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叶檀:振华重工不能再错过本次改革机会
2015-08-10 09:15:4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90006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9-07
主题:叶檀:振华重工不能再错过本次改革机会

央行8日发布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提出积极推进国企改革,鼓励骨干船舶制造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动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调整业务结构。

  当前,中国船舶行业大而不强、复苏滞后的现状暴露了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船舶行业只有抓住改革的时机,建立健康的市场机制,才能帮助自身走出困境。



  南车北车合并余波未了,“中国神船”又浮出水面。至7日收盘时,中国远洋、中远航运、中海集运、中海发展、中海海盛、中海科技6支股票涨停,熟悉证券市场的人清楚,几只重要的航运股联袂涨停,一定是航运领域有了重大改革举措。

  果不其然,8月8日,中国远洋、中远航运公告,控股股东中远集团拟筹划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中海集运、中海发展也公告,中国海运正在筹划重大事项。这4家公司均于8月10日停牌。航运界网站披露,中远和中海两大航运央企拟于近日联合组建集团层面的“改革领导小组”,这被视为制造“中国神船”的第一步。

  分拆也好,合并也好,要看市场机制能不能因此建立。不能形成协同效应、无法建立高效的内部市场机制的资本游戏是野蛮人对财富的掠夺。

  目前的这波“神器”,让笔者联想到振华港机。

  曾经有段时间,很多上海人的股票池里都配备有振华港机,公司每年送股、分红。持有这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即使股市下跌心里也不慌。

  那时候振华在业内小有名气,此后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港口巨型起重机制造商。管彤贤先生自1992年起下海担任振华港机董事、总经理,短短的十几年间,产品不仅覆盖了国内主要集装箱港口,也进入了国外著名的各大港口。1998年,振华港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4,成为集装箱机械行业领袖;到2009年,占有率更升至78%。

  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也极为可观:2002年度10股派2元,2003年度10送4转6派2元,2004年度10转5派1.2元,2005年度10送4转6派2元,2006年10股获2.5股,2006年度10派1.5元,2007年度10派1.7元,2008年度10送3派0.34元。

  金融危机来了以后,振华港机的情况随之而变。

  2009年度利润不分配不转增。2010年振华港机更名为振华重工后发布第一份年报,2009年,作为振华重工的传统业务——集装箱起重机受到全球市场容量萎缩的影响,收入下降23.7亿元至166.42亿元,毛利降至6.96%。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71.2亿元、-8.6亿元、-6.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7.9%、253%、183%;2011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营业亏损达3.33亿元。其股价也一路下跌,从十几元到4元,8月7日反弹到8.54元。现在似乎已成为低端制造业的象征,恐怕很少再有人把它放入股票池。

  这既是投资者的损失,也是中国企业的损失。

  从以后披露的内容看,振华港机如果当时并购一些具有技术优势的海上重工企业,如果有熟悉资本市场的人实行正确的激励机制,起码可以像联想一样与国资和平共处。

  很可惜,振华港机错过了改革的时机,老一辈的企业家没有利用资本市场理顺股权,进行正确的激励,恰遇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中国制造业进入艰难的转折点。

  现在,神车神船等种种国企“神器”纷纷出炉,能够帮助国企走出困境吗?这还得要看以后几年的运营数据,当下的股价涨跌除了炒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但恰当而诚信地运用资本市场,该出手时就出手,对国企非市场化管理进行刮骨疗毒式的改革,这样的尝试是有必要的。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