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2010年中国国际海洋工程发展论坛在沪开幕
2010-09-25 23:23:5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90006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9-05
主题:2010年中国国际海洋工程发展论坛在沪开幕

 2010年中国国际海洋工程发展论坛9月21日在沪开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发来贺信,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到会并致辞。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等专家学者指出,作为新兴产业,海工装备产品是真正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我国企业起步较晚,关键技术相对落后。同时,我国一些地方造船能力已经过剩,没有涉及过海工装备研发制造的企业,盲目进军这一领域是不现实的。

  据悉,近期打算上马的国内企业已超过30家,而正准备开展前期设计的项目更多。为此,专家学者们大声疾呼应当降温。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2010-09-25 23:27:21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90006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9-05
十二五”末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业将达千亿规模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今日在“2010年中国国际海洋工程发展论坛”上表示,随着国际海洋油气发展不断向深海推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业面临重大机遇。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业产值将到达千亿元以上规模。

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球60%的新发现大型油气田来自海洋,预计到2020年,海洋石油将占全球石油开采量的35%,海洋天然气所占比例则将达41%。而中国目前海洋石油占石油开采总量不足1/5,提升潜力巨大。

张相木指出,向海洋要资源正成为国际趋势,未来10到50年间,国际海洋经济形势将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海洋资源勘探产业链的核心,谁拥有海洋工程装备的先进技术,谁就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张相木同时表示,海洋工程装备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务院所确定的七项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规划工信部正在制定之中。他透露,发展规划将支持建立产业联盟,培育拥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发展。

据了解,从2004年~2008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大约在500亿美元左右。而未来5~10年内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总量将会达到500亿美元的水平上,这将与世界船舶市场的投资规模大体相当。


同时,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指出,海洋工程装备业和海上一般货物运输的三大主流船型市场有极大差别。以被普遍关注的石油钻井平台类产为例,此类产品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每一个产品都要根据所处的海洋地质情况及油气的实际情况进行单独地设计开发,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因此,我国众多船企都想进入这个领域是不现实的。

由此,张广钦建议,国内配套企业要当好配角,利用国家支持船舶配套发展的已有政策,与国外知名的配套研发机构和制造厂商合作、合资、参股。同时,配套企业可在国内联合学校、研究机构自主研发,逐步掌握这些配套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在本土上实现产业化。

2010-09-25 23:57:5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3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90006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9-05
近日,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主办的“2010年中国国际海洋工程发展论坛”在沪举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向论坛发来贺信。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名誉会长陈明义;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挪威王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诺和平;新加坡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纪亚峇;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首席执行官特莱弗?布莱克雷,以及来自政府部门、船舶企业、船级社、三大油公司、银企等近300余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出席了本次论坛。

据介绍,今年1~8月份,我国船舶工业共完工船舶403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工业生产销售额同比增长12.5%,新接订单4451万载重吨,为去年同期的4倍。这些数字表明前几年造船设施固定资产的投入已见到了实效,但不少企业仍然处于一单难求的局面,而在传统造船任务不很饱满的形势下,向海工装备市场进军成为了众多地方和企业的自然选择。发展海工装备业已不仅是市场形势的趋势,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进入海洋装备业须量力而行

有数据显示,从2004年~2008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大约在500亿美元左右。而未来5~10年内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总量将会达到500亿美元的水平上,这将与世界船舶市场的投资规模大体相当。对此,陈明义表示,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水进军,装备的需求量还要增多,价值量也在增大,市场规模还将扩大。如果装备制造业能占其中的20%以上的市场分额,再加上海工配套方面的产值,就有可能出现一个产值达千亿美元的新兴产业。

然而,这一产业和海上一般货物运输的三大主流船型市场是有着极大差别的,虽然它的发展具有无限潜力,但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也很高。张广钦指出,被普遍关注的平台类产品就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每一个产品都要根据所处的海洋地质情况及油气的实际情况进行单独地设计开发,另外随着浅海向深海发展,其技术的难度和成熟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类产品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因此我国众多船企都想进入这个领域是不现实的。

加大合作实现共赢

“由于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船企发展海工产品要考虑岸线、水深和自身的实力等各种因素,可通过新建或并购的方式打造一批海洋工程总装基地。”陈明义表示,“对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船企和配套厂,则可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设一些龙头企业;对一些条件和技术力量还不够完备的中小型企业,可考虑先从事海工模块、单元、配套产品的生产。”

同样是基于对海洋油气装备市场的分析和对这类产品具有技术难度大、个性化特征明显等特点的认识,张广钦提倡,生产企业和油气用户业主应加大合作,携手发展。由于海工装备产品是属于用户主导型的产品,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到投产使用都要系统性很强的项目管理经验,用户业主对这类装备的性能、特殊要求、关键技术了解比较清楚,生产企业若能与他们合作联手,将极大地提高联合体的竞争能力。

中船集团总经理助理、海工部主任吴迪表示,集团在未来5年的发展中将加强产业上下游合作,与国内外石油公司及其他海洋工程装备业主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了解合作伙伴的发展规划,掌握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海洋工程项目前期合作研发。中船重工副总工程师王泰荣也指出,中船重工将加强与石油公司和油服公司的合作,共同推进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发,实现装备国产化研制,共同参与海工总包项目竞争,积极抢占海外市场。同时,该公司还要加强与配套企业的合作,以总装带动配套,推动总装与配套协调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和互惠互利。

海工配套业前景可期

“迄今为止,我国的造船企业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已作出不菲的业绩,但是由于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起步较晚,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陈明义认为,“特别是在海洋油气开发过程中,一些高端海洋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与设备还相对滞后,部分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还依靠进口。由此造成海洋工程本土化装备装船率比较低,每年大约有70%以上的海洋工程配套设备需要进口。”

而这种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就带来四个问题,一是供货周期长,甚至不定期延长;二是成本高,因为国内没有替代品,国外厂家大幅加价;三是国内相关产业的设计制造水平难以提升;四是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比较慢,服务成本高。

张广钦建议,国内配套企业要当好配角,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平台制造企业更多地了解这些产品,选择这些产品,另一方面则应利用国家支持船舶配套发展的已有政策,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外知名的配套研发机构和制造厂商合作、合资、参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购买他们的设计、研发机构。同时,配套企业可在国内联合学校、研究机构自主研发,逐步掌握这些配套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在本土上实现产业化。此外,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要不断提高工程承包的水平,只有将许多工程总承包到自己的手中,才有可能更多地采用本土化的配套,逐步培养国内自己的配套供应能力。

国际前沿技术与理论亮相论坛

美国船级社亚太地区海工技术和商务拓展总监约瑟夫?卢梭阐述了未来在“进军”深海可能面临的挑战,他表示,目前市场上有140座自升式平台、68座半潜式钻机、13艘钻井船都已运营了30年以上,而随着能源开发越来越向“深海”发展,现有的海上移动钻井装置已经很难满足新一轮开发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近期多起海上漏油事件的发生,部分地区与国家对海上开采等领域增加了新的法规与条例,这不仅督促海洋工程装备质量不断地提升,同时也将促使海上开采方式持续革新。

为了应对海工装备又一轮的竞争挑战,不少船级社正积极研究一些新的技术与产品。挪威船级社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经理姚伯乐认为,未来海上风电安装船和辅助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海工辅助船类型多样,其舒适度与环保问题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否采用新采油设备和工艺、利用备用控制系统来防范海上事故等都将成为船级社的研究方向。

根据欧盟2008年提出的一项目标,2020年全球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应占所有能源的20%,因此海上风电成为了众多国家都想要快速发展的产业。德国劳氏船级社执行副总裁詹?奥拉夫?普罗布斯特在会上介绍了海上风力发电场的安装技术及安装船的最新发展。他表示,由于不同海域的风向、风力、水浪冲击度等情况均有差别,因此建造安装船的要求较高,同时具有独特性、高附加值、高技术的特点。另有统计显示,仅欧洲地区为了维护风力场就需要800艘船舶,这也预示着该领域将成就一个相当大的市场。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