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世博园部分公共设施频遇冷场 尚须拢人气
2011-01-08 14:21:3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1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89943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8-20
主题:世博园部分公共设施频遇冷场 尚须拢人气

新年伊始,也就是世博会结束两个月后,商业运营开始接盘部分世博设施。除了围墙内正在拆卸的一些展馆,围墙外的剧场、公园、道路等纷纷于本月初对外开放。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开放后的第一周,园区频频出现“冷场”。

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元旦三天除了演唱会,文化中心只接待了不到300名游客,看看旁边中国馆的10万游客,我们真是又羡又急。”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华巍认为,交通不便是人气不高的首要原因。

为何中国馆的大客流,没有辐射到近在咫尺的文化中心?与大多数游客相同,记者乘坐轨道交通8号线自耀华路站下,一打听才知,中国馆和文化中心间的上南路被围墙阻隔,游客需绕道耀华路,再由周家渡路步行至文化中心。这一绕最起码要多走20分钟。

耀华路、上南路口的志愿者服务站工作人员为问路游客送上文化中心的宣传海报,凭海报可享受35元看电影的优惠。可游客并不领情,“本想看完中国馆顺路去看场电影,谁知路不通,绕一圈实在太远。”一位市民从上南路折回,怏怏离开了。

新开放的世博公园也面临同样的交通问题:游客从地铁出来,得花15分钟才能走到公园,沿江一路走,发现离地铁站越来越远,公交车站不知何处,就连出租车也难看到。“现在到这里来,除了自行车,别的都不大方便。”附近的居民表示。

在已还路于民的世博大道上,外地游客李先生拿着一张上海地图说,目前的上海交通图完全不能反映世博园区一带的交通情况,让外地游客“进去容易出来难”。

据介绍,交通问题将在今年5月得到解决,原台湾馆附近将开通轨交站点,封闭的道路也将逐渐打通。但当前过渡期内,游客的奔波之苦仍是实现“还园于民”的最大障碍。

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前面后面都有厕所,茅草顶的,这里的厕所弄得最好了。”世博公园门口,修剪花草的师傅向记者指点。他说,现在园区的厕所分布和卫生环境,绝对还都是“世博水平”。

可除了星罗棋布的厕所,其余配套设施和世博期间相比就差了不少。元旦期间中国馆爆棚,许多游客排长队看完馆后饥肠辘辘,却只能打车出去找饭店。世博公园沿江处,已有几家咖啡店、小吃店开张,但因为客人少,店家一般只做一两种点心、饮料,有的店大部分时间干脆大门紧闭。

世博文化中心倒是已开业了4家大型餐饮店,更多的川菜、甜品、日式等知名餐饮也将陆续开张。中心管理者认为,在现在交通相对不便的时候,配套设施上去了,能相对减少游客来回的麻烦。

游客也提出,既然园区已经部分开放,就应增设便利店、问讯处、长凳等等便民设施。还有附近居民建议,不妨在中国馆附近设立公共自行车租借点,既低碳环保,又能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

休闲新亮点还需创意

世博公园内,黄浦江畔的两座大塔吊曾是世博地标之一。如今,两座塔吊中间的机房,已经摇身变成一家“塔吊咖啡”店。

临江而坐,近距离触摸锈迹斑驳的历史,“塔吊咖啡”创意可谓巧妙。经营者表示,因降温缘故,这几天几乎没有生意,但他相信凭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咖啡店一定会红火。

负责园区后续招商的工作人员表示,世博后园区要聚拢人气,可以依靠展馆“怀旧游”。但仅凭一招鲜恐难长久,只有靠创新新业态、新地标,才能真正形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随着商业开发全面铺开,类似“塔吊咖啡”的新创意将在世博园区旧址上陆续萌芽。文化中心除了举办大型演唱会,还计划开辟小型音乐俱乐部;中心地下一层的真冰溜冰场也很快就将开放。中国馆在半年展览结束后,也将成为全新的公共文化基地。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