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53 |
回帖数:21877 |
可用积分数:99900140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9-11 |
|
主题:央企助力上海率先创新转型
审时度势、大力承接,独有的魄力让上海成为中央企业布局全国的重要基地。近期出炉的《2011年中央在沪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三级次以上在沪央企达1624家,涉及17个行业门类,总资产21581.5亿元,占上海经济总量的20%以上。一批在海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央企,更是引领着上海成为全国转型发展的先行者。
吸引企业总部、发展“两头在沪”经济已成为当前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交通银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和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央企总部落户上海,通过上海“大脑”调度全国资源,统筹行业发展。
报告显示,由国资委监管的117家央企中有109家在沪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占总数的93%。其中,在沪设立分支机构超过50家的央企就达10户,宝钢集团153家、中船工业144家、航天科技95家、中国外运长航82家、中国海运76家、中国建设63家、中国冶金科工集团61家和东航集团53家;产业分布上,涉及国民经济20个门类的17个,其中,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9%,主要集中在融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以及金融服务业等领域。优质的在沪央企资源,让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底气更足。
表面看来,在沪央企数量占上海企业总数比例并不高,但规模却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20%以上,重要性更毋庸置疑。
比如,在电力供应方面,上海电力股份、华能集团华东公司占全市发电总量的52%以上;在通信保障方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保障了上海的日常通讯;在就业方面,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上的153家工业央企,从业人员达15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23.91万人,占到全市 10%以上。
在沪央企带给上海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民生保障、就业岗位,更带动了上海的创新转型,提升了上海的产业能级。从天空、海洋到陆地,在沪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方位推进,让上海的制造业重新展现出令人欣喜的活力。
落户上海的中国商飞,不但是国家战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主体,也是实现国人百年大飞机梦想的摇篮。日前,公司自主研制的支线喷气客机ARJ21--700已完成适航取证前的26项静力试验及鸟撞试验,预计明年进入市场,这将是我国第一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支线飞机。同时,举世瞩目的C919型大客机的研制也正稳步推进,有望年底完成装配,2014年实现首飞,2016年将完成适航取证交付用户。
振华重工见证了上海海洋工程的发展。其大型港口集装箱机械和矿石煤炭等散货装卸机械产品,遍布全世界76个国家,占世界市场75%以上的份额。
由央企联手上海共同打造的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雏形已现,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工业有限公司等6家国内龙头企业相继安家长江口。据了解,长兴岛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日前也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该基地建成后每年将新增800万吨的造船能力,我国造船业现代化、数字化和自主化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上海“航运中心”也将伴随基地的发展扬帆远航。
上海新能源产业已从过去相对平稳增长进入高速增长期,核电、风电、太阳能工业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245亿元,增长率高达94%;智能电网领域产业规模达250亿元,同比增长25%。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