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29 |
回帖数:21876 |
可用积分数:99884080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7-30 |
|
主题:平安帝国隐忧:官司不断 5问题或是黑天鹅滋养地
平安毁誉系一身
2013年5月27日,中国平安迎来了第25个生日,此刻的它带着耀眼的光环。但与此同时,其主业却出现下滑端倪。
2012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业绩稳中有升,营业收入2993.72亿元,同比增长20.3%;营业利润323.75亿元,同比增长8.2%。
细看其年报却不难发现,其核心业务中包括保险和投资业务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其中,人寿保险业务实现净利润64.54亿元,同比下滑35.26%;财产险净利润46.48亿元,同比下滑6.65%;证券业务净利润8.45亿元,同比下滑12.25%。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总投资收益亦下滑13%。
中国平安业绩稳定的背后,主要来自平安银行的贡献,平安银行业务2012年对集团贡献利润68.7亿元,占比由2011年的26.4%提升至34.3%。进一步细究,可发现平安银行的业绩隐含调节成分,2012年底,该行不良贷款余额68.66亿元,较年初增加35.71亿元;不良率0.95%,较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但平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却从2011年的321%大幅下降到2012年底的182%。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保持在300%左右,平安银行拨备覆盖率只占同行的60%。假设平安银行拨备率与2011年一致,其2012年业绩非但未升,恐已出现下滑。
与此同时,随着自身规模的膨胀和旗下子公司的扩张,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平安及其旗下子公司便屡屡处于质疑之下。
自1988年成立以来,中国平安股权变化不断,从最初的招商局蛇口社保、工行深圳信托,其后新豪时、摩根士丹利、高盛、江南投资、汇丰控股身影陆续闪现;2006年底公司上市后股东稳定;其后在2012年底,汇丰控股与泰国正大集团签订协议,出售所持全部中国平安H股股权,交易规模高达93.85亿美元,而与之对应是,泰国正大2011年净资产为90亿美元,以农业投资为主。一系列反差正引起外界关注,有媒体质疑,名义买家泰国正大集团的背后,另有其人。对此,中国平安表示了否认。
与其他以国有为主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平安的风格相对激进,这有利也有弊。正是出于对规模扩张的强烈渴望,才会有对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的多方并购,才能在短短25年间建立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金控集团。但过于激进的风格,往往带来风险和争议。
一个鲜明的例证是在金融危机已现苗头的情况下,2007年底,中国平安先后向比利时富通集团投资约238亿元,随着金融危机的演化,该集团被比利时政府国有化,平安因此损失达228亿元。
激进风格沿袭到子公司中,带来的同样是风险。平安证券便是典型案例,近年来,胜景山河、万福生科等一系列保荐项目问题曝光。尽管事后平安将更多的责任推给原薛荣年团队,但若无集团层面的认可,薛荣年又怎能在公司一步步晋升,提拔为平安证券总裁?平安证券原有投行模式——大规模、流程化、上下游一体的发行制作模式,又怎可能推行?
平安信托和上海家化矛盾的激化,多少也体现了平安强势文化对市场的冲击,股东与管理层的矛盾比比皆是,股东罢免高管亦符合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在罢免过程中的方式和手段,还是令市场人士感到诧异与不解。
平安的下一步
“我们别无选择”,这是马明哲用以阐述中国平安战略的常用语。
1998年,在麦肯锡的协助下,中国平安制订并在随后实施了金融控股的战略组织模式,要点是“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如今,平安金融控股梦已成,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陆续浮出水面。
一个突出问题是金控集团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平衡。中国平安跨及的金融领域太多,不同领域往往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文化,而平安采取的是整齐划一的集团文化,带来的矛盾和深层次的诸多影响无可避免。
这进一步反映在业务模式上,平安总部审核各业务单位的重要决策,或保留否决权,同时,子公司在业务、财务、投资、人事、风险内控等领域需要层层汇报,降低了子公司的独立性和效率。而集团对子公司的人员指派,往往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平安子公司的大幅人事变动,裁员风波,屡见报端。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的大规模推行,使得包括平安及其子公司高管、员工疲于奔命,该指标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并进一步细化落实到每年、每月、每天的工作中去。这其中,利润增长、业务增长、经营成本的考核都是短期的、量化的,并与奖惩、提拔直接挂钩,相对粗放和激进。从这个角度说,“原平安投行模式”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所谓狼性、高效,该模式是最适应这种文化的,但风险也由之而来。
在另一个层面,历经25年艰辛打造成平安金控,金控的价值应在于各业务层面的协同效应,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中国平安2012年年报显示,在交叉销售领域,除在产险车险、信用卡、零售存款领域发挥了一定作用外,在利润更高的证券、信托、投资上,进展并不大。
最后的问题是品牌,在平安金控的模式下,所有业务围绕着“中国平安”这个单一核心品牌,其品牌价值至关重要。中国平安起步于蛇口,步入第25个年头,它已不再青涩,需要尽快成熟。如果说过去中国平安是在全力奔跑打江山,那么现在更重要的是慢下来,思考如何耕耘这些来之不易的金融牌照,如何向市场传递一个更善意、健康、理性、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如何对千万万万的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负责。
今年12月5日,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将年满58岁,他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争议的金融人士,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对金控道路的执著。在平安的年报中,马明哲提到了阿里巴巴对他的震撼,也谈到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这些都正在对金融业带来无法想象的冲击和影响。如何看待中国平安的现状?金控集团的未来方向在哪里?什么是可操作的国际化路径?种种问题正考验着马明哲以及中国平安的智慧。
平安证券的“不安”背后
投行项目问题频现,人事地震接二连三,处罚与官司不断,平安证券近几年留给市场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不安”。中国平安以保险业务起家,旗下证券公司为何会带来这样的外界形象,证券时报记者试图找出其中的缘由。
离职率居高不下
从最近的万福生科造假案,再到此前的巴安水务虚假陈述、海欣股份研究门事件和胜景山河事件,以及正在调查中的海联讯造假事件,平安证券负面新闻不断,最近几年一再成为舆论的焦点。
如果再加上2009年研究所人事大地震、2009年资管团队集体出走、2011年投行骨干集体投奔华林,以及2012年研究所大裁员,平安证券似乎总能给外界带来惊愕。
根据平安内部人士提供的数据,平安证券2009年的员工离职率高达44%,2010年升至56%,2011年也超过了50%。证券公司如此,平安集团亦概莫能外。据平安信托某期新员工培训的班长介绍,该期来自银行、信托某保险、证券业务的50名新员工中,在一年半内离职者竟高达40多人。
平安证券曾有员工得出一条“规律”:平安很多业务皆由默默无闻做起,当积累一定名气或规模时会突遭打击,爆发人事变动。这位员工举例说,两次研究所人事地震如此,同年资管业务集体被逼走也如此,投行核心团队再出走更是如此。
数据显示,每一次人事大地震,都会对平安证券相应业务形成较大打击。2009年研究所精英团队出走,其中就有金牌分析师彭波、非银行金融业分析师团队邵子钦、童成墩、田良等。之后平安证券研究所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11年稍有起色,但是,2012年3月再次遭遇“残忍”裁员。
资管和投行业务亦如此。资管业务由时任资产管理事业部总经理封树标带领,创出150亿元的显赫规模,2009年团队离开后,业绩一直不见起色。投行影响更大,在经历薛荣年团队人事地震后,平安证券2012年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下降至10.02亿元,且其中大部分来自固收部门的债券承销和直投子公司的减持套现收入,股票保荐承销业务下降尤甚。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