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06 |
回帖数:21874 |
可用积分数:99864410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7-08 |
|
主题:信维通信的6亿研发投入:可撑起新材料和新技术双落地吗
从成立到上市仅4年,换到今天,也是非常快的记录。
这些年互联网发展迅猛,也给我们普及了一家公司,从创业到成功上市一般会经历的几个阶段:种子/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IPO。正常每进入下一个轮次的时间约1年或1.5年。实际上能顺利走下来的公司并不多。
这也说明,能有这样的成绩的#信维通信#,创始人的人脉资源和行业资源一定不错。
信维通信在2006年成立,2010年11月就在创业板上市,创造了当时最短上市的记录,在2020年7月,股价一度冲破了50元,2020年11月28日的今天才25.4元。
这也是“果链”中的一员,也是一些知名手机厂商的核心供应商,被称为射频天线龙头。(“果链”是业内对苹果供应商的俗称。)
并且,我看有人经常把它和立讯精密进行对比,尽管两家业务不太一样,但终归都是“大客户战略”、都是给苹果这样的公司提供产品。
加大研发投入是因为5G,是感受到危机?是为建立更好的竞争力?
近3年,信维通信在研发上的投入从2018年的2.91亿上升到2020年的6.1亿,比例从占营收的6.18%到9.54%。
比起同样3年时间研发投入不足营收4%的#联想#来说,是个难得一见的重技术研发的公司。
这几年华为的事件让我们都知道5G时代的来临,这2-3年,因为这个5G的概念,智能手机和物联网这两个领域被大家一致看好,因此跟这两个产业链相关的公司都挺受欢迎、挺受认可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个感觉,自5G来临后,似乎竞争就不一样了?从2020年5月23日美国将33家国内企业列上“实体清单”以来,前不久又有12家国内企业上榜。想必每一个有美国客户的公司都会感到危机。
特别是欧菲光的例子就在眼前不久。(尽管我认为跟它自身也有关系,但不能否认看上去就是受实体清单影响很严重。)
想必综合起来,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核心竞争力缺失、还有被“果链”无情“抛弃”、“砍单”后的惨状,让这个产业链上的公司危机感更加强烈起来。
2021年上半年,信维通信的研发投入占到营收的9.57%,又略有上升,估计全年也就是在这个比例上下浮动。
研发投入的数值,能撑起多个方面的研发吗
这里要提一家日本公司:村田制作所。
这是一家被有些业内人士称为“不得不用”其产品的公司,精密陶瓷是他们的核心,如果你不是这个行业的,估计理解不了。不过说到电容器、电感器、电阻器等,应该就有些概念了。
有多牛?据说不管是纯电车、还是混动车,就找不出不用村田电容的车厂。主要的8类产品里,振动传感器占全球市场95%的份额,最少的高频传感器也占了全球市场30%的份额。「数据来自财信证券的研报」
靠这种不到1元的小部件,做到了换算后,约人民1000亿上下的营业额。
因为信维通信曾表示过,要对标村田。我就顺带去了解了下,原来做电容也可以这么厉害的。
信维通信投入比例是很高,绝对值终归只有最多6个多亿,以目前布局的被动元件、汽车、物联等领域这些投入能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暂且不论,那么这些研发费用投入到磁新材料、高分子材料和陶瓷材料上又能有什么收获呢?
村田的某任社长曾说:现在全球占第一的产品,都经过了十年以上的研发。
虽然有点疑问,但能在研发上不断投入是好事
信维通信对标村田也不是一件坏事,至少有一个完整的研发思路:从材料到产品的垂直一体化 。在零部件这一块,一旦有进展,方向没有错的前提下就可以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就是拥有了别人“想换也换不了”的力量。
我最近看几家“果链”上的公司,几乎都有通过#并购#行为获得进入“果链”的情况,比如信维通信也通过并购莱尔德以迅速获得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等供应商资料的情况。
技术研发和生产设备获取还不太一样,没有时间的沉淀积累很难显出效果,虽然说后来的一些并购行业是围绕主业来开展的,不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根基稳不稳不好说。
反正,信维通信也不是门外汉,技术研发和业务布局一样,总有个先后问题,能持续进行不断有成果出来就好,量变引起质变嘛。真正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和落地,有时候就在于坚持。
至于它值多少钱,曾经火热的概念冷却下来后,要回归正常的价值吧!下一波或许是技术的突破,又或许是某个大客户给了更大的订单量,都有可能。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