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政策底浮现 海底捞出“三好股票”
2011-10-16 14:14:17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分析师
昵称:kelven
发帖数:6512
回帖数:475
可用积分数:1396372
注册日期:2008-05-13
最后登陆:2018-07-22
主题:政策底浮现 海底捞出“三好股票”

 本周市场的表现可以说毫不亚于一部好莱坞大片,开门红的意外落空、汇金救市的意外“失手”、破位创新低之后的意外暴涨,一连串让人意想不到的跌宕行情让我们不得不折服市场的高深莫测,或许这就是股市的魅力,在行情没有走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后市究竟会怎么走。所幸的是,虽然市场一度陷入破位创新低的极端恐慌,最终却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周五股指有所回落,但是在连跌五周之后本周市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上涨,或许行情印证的恰恰是不破不立的股市格言。

  而对于十月行情,虽然在节前的周刊文中,我们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国际经济、政策取向、公司业绩、市场资金及投资者信心六大因素,认为在欧债危机得以缓解、银行三季度考核过后资金面迎来暂时缓解、CPI预期继续回落、三季报披露促使市场对业绩浪行情的追逐以及经历国庆长假投资者信心得到一定修复的诸多正面预期刺激下,得出了节后市场有望难得的反弹上涨,十月行情先扬后抑也是大概率事件的最终结论。但对本周市场来讲,能够绝地逢生,最大的功臣还在于汇金的出手救市,尽管汇金增持四大行的消息公布后周二市场高开低走甚至创出新低,但这并不能掩盖政策出手救市的事实,也正是在政策底的积极预期以及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股指经过连续大跌才迎来了市场期盼已久的上涨。

  关键是政策救市是否就意味着市场底部的真正到来?而要弄清楚这个事情我们有必要先搞明白另外两个问题,首先是过去救市之后市场是如何表现的?其次是市场真正的阶段大底又是如何产生的?

  史上救市过后市场是如何表现的?

  在A股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说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从来就没停止过,政策上的“救市”与“控市”还往往成为左右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不过从历史的屡次救市效果来看:首先有了救市行为并不意味市场底部的到来,救市过后市场往往还会迎来最后一跌;其次,救市效果发挥也非一蹴而就。

  以1664点为例,早在2008年的9月16日,证监会便宣布了暂停新股IPO、接着9月18日汇金高调增持三大行,同时国资委明确表态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9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宣布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一且改为单边征收,当然这一连串的动作也造就了史上著名的918行情,可市场并没因此完全走好,而是在9月末再度掉头向下,紧接着10月9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并且暂免征收利息税、10月30日,央行再次降息、11月26日,央行自9月份以来连续第4次降低利率并且第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直到11月10日,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并祭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市场才真正探明1664点的大底。

  同样以998点为例,2005年1月21日,温总理明确指出要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1月24日,国务院批准印花税减半至千分之一、2月16日,保险资金获准独立入市操作、 5月9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5月31日,证监会国资委正式发布《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全面启动股权分置改革,直到6月6日,上证综指才探出著名的998点历史大底。

  再来看看2002年著名的624行情,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引发了624行情的大井喷,而在前一年的10月22日,证监会便宣布暂停首发增发及国有股出售、同年2月25日,央行宣布96年来的连续第八次降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2.25%下调为1.98%。

  当然这样的案例在A股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上还可以找出很多,我们可以得到的共同结论就是:其一有了救市行为并不意味市场底部的到来,有时救市过后市场甚至还会迎来最后一跌;其二救市效果真正发挥也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多个政策组合叠加共同发力;其三,当然政策救市后也的确意味市场底部的临近。

  史上阶段性大底是如何产生的?

  而怎样的条件才能形成市场的真正大底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998点、1664点以及2319点这几次重要的阶段底部,不难发现,经济底、政策底、估值底及市场底对于一个中期底部的构成缺一不可。

  首先来看998点:在互联网泡沫破破灭、国有股减持及中小板推出等利空的影响下,A股历经四年大熊市,指数从01年的2145点扶摇直下,一直跌倒05年的998点。而此时从经济上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过后的黄金十年高速发展期,03至07年GDP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其中05、06、07年的GDP增速甚至分别高达11.3%、12.7%和14.2%,准确说经济底在当时是不适用的,因为当时经济还在天上飞着呢;另外政策上:从04年10月直到06年4月,存款及贷款利率非别维持在2.25%和5.58%的低水平,股权分置改革在实现同股同权同价的基础上直接促进了投资者入场参与股市交易,另外一大政策利好就是人民币启动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导致国际资本不断流入;估值上看05年998点时,A股的平均市盈率约为13.9倍,跌入20倍合理投资区间;最后从市场层面看,当时A股月度换手率不到20%,沪市当日成交额长时间维持在50亿元下方,其中05年5月30日创出42.7亿元的地量,并且技术层面成功构筑了双底格局。综合作用下终于激发了998到6124点的历史性大行情。

  再看1664点:由于突然其来的金融风暴,对外贸出口依赖严重的中国经济冲击巨大,指数更是从6124点一直跌落到1664点,跌幅接近73%表现全球倒数第一。此时从经济上看,由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加上随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家电下乡等更正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经济出现奇迹复苏,09年中国经济增速再度全球夺魁;政策上看,证监会与08年9月16日宣布暂停新股IPO、经国务院批准,自08年9月19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一且改为单边征收、同时连续5次降息4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天量信贷投放,货币、财政、信贷及救市政策同时正向作用于市场;估值上看,当时A股平均市盈率仅为15.1倍,创出历史新低,同样跌入20倍的价值投资区域;最后就市场看,08年十月A股月度换手率跌破30%,沪市单日成交额长时间维持在500亿元下方,其中08年11月3日创出237亿元的地量,技术层面也成功构筑了复合双底格局。综合作用下市场也演绎出一段波澜转阔的翻倍行情。

  最近的就是2319点:在地产调控新国十条出台、股指期货推出及欧债危机爆发等多重利空打击下,指数已从3181点直接滑落到2319点。而此时从经济上看,欧美等国在量化宽松等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再次强劲复苏,国内出口行业受益明显,连续4月下滑的PMI开始企稳回升,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逐渐散去;政策上看央行释放积极信号表示继续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同时在2010年6月19日,央行启动二次汇改,人民币升值再次导致国际资本加速流入国内;估值底:A股平均市盈率为17.3倍,再次跌进20倍以内的价值投资区域;就市场来看,A股月均换手率跌至30%左右,沪市当日成交额萎缩至500亿元下方,其中10年6月28日创出461亿元的地量,技术层面则是成功构筑了一个头肩底的形态。市场在四个方面的综合刺激下最终也走出了一波涨幅高达37%的波段大行情。

  反弹可期反转难言,大底尚需更多政策来夯实

  综上所述,市场底部的构建并非易事,不过就目前来讲,从估值上看,当前A股平均静态市盈率仅为14倍,不但低于2319点的17.3倍,还低于1664点的15.1倍,跟998点的13.9倍相比也相差无几,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市场几乎跌无可跌;同时市场本身也体现了底部的一些特征,以九月份为例,A股市场月度成交额仅为2.2万亿元,相对于18万亿元的流通市值,月度换手率仅为12.2%,几乎创出市场最低水平,而本周一,沪市更是一举创出408亿元的年内最低成交额;当然汇金公司增持四大行无疑吹响了政策救市的信号,而宝钢股份、长江电力、中国建筑、中煤能源等国家队的集体入市增持同样表明了管理层对当前点位的一种认可,政策底开始逐渐浮现出来。

  以上几个方面都说明当前市场具备了构建中期底部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经济无疑没有摆脱二次探底的危机,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美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裁员潮风起云涌、国内中小企业屡现倒闭事件,这些无疑从说明经济面上看,还不具备真正底部的条件。所以对于当前市场来讲,只能说具备了反弹的条件,想要迎来反转还为时尚早,不过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政策的救市往往意味着底部的临近,而市场底部能否构筑成功,是否有更多的后继配套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力挺小微企业所颁布的《国九条》就是积极的信号。

  而从未来可预期的政策来看,9月CPI同比上涨6.1%,物价向下的拐点进一步确定,但是仍维持在6%以上的高水平,政策转向宽松可能性不大,但是在物价拐点确定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出现定向宽松并非不可能,比如放松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等、另外在扩大存款准备金征收范围的前提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值得期待、此外还可以进一步给中小企业提供财政税收方面的支持,这些无疑都有利于市场底部的进一步夯实。

  汇金增持浮现政策底部,底部区间捞出“三好股票”

  无论如何,在汇金增持政策底浮现的背景下,可以相信市场最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随着反弹的展开,诸多个股已经迫不及待的拉开了上涨的大旗,比如中视传媒连涨五天并连续两天涨停,而天舟文化更是连续三天封住涨停板。不排除后市还有进一步探底的需求,但至少当前已经属于底部区域,这也意味着经历过前期漫长的等待,市场至少具备了机构性的投资机会,关键是在底部区域我们该关注怎样的投资品种?以下三类股票或许值得大家关注。

  1、低估值个股

  虽然价值投资的理念经过四年的调整轮回已经被抨击的体无完肤,但这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好的股票终归会被市场发现,就像马克思说的一样价值决定价格,高价值的东西终归会迎来价值回归的价格上涨过程,当然股票也一样。而就股票的估值来看,最常用的莫过于市盈率跟市净率,市盈率是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角度来考察当前的估值是否合理,即当前投入1块钱需要多少年可以回收,通常可参考的标准就是银行的利率,比如当前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也就是在银行存1块钱,大约28.5年可以累积收到1块钱的利息,那么理论上股票的市盈率低于28.5倍都值得投资,事实上从本轮反弹行情来看,水泥、保险、证券、交通运输等低市盈率板块整体涨幅就居于市场前列;而市净率考察的则是当前股价与净资产的关系,对于市净率低的个股深圳跌破每股净资产的个股,就意味着对公司资产的打折大甩卖,无疑同样具备可投资价值,最明显的就是宝钢股份,每股净资产为5.98元,而之前股价最低跌至4.94元,折价接近20%,近期股价也迎来了明显的上涨,另外一个案例就是马钢股份,股价大幅跌破净资产后,近期股价也明显出现上涨,周四盘中甚至冲击了涨停板。

  表一:两市板块市盈率及市净率排行

  市盈率排名 一年滚动市盈率 市净率排名 市净率

  银行 7.4 公路 1.3

  石化 8.7 钢铁 1.4

  金融 8.7 银行 1.4

  民航业 10.3 石化 1.4

  铁路运输 11.1 航运业 1.6

  公路 12.3 金融 1.6

  石油 13.2 交通运输 1.7

  交通运输 14.1 电力 1.8

  汽车及配件 14.5 铁路运输 1.8

  建筑业15.1 建筑业 1.8

  保险 15.4 公用事业 2

  煤炭 15.6 石油 2

  房地产开发 15.7 房地产 2.1

  房地产 15.8 民航业 2.1

  家电 17.4 房地产开发 2.2

  建材 18.1 造纸包装 2.2

  证券 19.3 保险 2.2

  钢铁 19.3 证券 2.3

  电力 20.2 交通仓储 2.4

  化纤 21 汽车及配件 2.5

  2、业绩高增长股

  股价最终反映的还是其背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对于业绩持续高增长的个股无疑就值得投资者的关注。更为关键的是,当前恰逢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的高峰期,出于对业绩浪行情的把握,业绩高增长股当前就更加值得投资者的关注,比如本周反弹居前的个股很多就是受到业绩推动的,皖维高新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增150%的公告后,股价连续两天冲击涨停板,银河磁体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增150-170%的公告后,区间最高涨幅更是超过了30%,另外还有双环科技、冠福家用、美欣达等一大批涨幅居前的个股三季报业绩均出现大幅的预增。而从具体的选股逻辑来看,首先要求三季报业绩预增幅度大于50%最好在100%以上,其次业绩的增长主要源于主营业绩的成长,最后要求过去几个季度业绩出现持续的增长,符合这样条件的个股则有望在业绩浪的推动下出现强于大势的表现。

  表二:三季报业绩大幅预增个股本周反弹表现抢眼

  代码 简称 10.10--10/13区间涨幅% 三季报业绩预增幅度

  600063 皖维高新 22.33 150%

  000151 中成股份20.99 50~80%

  300127 银河磁体 20.85 150~170%

  300073 当升科技20 90~97%

  000885 同力水泥18.14 249%

  000707 双环科技 18.1 940~1030%

  002102 冠福家用 17.98 300~350%

  002034 美 欣 达 17.9 3400~4000%

  002084 海鸥卫浴17.85 53~63%

  000928 中钢吉炭14.25 221.2~256.9%

  3、政策利好个股

  前面讲过政策对市场走向的影响巨大,同时政策对个股走势的影响更为深远,以煤炭股为例,根据新的资源税条例要求,煤炭资源税征收幅度将从原先的每吨0.3 元-5 元提升为每吨0.3 元-8 元,直接导致煤炭股大幅下跌甚至成为节后表现最差的板块。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处长由淑敏在2011中国石油大会上表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际上已经获得通过,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出台,受此刺激,海油工程、中海油服、中集集团、准油股份、广船国际、江砖股份、振华重工纷纷大幅上涨。

  所以对于有政策利好的个股同样值得投资者的关注,而从根据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方向来看,我国的产业将逐渐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新兴产业进行升级,所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更有可能获得政策上的扶持。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