与出口增长基础还不够稳固。他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将逐渐企稳,2010年经济增幅可能在9.5%左右。

  而中金公司报告甚至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为8.1%。以此推断,四季度经济增长下降到8%以下的可能性很大。

  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

  PMI虽然连续3个月回落,但总体来看,不必过分悲观。昨日,多数专家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对于这个先行数据先不必过度惊慌,之前传闻的“经济二次探底”也没有到来。

  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称,“只是经济增速下滑而非垮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对此也表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没必要因此忧心忡忡。

  国家外管局局长易纲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实际上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基数增大,增长率理应逐步放缓。

  在张健华看来,中央政府出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以及节能降耗举措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原因。

  数据的下滑仍在很多专业人士的预期之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指出,PMI再度回落,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我国经济经历一季度过快增长后增速出现平稳回落。

  蔡进分析说,7月份PMI再度回落,一方面源于季节性因素,由于设备检修、高温等因素,往年我国夏季工业生产都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则是宏观主动调控的结果,如房地产调控、出口退税率调整等。

  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庆也认为,工业增加值放缓幅度虽然较大,但其中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带来的非常规性因素影响不小。

  通胀压力将会全面缓和

  此次公布的7月份PMI,也是三季度首个出炉的经济运行数据。这个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通胀压力开始减轻。

  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PMI指数中购进价格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该指数在今年4月份达到峰值72.6%,五六月份则连续大幅回落。

  作为物价先行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的持续回落,预示着通胀压力将持续回落的态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受蔬菜、猪肉价格反弹以及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影响,7月新涨价因素增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可能重新反弹至3%以上,其后逐月回落。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二季度是PPI的高点,三季度则是CPI的高点。李慧勇分析,预计7月份CPI同比上涨3.3%,再次超过3%的警戒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蔬菜和猪肉价格涨势尤为明显。李慧勇同时预测,7月份PPI上涨5.1%,涨幅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报告》也分析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价格压力将会在短期内持续存在,但总体来讲并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

  《报告》称,未来价格上涨压力源自三个因素:一是2010年上半年大量的流动资金必将通过各种途径成为价格上涨的核心推力,二是粮食价格依然存在上涨的压力,三是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将在一段时期内才能得到消化吸收。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PPI高点已现,PMI指数连续大幅度回落,世界物价水平的回落也将使中国未来价格上涨压力得到全面的缓和。中国总需求增速的放缓,以及总供给增速的提升,将从根本上缓解中国价格水平的上涨。(南方日报)

  全球经济延续复苏势头有利股市稳步回升

  □作者 刘利刚

  作者系

  澳新银行

  中国经济研究总监

  当前,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形势好于预期,市场此前担心全球经济将出现“二次探底”风险已大大降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将有助于中国股市景气度造好,这主要体现在市场的谨慎情绪开始逐步消退、过剩流动性仍将旺盛等影响上。

  进入2010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在逐步降低,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形势好于预期,特别是市场此前担心全球经济将出现“二次探底”风险的概率已经逐步降低。相反,全球经济延续复苏势头将有助于中国股市景气度造好。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期VIX 指数(反映市场风险偏好程度,又称恐惧指数)大幅回落,欧元、英镑及澳元等出现大幅升值,原油价格也在75-78美元一线获得较强支撑,相反美元和黄金开始走弱。

  其中,欧元兑美元汇率从1.18反弹至1.30一线,欧元强劲走势背后,反映了IMF与欧盟对希腊的救助已经开始积极发挥作用。同时,欧元体系也将建立一个金融稳定基金,这相当于欧元区内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而可以从机制上消除未来救助欧元区内危机国家的不确定性。另外,欧盟银行的压力测试有惊无险,增强了投资者对欧洲银行系统的信心。

  此前欧元的走弱也刺激了欧洲“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的出口竞争力。从德国和法国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它们的工业产出及出口数据都创下近年来高点,表明前期弱势欧元有利于欧洲的经济稳定与恢复。同样,二季度英国的GDP增速创下4年来最快速度,环比上升了1.1%,表明英国经济也开始逐步走强。另外,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及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指标造好,都显示欧洲经济已走过最困难时期。因此,随着欧洲经济的好转,将大大降低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

  回头看美国经济的表现,尽管部分宏观经济数据出现一定程度走软,但这只是表明美国经济已完成由“再库存化”推动的经济强劲反弹,逐步回归经济增长的正常化阶段,这一特征可从苹果、IBM和摩根大通等美国大型公司财报超出市场预期中可见一斑。这表明,经济刺激政策不仅降低了美国经济再度下滑风险,而且还对消费需求增长产生了显著效果。例如,近期美国房屋存量开始明显下降,房价也出现一定幅度反弹。不过,失业率居高不下,又凸显美国经济复苏不会一帆风顺。但是,从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GDP表现分析,与2009年经济出现负增长(-2.4%)相比,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可能达到3%。这一经济增速相当强劲,也消除了市场对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滞涨”的担忧。

  另外,中国经济也表现不俗。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1%,按央行高官说法,中国事实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外部环境的逐步好转,以及经济表现超乎预期,预计中国将在下半年适时、适度、灵活调整相关政策,以保持经济增长回归正常化轨道。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投资市场出现的新动向更值得关注。

  第一,市场的谨慎情绪开始逐步消退。从国际市场来看,7月份美国股市反弹幅度达到近8%。而通胀上升与实际利率走低,导致全球资金被迫寻找高收益资产,从而刺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再度活跃。从国内市场来看,上证指数在过去数周出现较强反弹,也表明风险偏好开始上升。同样,由于国内通胀率已达到3%左右水平,但基准利率只有2.25%,实际负利率导致风险资产再度获得投资者青睐。

  第二,从流动性现状分析来看,目前低利率导致全球过剩流动性仍相当旺盛,这将对风险资产投资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亚洲经济表现相对较好,大量资金一直驻留亚洲市场,从而增加了亚洲市场的流动性,并推低市场利率。从国内市场来看,央行仍将坚持货币政策稳定性,但不排除会比上半年适度放宽流动性可能,以适应国内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

  第三,从估值的角度分析,今年二季度全球股市都出现大幅下跌,大部分股票的估值水平已处于较为合理或甚至偏低区间,特别是全球范围内大型公司二季度财报表现良好,又进一步推低了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国内市场,如目前上证指数的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水平的下限区间,进一步下跌动能将逐步减弱。

  从上述这些影响因素来看,随着国内外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逐渐降低,这将对未来中国股市的稳步回升提供一个良好市场条件。(中国证券网)

  A股昨创近三周最大跌幅

  银行股等权重股全线告跌 短期风险加大

  昨日,A股市场尾盘大幅跳水,上证综指跌1.70%,创近三周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收盘报2627.00点。

  从去年8月4日大盘反弹见顶3478.01点,到今天,市场调整已经一年了。截至昨日,大盘累计下跌835.59点,跌幅高达24.13%。

  (文/表 记者李成)

  周二,深沪A股市场震荡收阴,上海与深圳股指均出现放量“阴包阳”走势。早盘时,沪深股市还一度小幅高开,上证综指以2678.79点开盘,不过,其后上证综指全天大部分时段处于震荡整理状态,尾盘沪指突现“跳水”,迅速下探2626.72点的全天低点后,以接近这一点位的2627点报收,较前一交易日收盘跌45.51点,跌幅为1.70%。

  深证成指则失守11000点整数位,收盘报10830.70点。

  伴随市场的突然跳水,在前一交易日的基础上,沪深两市成交继续放大,分别成交1324亿元和1092亿元,成交量突破2400亿元。

  银行股和权重指标股几乎全线告跌。总市值排名前30位的个股中,上海汽车、中国远洋出现超过或接近3%的跌幅。个股方面,沪深两市大多数个股随大盘告跌,仅284只交易品种上涨。不计算ST个股和未股改股,两市仅3只个股涨停。

  截至昨日,始自7月2日的反弹已经持续了23个交易日,合计上涨253.21点,其间涨幅已经达到10%左右。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反弹来讲,大盘已经具备了调整的基础。

  8月资金面趋紧

  昨日,A股市场遭遇沉重获利盘的抛压。而“全景数据决策终端”的监测数据显示,昨日深沪两市合计净流出资金100.77亿元,其中机构资金净流出15.21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出85.56亿元。一日超过百亿资金离场,创近一个月来最大单日资金净流出量。

  另据中金公司最新测算,接下来四周市场资金净供应量分别为-10.63 亿元、-54.98 亿元、-246.79亿元和-19.96亿元,中金公司认为,这说明股票市场资金面进入8月份后将逐渐趋紧。而从更长期来看,除本月即将上市的光大银行和今年上市可能性较大的中国水电外,截至年末融资逾百亿的IPO已然有限,未来的资金需求规模主要取决于增发和配股情况,工、中、建三行的计划融资方案在获得汇金承诺的情况下,对市场资金压力要明显好于预期。记者注意到,上周的反弹,与上周较小的 IPO 募集及增发规模使市场资金需求量快速下降不无关系,进而维持了市场的资金净供应。

  高管连卖自家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曾在2400点左右增持的上市公司高管就继续净卖出自家公司股票,并连续3周呈现净卖出状态。统计数据显示,上周公司高管买入股票金额为87.97万元,买入金额略高于前周;售出股票金额达2714.3万,净卖出金额为2626.4万元,净卖出金额有所降低,高管买卖股票的行为逐步回归常态。(广州日报)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