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清华专家称国家筹划西线调水 从雅鲁藏布江引水到新疆
|
2011-06-09 11:59:21 |
|
|
 |
|
头衔:股民 |
昵称:磐石 |
发帖数:1 |
回帖数:24 |
可用积分数:89133 |
注册日期:2010-12-30 |
最后登陆:2011-10-12 |
|
如果大西线可行,个人赞同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的观点。
|
2011-06-09 13:12:37 |
|
|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雄起在广州02 |
发帖数:136 |
回帖数:1063 |
可用积分数:103627 |
注册日期:2010-12-22 |
最后登陆:2012-04-10 |
|
你有几个儿子呀,叫你儿子去打呀,现在农村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是独男独子
看看报道,解放军埋怨企业和学校争抢兵员
|
2011-06-09 13:14:14 |
|
|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雄起在广州02 |
发帖数:136 |
回帖数:1063 |
可用积分数:103627 |
注册日期:2010-12-22 |
最后登陆:2012-04-10 |
|
自己内部体制没搞好,人民没幸福,利益不一致,不接受普适价值,有朋友帮你么?整天瞎叫嚣打这打那,你敢么,他就不怕打掉自己的权利
|
2011-06-09 13:18:59 |
|
|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雄起在广州02 |
发帖数:136 |
回帖数:1063 |
可用积分数:103627 |
注册日期:2010-12-22 |
最后登陆:2012-04-10 |
|
整天夜郎自大
|
2011-06-09 13:58:58 |
|
|
 |
|
头衔:股民 |
昵称:磐石 |
发帖数:1 |
回帖数:24 |
可用积分数:89133 |
注册日期:2010-12-30 |
最后登陆:2011-10-12 |
|
制约大西线调水的生态环境问题
区内生态环境脆弱,原本就有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区内平均降水量为370~680mm,并不比黄土高原(海拔1000~1500m,降水量200~700mm)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多一些!水资源“较多”的原因不是来自雨水多,而是出于地域大,冰川融雪多;海拔高,蒸发量相对较小。区内草原地带常受干旱、风沙的威胁,调水将打破脆弱的自然生态平衡,加速沙漠化、草地退化,高原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在源头地区大量调水,会对“五江一河”自身的河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会对源头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均衡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在V字型峡谷筑高坝,回水 50~300km,淹没带数百m,将严重危害青藏高原垂直分布带上的生物群落。同时,19座大型水库截流了来自上游的水源,对流域下游数百km的脆弱生态,也将造成消极的影响。
该贴内容于 [2011-06-09 14:14:57] 最后编辑
|
2011-06-09 14:44:00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JD |
发帖数:2153 |
回帖数:7696 |
可用积分数:1126364 |
注册日期:2008-09-04 |
最后登陆:2020-06-02 |
|
1957—2007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 http://www.doc88.com/p-99136359824.html
|
2011-06-09 14:51:13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JD |
发帖数:2153 |
回帖数:7696 |
可用积分数:1126364 |
注册日期:2008-09-04 |
最后登陆:2020-06-02 |
|
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资源量特性分析 http://www.sedinfonet.org/Articl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976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到流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沿着雅鲁藏布江干流河谷上溯运动形成降水。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946mm,区内降水差别极大。每年4~5月间,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北上西移,降水也由下游向上游逐渐推移,降水量则向上游迅速递减,下游国境线处的巴昔卡多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mm,至林芝则迅速降为679mm,拉萨为445mm,拉孜仅331mm,到上游仲巴一带约为200mm左右,上、下游降水相差最大为5800mm以上。
该贴内容于 [2011-06-09 14:53:39] 最后编辑
|
2011-06-09 15:07:46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JD |
发帖数:2153 |
回帖数:7696 |
可用积分数:1126364 |
注册日期:2008-09-04 |
最后登陆:2020-06-02 |
|
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http://www.docin.com/p-48588226.html
|
|
结构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