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股票我为王 |
发帖数:74822 |
回帖数:5844 |
可用积分数:14673344 |
注册日期:2008-02-24 |
最后登陆:2020-11-06 |
|
主题:海工发展需避免无序竞争
日期:2011-11-30 作者:张晓鸣 来源:文汇报
为了生计,许多国内船厂不得不转行海洋工程制造。但这显然加剧了行业的无序竞争。 在昨天举行的“2011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高级海事论坛”上,有业内人士坦言:“由于缺少经验,有的船厂接单时准备不足,低估了海工产品的价格。有的船厂为了进入海工市场,接受完全不合理的合同条件,完全不考虑市场风险。”这种“赔本赚吆喝”的做法,显然无助于国内海工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千军万马挤入海工 这几年国内海工市场的兴起,与其说是配合海洋产业的兴起,倒不如说是为了应对船舶市场不景气的求生之举。 工信部党组成员郭炎炎昨天在论坛上预计,世界船市总量很难再次回到“十一五”期间年均1.7亿载重吨的兴旺状态,需求不足将成为造船市场的基本特征,世界船舶工业将迎来调整期。而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监测显示,今年1至6月份,全国约有50%的船厂没有接到新订单,截至9月底,全国仍有约30%的船厂没有接到新订单。 于是,市场前景较好、附加值较高的国内海工从无到有,迅速成为了“群雄逐鹿”的对象。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作为国内造船业的两大巨头,加快进军海工;以中远船务、招商局重工为代表的修船企业,中集集团和振华重工则依托在机械制造领域的优势,进入海工;就连中石油、中海油等能源公司,也开始关注海洋油气开采的全产业链。 此外,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著称的民营企业,如熔盛重工、太平洋造船集团、韩通、惠生重工等企业,也加快发展海工。 海工发展压力不小 然而,国内海工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压力,并非家家都能“盆满钵满”。 在中远船务副总经理庄建军看来,海工产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中,在行业内已经有了等级明确的分工。比如,欧美国家把持着高端海工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设备的生产配套。比如,一座高端平台的设备配套价值远高于船体价值,占到合同的70%,这个市场更多被欧美控制。而韩国、新加坡则在制造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比如,韩国企业几乎完全垄断了钻井船的建造市场等。相比较而言,国内企业在设计和制造方面,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含金量仍比较低。 另外,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工企业面临日益提高的成本压力。一个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依旧。另外一个,国内企业对海工的配套能力比较弱,大量的关键设备被国外公司垄断。在这种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成本容易受到供货方制约。 技术创新应对挑战 面对挑战,业内人士给出首当其冲的建议是: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研发实力。 比如,加快重点产品的研发,突破深水装备的核心技术能力,特别是要提高装备的前端工程设计和基本设计的能力。同时,海工产品具有个性化、定制化特点,企业要具备系统技术支撑能力很强的团队,为客户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郭炎炎表示,将在我国大力培育海洋工程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聚集区。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 此外,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也将帮助国内龙头海工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 张晓鸣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