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长虹如何释放成长动力
2011-07-21 18:11:17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算股神
发帖数:45382
回帖数:32109
可用积分数:6236234
注册日期:2008-06-23
最后登陆:2022-05-19
主题:长虹如何释放成长动力

7月21日电 2010年底,长虹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再一次升级,名为“7+3”模式,即7大产业集团(多媒体、家用电器、海外、军工、零部件、新兴、服务)+3个集团直属事业部(IT、通讯、房地产)。“7+3”模式在长虹内部被喻为动车组,它将把长虹导向何方,将为长虹未来发展创造哪些动力?

 增加腰部力量让长虹站起来

“以前,我们的动力主要集中在总部,总部机关太多,要不是茶水干部,要不就是油水干部。我们称之为头重脚轻,所以我们最早的改革就是改总部,改掉头重脚轻。”谈到长虹近年的组织管理变革,长虹集团副董事长、四川长虹副董事长、总经理刘体斌如此说。

他形象描述了国有企业传统的机关式管理模型。如同行政机关一样,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往往存在着太多的人浮于事,就像网友嘲笑一些机关干部那样,“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这样的组织显然是没有效率的,而对于身处充分竞争行业的长虹来说,效率就是生命。

前些年里,当长虹失去CRT电视时代的辉煌地位,开始不断承受外界各种指责长虹管理、运营、创新能力等诸多言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中有些言论也并非毫无根据,不过,这些言论的背后,多少透露出他们对长虹历史与现状的一知半解。

即使现在,上市公司四川长虹长期不振的股价,亦为不少投资者所诟病。四川长虹副总经理、董秘谭明献说,“我们注意到一些股民网友批评长虹的声音,认为长虹股价目前市场表现不好,但我们对长虹股价有信心,让投资者未来都能分享收益,这是我们的目标。”

近些年来,外界对长虹的理解与长虹对自身的理解之间是有明显差异的。或者说,未深入了解长虹的人,很难像长虹人一样真切体会今天的长虹最终能展示出何种价值。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彩电大王的长虹,虽然还有其它业务,但彩电业务无疑是一家独大。这个阶段,在内部业务组织架构上,是传统的火车头模式,即彩电业务几乎拉动了长虹的一切,大部分资源都围着彩电业务转。那个时候,长虹正式工人的月薪是普通工薪阶层的十倍甚至二十倍,即使劳务工每月的收入,也比外界普通的公职人员还高。

在这一时期,从军转民过来的长虹正如日中天,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模式虽比普通国营企业先进,但仍距离现代企业甚远。那时,从西方发达国家传入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更像是一个传说。

2004年赵勇回归长虹,推出“三坐标”战略,第一步便是对长虹的组织管理架构动大手术,精简总部,夯实一线的产业公司,开始从总部集权走向一线分权。其后,长虹在白电、IT、通讯等诸多新业务的布局,让长虹的业务单元多元化,随着这些业务日渐壮大,长虹内部各产业单元便形成了所谓联合舰队的组织管理结构。

在一个联合舰队里,仍然有主从之分,而这并不是长虹追求的成熟管理模式。长虹仍需要进一步放权,以解放各产业群及一线产业单元的生产力。

对于长虹这样一家大型企业来说,如果以人体比喻其结构,则总部是头脑机构,腰部是各产业群,腿部则是一线的产业公司。拿长虹自己的话说,在确定本次转型战略与“7+3”模式之前,长虹的腰板还没完全挺起来。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