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长电利好之泥沙
2008-09-29 17:03:2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主题:长电利好之泥沙

中国直面三峡工程泥沙难题

2006年05月16日 16:58:53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 中 小】 【背景色




2002年10月31日21:20

新华网宜昌10月31日电(记者杨希伟 张先国)即将拦腰截断长江的三峡大坝是否会将上游5000公里江水中的泥沙也拦截下来,从而形成泥沙淤积?

面对这一事关三峡工程命运的重大难题,中国正动员科技、工程、社会等力量,采取加强监测、改善生态环境和在上游再建水库等措施积极应对。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说:“泥沙是水库建设中的世界性难题,中国泥沙问题研究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坚信三峡工程能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成功范例。”

据测算,三峡水库年平均入库泥沙量达5.3亿吨,如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水库正常效益的发挥,缩短水库使用寿命,而且可能影响长江“黄金水道”的通畅。

早在十多年前三峡工程论证阶段,泥沙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著名泥沙问题专家季学武教授说,黄河三门峡水库就曾因泥沙问题几近淤废,但后来通过改建使其重焕青春,其采用的方式叫“蓄清排浑”。

这一方式被三峡工程的设计者采用。“蓄清排浑”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大尺寸的泄洪深孔,在来水量占全年61%、输沙量占全年84%的汛期6至9月,水库水位维持在145米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10月,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蓄清” 。

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说,采用这一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入库来水中的绝大部分泥沙可排出库外,保证水库的长期有效运用。同时在三峡工程建筑物布置上采取的一系列排沙、防淤工程措施,配合恰当的调度和辅助清淤,可以确保航道畅通和水电站正常运行。

尽管国际水电界普遍认为这一设计可基本解决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但中国政府仍保持科学审慎的态度。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泥沙专家组,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加强原型观测、模型实验,以验证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设计。三峡总公司已投资近2亿元委托长江水文局进行三峡水库至2009年的泥沙冲淤监测项目。

在加强监测研究的同时,三峡工程的决策者斥巨资在长江上游与三峡库区建设防护林,治理上游水土流失。已持续实施13年的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已逾20亿元人民币。最近,中国再次对规模宠大的长江天然林保护工程增加投资。最新监测表明,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正以年均1%的速度递减。

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消息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在今后数十年内,长江上游干流及支流还将建成一大批大型和巨型水库。这一系列水利工程将有效减少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

张超然说,三峡总公司将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兴建溪洛渡与向家坝两座大型水库,这两个工程项目已获准立项,工程建成后,将减少金沙江流向下游的泥沙量达46%以上。

虽然采用这种立体化、全流域的治理措施,但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说:“三峡工程虽是一次建成,但将稳健地实施分期蓄水,初期蓄水水位达到135米后,何时继续蓄水到156米和175米,必须遵循泥沙运动规律,根据泥沙冲淤监测情况来决定。”(完)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2008-09-29 17:03:5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三峡工程泥沙淤积明显好于预期大商圈网 www.bbspace.cn 2007-06-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三峡工地6月11日电(记者 周梦榕 沈翀)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说,监测表明,蓄水已四年的三峡工程现在看来泥沙淤积明显好于预期。

  曹广晶说,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多年来在三峡工程中投入力量和资金最大的科学研究项目。蓄水四年来的情况表明,由于水库“蓄清排浑”和上游来沙减少,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比预想要好得多。

  曹广晶说,长江水利委员会所属水文局的十几个库区水文站几年来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实测和分析,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近年长江上游来沙量呈减少之势,平均每年只有2亿吨,较预想的减少50%,去年是小水小沙年,来沙量只有不到1亿吨。加上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调度运行方式,使40%的泥沙都排出库外,保证了水库的长期有效运行。

  “蓄清排浑”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泄洪深孔,在来沙量占全年84%的汛期6至9月,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10月,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蓄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说,“蓄清排浑”可使绝大部分泥沙排至下游,长期保留水库的绝大部分有效库容。此外,三峡工程还在建筑物设计上采取一系列排沙、防淤措施,加上恰当的调度和辅助清淤,保证了航道畅通和水电站正常运行。

  泥沙问题关系到三峡水库的长期运用,航道的畅通和水电站的正常运行等,一直是三峡工程的核心技术。

  长江水文局经过数年的监测和详细调查发现,三峡水库来沙量明显减少,仅嘉陵江输入长江的泥沙就比以前减少六成多。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在建或建起了一批水库、上游实施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上游从河道采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水文局分析认为,由于这些原因将持续存在,预计三峡水库来沙量呈减少趋势。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长江上游干流及支流已建或将建成一大批大型水库,除干流上的溪洛渡、向家坝水库外,还有支流岷江瀑布沟水库、嘉陵江上合川水库、彭水水库等。河流裹带泥沙入库后受到拦截,沉积库中,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效减少了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

  与此同时,中国已斥巨资在长江上游与三峡库区加强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从根本上减少泥沙入江入库。已持续实施近20年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超过20亿元人民币。还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长江水文局每年发布的泥沙公告显示,长江泥沙含量已呈全线下降之势。

  虽然采取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治理和监测措施,三峡工程的泥沙淤积也明显好于预期,但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表示,还将遵循泥沙的冲积规律,密切关注泥沙冲淤监测情况。
2008-09-29 17:05:1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3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专家:三峡库区泥沙淤积量小于工程设计预测值

http://www.enorth.com.cn  2007-11-14 09:07


重庆市长王鸿举:三峡工程并未使当地环境变差
世界难题突破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试验成功
4亿吨泥沙冲入大海 黄河下游过洪能力大大提高




  长江水利委员会今日发布的《二00六年长江泥沙公报》显示,三峡工程自二00三年六月开始蓄水到去年底,库区共淤积泥沙四点七亿多吨。专家表示,四年来的监测显示,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量小于工程设计阶段的预测值。

  长江水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胡甲均称,《长江泥沙公报》主要发布长江流域干流、主要支流及洞庭湖、鄱阳湖区的主要水文控制站的水沙特征值及逐月流量、输沙量,并与多年平均值及上年度值进行比较,分析三峡水库淤积等情况。

  该《公报》显示,三峡水库从二00三年六月一日开始蓄水,到二00六年十二月累计入库泥沙为七点三亿多吨,出库泥沙约两点六亿吨。不考虑三峡库区区间来沙,水库淤积泥沙四点七亿吨,水库排沙比为百分之三十六。

  专家解释,四年来的监测显示,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量小于该工程设计阶段的预测值,原因是上游的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拦沙作用,加上近几年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值偏小,导致三峡水库上游来沙量仅为多年平均值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此外,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由于水库拦沙作用,下泄泥沙减少,坝下游河道发生明显冲刷,该河段的冲刷量和宜昌枯水位降低值总体上尚在三峡工程设计阶段预测值范围内。

2008-09-29 17:06:3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4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三峡175米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by slylinda — 上次修改时间: 2008-09-12 16:08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9月12日

  新华网宜昌9月12日电 (记者魏梦佳 黎昌政)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即将进行的三峡175米试验性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曹广晶说,早在2001年,三峡总公司就对三峡蓄水后的泥沙淤积、来水来沙情况制定了详细观测计划。三峡蓄水后,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对观测计划进行调整,还在某些江段加密观测。根据监测数据,清华大学、重庆大学、长江科学院等机构进行了数学模型推算和物理模型试验,均表明三峡175米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有人担心蓄水175米后,泥沙於积会影响重庆港。对此,曹广晶表示,蓄水135米时,库区回水到达涪陵,通过对不同流量、水位、冲刷时间的泥沙淤积情况进行加密监测,发现涪陵没有大规模泥沙淤积。重庆港和涪陵地区都处于两江交汇,条件类似,根据数学模型推算和物理模型试验,蓄水到175米后,重庆港也不会出现大规模泥沙淤积。

  曹广晶说,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还需在后期进行大规模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这次试验性蓄水,包含验证原有数学模型、对原有泥沙淤积冲刷规律进行观测分析的目的,也便于在175米条件下开展各种实证研究和分析,为正式蓄水积累资料。

  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拦蓄部分泥沙、退耕还林、径流量周期性减少等因素,近年来三峡水库来沙量明显减少。数据表明,2003年蓄水至135米水位以后,每年平均入库泥沙量为2.1亿吨左右,远少于当初预计的5.3亿吨。

2008-09-29 17:08:45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5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新华网:三峡水库有望提前蓄水至175米



http://www.hwcc.com.cn 时间: 2006年10月27日 19:21 来源:新华网
放大 缩小 打印

新华网三峡工地10月27日电(记者江时强 戴劲松)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从目前三峡工程各项建设的进度来看,三峡水库最终蓄水至175米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三峡工程共分三期建设,配合工程进度,水库按135米、156米和175米分期蓄水。李永安分析说,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的目标已在27日实现,比原设计提前一年,这主要是为了使三峡工程提前发挥防洪效益。

他说,中国三峡总公司不存在盲目加快蓄水进度的问题,每次蓄水决策前都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三峡水库何时蓄到最终水位175米,主要取决于泥沙淤积、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治理这三方面的因素。即156米至175米水位间的移民能否按时搬迁;两水位线间的地质灾害项目能否按期治理完毕;回水区泥沙淤积对库区港口的影响。

现在看来,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的问题都不是太大。移民的搬迁量虽然较原计划有所增加,但有关方面已经拿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地灾治理项目也在有序进行。影响蓄水进度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泥沙问题。

李永安认为,从多年观测数据来看,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比预期的要好很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因上游水土保持、水库兴建等原因,长江上游的来沙量便开始呈持续减少势头,而在2003年6月三峡初次蓄水成库后,泥沙量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2004年入库泥沙1.66亿吨,2005年为2.54亿吨,今年上半年只有7270万吨,这比原来预计的每年泥沙入库量5.3亿吨少了许多,3年相当于原来1年的量,且三峡水库目前排沙比达40%,也比原先设计的要高。

李永安说,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对重庆港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蓄水至175米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至于具体时间,要等进一步跟踪观测和分析研究后再定。按原计划,三峡水库坝上水位再抬高至175米的时间是在2009年。


2008-09-29 17:09:51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6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完成 高度关注泥沙治理问题

http://www.qx100.com.cn 2007-9-21 中国工程业网 出处:新华网






中国20日在地势险峻的长江三峡筑成世界最大水坝。这标志着为“驯服”万里长江而建造的三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宣告完成。

随着6月6日围堰拆除、大坝全线挡水,“西江石壁”、“高峡平湖”构成的壮美画卷将逐步展开,堪与长城媲美的三峡工程将开始发挥防洪功能,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和150万公顷耕地可望远离洪患。20日14时,当最后一仓混凝土全部注入大坝后,现场举行了简朴的庆祝仪式。完成浇筑任务的6名工人被工友们高高抛向空中。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蒲海清说:“三峡工程由梦想到现实,展示了中国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趋利避害的哲思和睿智。” 他同时表示,工程虽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但移民、环保等任务仍非常艰巨。

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长河,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文明,但频仍的洪灾严重威胁两岸安全。1998年的长江洪水造成了千人死亡和千亿元经济损失。由孙中山首倡的三峡工程经几代人研究、论证后于1994年动工,肩负着防洪、发电、航运等使命,但首要任务是“锁住”洪魔。工程有望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于2008年竣工,届时长江综合防洪体系足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三峡工程是全球最大水利工程,预计耗资约1800亿元,在吸收、消化世界先进技术基础上已创造了百余“世界之最”。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2240万千瓦,至少相当于一座年产2500万吨原油的特大型油田,为世界最大水电站。横卧长江的三峡大坝长2309米、高185米,混凝土浇筑总量1600余万立方米,刷新了伊泰普水电站1257万立方米的纪录。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称大坝“质量优良、安全可靠”。

曾供职于伊泰普水电站的瑞士工程师郭力盟参与安装了三峡发电机组。他说:“这是我事业的一个高峰,我过去25年积累的经验好像就是为它做准备的。”三峡工程需移民百万,绝大部分已搬迁安置,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42岁的赵宝莲是前来庆祝大坝建成的移民之一。她家原在大坝中段位置,后搬到岸边山坡上,由种柑橘改卖三峡纪念品。她拿出老家照片说:“我是看着大坝建起来的,对它有感情。但我还是想让子孙记住大坝下曾有一个叫中堡岛的小岛,那是我们的老家。”(完)


高度关注三峡工程泥沙问题

蓄水通航发电近三年的三峡工程已开始面临泥沙问题的严峻考验,尽管水文部门的最新统计披露,三峡工程蓄水以来水库排沙比达到40%,超出工程设计预计值一成,但一次建成的三峡工程仍将稳健地实施分期蓄水。长江防汛总指挥部王威博士表示,今年汛后蓄水至156米后,三峡大坝何时再蓄水至175米的最终水位,将遵循泥沙运动规律,根据泥沙冲淤监测情况来决定。水库泥沙问题是世界性难题。随着三峡大坝20全线建成,大坝具备挡水能力,长江挟带的上游泥沙将被大坝拦截。随之而来的担忧是泥沙淤积会不会使工程运行受影响?上游的重庆等地港口会不会淤废?下游冲刷将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关系到三峡工程命运及长江安澜。著名水利专家、长江水文局副局长王俊教授介绍说,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已成为中国多年来投入力量和资金最大的科学研究项目之一。已经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表明,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蓄清排浑”的方式得到基本解决。“蓄清排浑”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大尺寸的泄洪深孔,在每年汛期水库水位维持在145米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蓄清”。

负责三峡工程设计总成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说,采用这一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入库来水中的绝大部分泥沙可排出库外,保证水库的长期有效运用;再在三峡工程建筑物布置上采取的一系列排沙、防淤工程措施,配合恰当的调度和辅助清淤,可以确保航道畅通和水电站正常运行。

郑守仁说,三峡水库蓄水后,泥沙淤积对库尾的重庆等地的航道和港口作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通过优化水库调度、航道整治和港口改造加以防范。清水下泄冲刷中下游河道的问题,将采取河道整治等措施予以解决。专家们强调说,尽管水电界普遍认为这一设计可基本解决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但科学研究成果得接受大自然的检验,泥沙问题又十分复杂,不少问题在实际运行以前难以得出准确定量的分析。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一情况,力图通过建立健全监测科研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兴建上游干支流水库予以标本兼治,以确保三峡工程长治久安。多年的努力使长江泥沙含量呈全线下降之势,长江水文局的最新监测统计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三峡入库泥沙量每年为2亿多吨,比多年平均值减少约五成。(记者房宁 杨希伟 刘刚)

2008-09-29 17:15:2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7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江水清清是喜还是忧?
——从2007年长江泥沙公报看输沙量锐减





2008-9-28  来源:人民长江报


“2007年,长江干流各站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到9成。”近日公开发布的2007年《长江泥沙公报》显示,2007年,长江干流再度遭遇“枯水少沙”年。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她的健康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输沙量减少,长江水越来越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否会影响到长江的健康?这样的趋势还会延续多久?近日,本报记者采访长江委有关专家,“问诊”长江泥沙。

谁动了长江的泥沙?

输沙量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卢金友介绍,江水有挟沙能力,一般情况下,输沙量和来水量成正比。但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90年到2005年,长江上游的寸滩站来水量较其以前多年平均值减少仅2.4%,输沙量却减少了1/3。这是为什么呢?卢金友解释,这与长江上游地区大量修建水电站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的嘉陵江、雅砻江、乌江、岷江等支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建成了宝珠寺、二滩、乌江渡、铜街子等大型水利枢纽,这些水库拦截了长江上游大量泥沙。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到2005年,受水库拦沙影响,长江输沙量每年约减少8000万吨,占减少总量的一半。

其次,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也是输沙量减少的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长治”工程,加强了流域的生态治理,2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9万平方公里。1998年后流域上游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大大减少了流域土壤的侵蚀和沙化,流入长江的泥沙因此大量减少。据统计,“长治”工程实施前各地每年有成千上万人在砍树,而之后这些人转为植树,一增一减,大大改善了植被,减缓了水土流失的速度。因此而减少的输沙量,据有关单位调查估算约占到减少总量的四分之一。

此外,气候条件的变化也影响产沙。据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主产沙区降雨量及降雨强度不大,产沙强度不大,因而减少了汇入长江的泥沙量。据分析,因降雨而减少的输沙量占总量的八分之一左右。

还有因河道采砂加剧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输沙量减少占到减少总量的八分之一左右。

有关专家指出,备受关注的三峡水库投入运行,并不是导致长江输沙量减少的唯一因素。2003年开始运行的三峡水库拦沙只对中下游的泥沙量产生影响,而长江上游输沙量减少从20世纪90年代就现端倪。

江水将越来越清?

那么,近年来长江泥沙减少幅度到底有多大?一直负责编制《长江泥沙公报》的长江委水文局技术处处长陈守荣统计出这样一组数据:自2000年长江委开始编制泥沙公报以来,长江入海口大通水文站的输沙量分别为2000年3.39亿吨、2001年2.76亿吨、2002年2.75亿吨、2003年2.06亿吨、2004年1.47亿吨、2005年2.16亿吨、2006年0.848亿吨、2007年1.38亿吨。与多年平均值4.36亿吨相比,这些年度的输沙量均有着很大的差距。

而卢金友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一直延续。

目前,长江上游仍在开发,金沙江在建的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第一批机组将相继于2012年、2013年投入运行。这两座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分别是600万千瓦和1200万千瓦,加起来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因此,其拦沙能力不可小觑。据测算,这两座电站联合运行50年后,将拦截其上游60%的来沙,运行100年时,下泄沙量较现状仍会减少一半。

同时,长江上游还将不断地开发水能资源,兴建许多水电站,因此,长江上游干支流来沙还将减少。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泥沙减少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据《长江泥沙公报》显示,2003-2007年,长江入库沙量为9.5亿吨,出库泥沙仅有三分之一,有6.4亿吨泥沙被淤积在水库,水库达到冲淤平衡,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输沙量减少有喜有忧

长江输沙量持续减少,对长江有怎样的影响?对此,卢金友认为应该辨证地看待,输沙量减少有利也有弊。

输沙量减少会导致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冲刷,水位也相应降低,对长江防洪大有好处。

但是,河床冲刷可能引起局部河段河势发生变化、河道岸坡变陡、水流顶冲部位改变、崩岸增加等问题,河床冲刷过程中也可能对浅滩航行条件产生影响。

泥沙减少对通江湖泊也会造成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洞庭湖。长江河床冲深,水位不断降低,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入湖量减少,一方面可减少湖区泥沙淤积,减小洪峰,对防洪及湖容积保留有利;另一方面,由于荆江三口分流减少,断流时间增加,对分流道两岸用水及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此外,泥沙减少对长江口滩涂演变及生态环境也可能产生影响。

长江泥沙越来越少,我们该如何应对?卢金友说,长江委及有关单位一直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许多工作还有待深入。目前正在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原型观测,包括三峡水库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河道、湖泊水沙及冲淤变化监测。二是利用长江防洪模型等手段研究长江中下游江湖冲淤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三是长江委正在修编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将针对新的水沙形势,对长江中下游江湖治理、防洪等做出规划,并逐步予以实施。四是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正在逐步实施,等等。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江流域泥沙减少是必然趋势,我们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但可以扬利避害,努力驾驭,让母亲河永远健康地流淌。



2008-09-29 17:36:1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8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JD
发帖数:2153
回帖数:7696
可用积分数:1126364
注册日期:2008-09-04
最后登陆:2020-06-02
从新近研究成果看三峡工程的一些泥沙问题
发表日期:2008-06-11 浏览人数:10 作者:林秉南●窦国仁●谢鉴 来源:中国水利网  评论0条
一、前言 规划中的三峡工程位于长江干流宜昌市上游44公里处的三斗坪(图略)。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中考虑的开发方案将坝顶布置在185米高程,相应的最大坝高为175米。各开发方案均采用三种特征库水位,即(1)汛期限制水位,在每年约6月开始的汛期,将水库水位消落至这一高程;(2)正常蓄水位,也就是通常在10月枯季开始时的水库蓄水位;和(3)枯季控制水位,即在下一次汛期到来之前,为了满足发电和坝上、下游航深的要求而将水库消落至此水位。一些主要测站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和迳流量见下: 输沙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悬移质,其多年平均中值粒径,在宜昌断面为0.033毫米。在悬沙的年输沙量中,粒径小于0.1毫米的占88%。推移质在总输沙量中仅占很小部分。现将寸滩和宜昌两站的年推移质输沙量如下: 宜昌站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4300立方米/秒。长江的洪水可以达到很大的数值。例如,根据各处洪水痕迹推算结果,1870年的洪水,在宜昌断面处的流量达到令人吃惊的105000立方米/秒。寸滩断面各种频率的洪水如下:
二、水库的长期使用 三峡大坝坝体内布置有许多中孔和底孔,因此,在库水位低于溢洪道堰顶高程150米时,大坝仍具有巨大的泄水能力。对于175—145—155方案,当库水位低于150米时,不同水位情况下的泄水能力如下: 由于库水位较低时大坝已有较大的泄水能力,而且长江的迳流丰沛,因此水库可以采用我国总结为“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汛期,即6—9月,川江的输沙量为年输沙量的88—90%,迳流量为年迳流的61%。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时,要求在汛期将水库水位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以便下泄大流量,为排沙创造有条件。下泄的流量以不影响下游堤防的安全为限。当入库洪水流量超过此值并要求水库蓄洪时,下泄流量将按预定调度方案控制,以尽量减少下游地区的洪灾损失。洪峰过后,水库将再次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在大多数年份里,如能使水库水位在汛期的大部分时间中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则可使淤积上限位于以防洪限制水位为起点的回水曲线以下(图略)。枯季河流挟沙量很小,但水量却占年迳流量的39%,通过宜昌断面的迳流为1710亿立方米。此时,水库将蓄水,以备发电和航运之用。水库蓄至正常蓄水位所需要的水量随所采用的方案而异,但一般不超过220亿立方米,仅占枯季迳流量的很小一部分。由于宜昌断面的最小流量约为2770立方米/秒,变动回水区上游末端的单宽流量估计为5—6立方米/秒,因此,这时长江仍有很大的输沙能力,在枯季回水变动区内,预计不会有大量泥沙淤积。最终在库区以防洪限制水位为起点的回水曲线下方(图略)将形成一个新的冲积河槽。由于有效库容位于上述回水曲线之上,即新冲积河槽的水面之上,因此,水库的该部分库容可以长期保留。原有调节库容可保留多少,除其它因素外,还取决于水库的形态。三峡水库在平面上呈带状(图略)。700公里的水库,宽度相当均匀,大部分都小于1000米。只有大约1/7的库段,即从石宝寨至丰都,或从338公里至432公里段,当水库蓄水位至正常蓄水位175米时,库面宽度为1000—1700米。按三峡水库水文条件估计,平衡河槽宽度约为1300米,因此,在三峡水库库区内,沿主河槽不会形成大的河漫滩。所以,防洪库容和枯季调节库容大部分均可长期保留。 曾对三峡水库淤积问题采用一维数学模型就下列调度方案进行了数值计算:
(1)在本方案中,水库下泄流量与三峡坝址至沙市的区间入流量叠加下泄时,要求沙市水位不超过45.0米。这一下泄限制流量约为56700立方米/秒。只要满足了这一要求,水库水位便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如果入库流量较大,且在不提高库水位的条件下,不能将水库的下泄流量限制在上述数值以下,水库便须蓄水。因大洪水的多年平均年持续期较短,蓄洪时间也较短。(参阅下表): 上述均值系依据1877至1980年的纪录计算。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本调度方案中,即使出现1954年型洪水,水库的年蓄水期也只约17天。
(2)水库仍按第一种方案调度,所不同的是在维持沙市水位不超过45.0米的同时,维持洞庭湖出口处成陵矶站的水位不超过34.4米。
(3)本方案为水库运用中的极端情况,但不一定具有实用意义。在可行性研究中考虑这一方案是为了预测可能发生的最不利的泥沙淤积情况。根据这一方案,在出现1954年型洪水时,水库按方案(2)中的标准运用,但水库蓄洪后,高水位不再降低而一直维持到旱季,然后根据下一年的发电和航运需要控制消落。“长办”和水科院均曾进行过计算。第三方案的计算特点是,在水文系列中作为边界条件包括了1954年的流量资料和随后的1955年流量资料。1954年寸滩站的年迳流量为4475亿立方米,为1952至1985年间的最大值。由于1954年洪水的重现期大约为40年,因此,1954年的流量资料在上述水文系列中按106年内出现三次考虑。组成边界条件的时间序列由下列年序的流量纪录组成: 在第三个方案的计算中,除1954年洪水外,其余各年的洪水均按与第一方案相同的方法处理。按175—145—155年方案运用106年以后水库的淤积量计算值见下表。 从表列计算成果可以作出以下分析:
(1)各种调度方案对水库的泥沙淤积总量没有什么影响。虽然在第三方案中淤积总略大于第一和第二方案,但从上表可以看出,到第85年,三者之间的最大差值仅为第一方案总淤积量157.3亿立方米的2.5%。这一差值,不仅小于泥沙计算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而且呈现随时间逐渐减小的趋势。在第106年,相应的差值减至1.3%。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种水库运用方案的库区泥沙淤积量可以看作是相同的。
(2)比较相应于下列各组年份的数字也会发现,即使在按假定出现了1954年洪水以后的次年,泥沙淤积差别的减少趋势也是明显的: (第21、22年);(第43、44年);(第85、86年)。
(3)在任一水库调度方案中,在1954年型洪水发生后的次后,上游发生冲刷,下游发生淤积。例如,在第三方案中,水库运用第21年后,上、下游的淤积量分别为2.01和60.9亿立方米。而在第22年末,则分别为1.45和64.3亿立方米。
(4)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运行方案所造成的淤积趋于相同。例如,在第32年,即在设想1954年型洪水出现后的第十年,相应于三种调度方案的上游淤积量分别为1.65,1.67和1.73亿立方米,其平均值为1.68亿立方米。最大值与均值之间的偏差仅为均值的2.6%,比泥沙淤积计算误差要小得多,因此,差别并不重要。第54年和第106年的泥沙淤积情况也与此类似,相应的偏差分别为2.4%和1.8%。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无论采取上述三种调度方案中的哪一种,水库内的泥沙淤积总量及其分布基本上是相同的。即使在发生1954年型洪水时要求水库长时间蓄洪,结果也只是暂时改变库区内泥沙的淤积分布。对库区淤积的扰动在以后的运用过程中将被消除,因此,泥沙淤积在库区内实际最终将形成一个唯一的平均河床。这一平均河床代表库区泥沙淤积的上限。因此,位于这一平均河床以上的水库有效库容不受泥沙淤积的影响,从而可以长期保留。计算表明,原有的防洪库容的枯季控制库容,分别有85%和91.5%可以保留下来。有人笼统地坚持认为,由于泥沙淤积,每个水库都只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这是不正确的。应该将库水位消落至低水位后仍具有巨大泄流能力的坝与没有这样泄流能力的坝区别开来。 坝内底孔的巨大泄水能力为保留水库的有效库容提供了额外的安全余度。如果由于某些预想不到的原因,如气候的变异和误操作等,使库区发生了意外的严重淤积,便可考虑将坝前水位消落至130米,以增加水库的冲沙能力。在此水位下,通过大坝的泄水流量仍可达到45000立方米/秒以上。水库水位消落不仅可加大库区下段的水面坡降和流速,还可缩短回水曲线,从而使部分变动回水区的上段恢复到天然河道情况,比降和流速都将因之增加,对河床的冲刷能力也将相应加大。这意味着,沿整个库区都将发生冲刷,其中包括在库区下段可能出现的溯源冲刷。 通常在汛初或汛末冲刷强度最大,因为,此时入库流量一般为10000立方米/秒,而且挟带的泥沙很少。这种水流具有很大的冲刷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当三峡水库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或更低时,冲刷决不仅仅局限在靠近南前的区域,在水库上游末端肯定也将发生冲刷,认为水库消落冲刷仅对坝附近有效的成见可能来自泄水孔在低水位下泄水能力不大和河流迳流量不像长江这样大的水库。 三、重庆洪水位 确定重庆市洪水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由于重庆朝天门港区距坝址大约602公里,因此,水力坡降计算中的任何微小误差都会对朝天门及其上游的水位产生较大的影响。库区回水曲线的计算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糙率系数可能是最难于精确确定的。首先,无法确定那些原来在水面以上,而水库蓄水以后又被淹没的两岸具有什么糙率系数。三峡水库底部或为裸露的岩石,或为砾石所覆盖。随着泥沙的落淤,床面逐渐为细颗粒泥沙所覆盖,最终形成冲积河床。在向冲积河床过渡中,河床糙率变化规律很复杂,只能对它作出粗略的分析。在计算中假定了两种糙率过渡形式。“长办”采用线性过渡,水科院则采用曲线过渡,其结果“长办”采用的糙率在大多数情况里小于水科院的数值,其次,库区回水曲线也受库区淤积量及淤积分布影响,此二者不仅与糙率有关,而且与计算中选用作为边界条件的水流流量和泥沙输沙率有关。但是,边界条件的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因此,应该明白计算求得的重庆洪水位是近似的,有一定的误差。如果最初10年按156—145—135方案运用,以后的90年按175—155—145方案运用,则“长办”的计算表明,当寸滩的1%洪峰流量为88700立方米/秒时,朝天门处的洪水位可能达到199米,估计误差为±1~3米。 在某些情况下,这一计算水位可能会被超过。例如,上面已指出,水科院在计算中假定糙率遵循曲线过渡从而采用了较高的糙率系数,因此,水科院给出的洪水位高于“长办”计算的结果。根据水科院的计算。在175—153—145方案中,在水库投入运用109年以后出现83400立方米/秒洪水时,朝天门的洪水位为199.1米,修建三峡工程以前,发生同样的洪水时,朝天门水位为192.7米。因此,由于库区泥沙长期淤积而导致的水位抬高值约为6.35米。因流量83400立方米/秒较1%洪水仅小约5%,可以设想,在长期运用以后,库区内的泥沙淤积将使1%洪水位也以相同数值抬高,因而可以根据水科院的计算估计朝天门处的1%洪水位为略低于201米。此值与199米之差在估计的偏差3米以内。另一方面,根据长办最近的计算,如糙率系数有±10%的误差则水库运用30年后,朝天门处1%洪水位的误差将分别为2.1米和2.8米。但两单位所采用的糙率系数差值小于10%,由此估计由于水科院在计算中采用了较高的糙率系数而引起的水位抬高当在上文所说的3米以内。最近在南京进行了涪陵到江津段800米长模型的试验。试验表明,在水库运用100年以后,朝天门处的1%洪水位为201米±0.5米。需要考虑的另一问题是寸滩到宜昌区间段的来沙影响。为了计入这一来沙的影响韩其为等假定在乌江和长江汇合处附近的武隆每年有2630万吨泥沙输入,然后对一些方案进行了为期120—123年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估计,增加的泥沙输入最终将使整个水库水面上升大约不到0.9米,其中也包括朝天门水位。 当遇1%洪水时,据了解重庆不容许洪水位超过200米。然而,这一水位仅在水库投入运用大约100年以后,而又遇1%洪水时才会出现。这一机会是相当遥远的。而且,在这100年间,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要求在三峡工程上游兴建许多水库。这些水库投入运用后会带来削减进入三峡水库洪峰流量的永久好处。单这一项已足以降低重庆市的洪水位。此外,随着长江干流和邻近干流的每一座水库投入运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进入三峡水库的沙量将会减少。这将打破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原来的平衡,预期三峡水库将出现冲刷现象。计算也证实了这一点。库区内泥沙淤积的减少又将使三峡库区沿岸,包括重庆市沿岸的洪水位降低。上游水库的另一永久效益是各水库的调节库容可对枯季流量起调节作用。这可增加枯季三峡水库的入库最小流量。从而可将更多泥沙从变动回水区的上端冲往下游。因而在同一洪水流量下,可预期重庆的洪水位将降低。虽然,理论上,在上游水库的泥沙淤积达到平衡时,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最终将恢复到其原有数值,但是,削减三峡水库入库最大洪水流量的能力,以及提高枯季入库最小流量的能力都可长期保持。因此,随着上游各水库的建成,重庆的洪水位可以降低,而且其中的部分降低将是永久性的。 综上所述,根据分期开发方案,即前10年为156—135—145,以后,175—145—155,在水库投入运用100年以后,朝天门处的1%洪水位按199米±1至3米估计是合理的。如果在100年内,上游没有大水库建成,那么应对库区的泥沙冲淤和水位变化进行严密的监视和认真分析,必要时,应采取上节末尾中所指出的一些措施,以减少库区淤积,同时,三峡水库也应按较低的水位方案运用,以避免过高地抬高重庆的洪水位。 四、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 在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研究中,要论证两个主要问题,即(1)泥沙冲淤是否会形成一个允许万吨级船队通航的航道;(2)重庆港区码头周围是否能避免发生妨碍港区作业的泥沙淤积。 关于第一问题,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所有各方案都可基本上满足通航万吨船队对航道的最低要求,即水深3.5米、宽100米、曲率半径1000米。但在有些地点需要采用一些疏浚和整治措施,不过规模一般都较小。回水变动区下段河槽一般趋向于较顺直和较深。在这里不妨探讨一些具体的事例。例如,青岩子河段,有一较宽的弯道段。本段由江心洲(金川碛)分为左右两槽。在天然条件下,枯季时主流由金川碛右侧的凹岸深槽通过。汛期,流量增大后,原来影响流向的一些地形被淹没,加以大流量又由于具有较大的动量或惯性,流向趋于顺直,使主流轴线左移670米。于是在原来的右河汊便形成了一个缓慢的涡流区。在该区内粒径大于0.1毫米的悬沙大量淤积。在汛末,河流流量逐渐减少,更多的水流又被导向右叉,使该区发生急剧冲刷,沉积的泥沙,最后将被冲走,使右叉恢复为主河槽。因此,就全年而言,实际不存在累积性冲刷或淤积。当三峡水库按175—145—155方案运用时,在运用的最初几年里,在此弯道内的水位壅高不到2米,该段内的水流条件与天然河流无甚差别。然而,水库运用10年以后,库区内的泥沙淤积将使上述水位壅高超过4米。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汛期右汊泥沙淤积进程将加速,而汛后被冲走的泥沙则将减少。于是,右叉将出现累积性淤积,最终将右叉堵塞。由于金川碛右右两河叉的高程相差不多,主航道较易从右侧转向左侧。但左侧新航道河床原为碛滩,河床有较多的石梁和礁石,水流紊乱,影响航道安全。因此,要么进行清障工程,要么修建导水工程,将水流导向其原来的主河槽。不过,这些工程的规模相对来讲都比较小。在长寿河段的忠水碛和木鱼碛也将出现航槽易位的情况。从原理说,航槽易位是汛期弯汊淤积增加和汛末(有时也在汛初)冲刷相互消长的结果。如果淤积超过冲刷,则最终将导致航槽易位。引起累积性淤积所需要的洪水位壅高值,与河流的局部条件有关,特别是与两汊河床高程差有关。在青岩子河段,上述水位壅高值为约4米。在青岩子和重庆之间的铜锣峡河段,则由于两个河汊床底高差很大(约11米),所以,即使水位壅高值达到5米以上,也未导致航槽易位。 另一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以保证良好通航条件的情况可以长寿河段的上洛碛说明。根据模型试验,如果水库按156—135—140方案运用,10年后,由于主流流线在汛期和枯季的不同,导致在水下淤积成两道纵向砾石梁,间距为60米,其间形成一道2.0米的深槽。研究人员建议将该槽疏浚至深4米,宽100米,长960米,使其下游端与一自然深槽相接。为使主流沿新的深槽流动,还建议在右岸修建三道丁坝。为此,共须从槽内疏浚180000立方米,筑堤抛石15万立方米。 就港区周围泥沙淤积问题而言,重庆港是大家关注的中心。这里的泥沙淤积与水库蓄水位的选定,以及水库调度方案有关。最近的试验结果表明,172—142—152方案与水库推迟蓄水相结合大约是重庆港无累积性泥沙淤积的最高方案。如果水位进一步提高,将导致重庆港区发生累积性淤积。但是,由一些单位进行的初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采取一些整治措施使港区不出现碍航淤积,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投资。在三峡水库建成以前,在上游的长江干流上修建大水库将为采取较高水位方案,而又不致在重庆港造成大量累积性淤积提供有利条件。 关于粒径1—10毫米的推移质在变动回水区上游末端淤积可能造成的后果也引起了一些关注。在南京进行的长模型试验和在水科院进行的短模型试验(175—155—145方案)均表明,推移质呈带状输移,淤积均发生在变动回水区的凸岸下游段及河床深槽等处。由于每年入库的砾石推移质大约仅为170000立方米,而且这种推移质的淤积分散在很长的河道范围内,因此,在任何一处的淤积必然相对较少,必要时是可以比较容易清除的。 五、坝区泥沙淤积 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正在进行中,根据在南京和武汉迄今所得到的模型试验成果预计,水库投入运用后的前30年,坝前淤积很少。例如,在175—145—155方案中,升船机和临时船闸的上下引航道内清淤量分别为0—1万立方米,和2—18万立方米。其次,电站厂房设有冲沙底孔。即使这些底孔全部关闭,厂房前的泥沙淤积仍将低于压力钢管进口底缘。在以后的运用期间内,例如,自第81年至第90年,库区的泥沙淤积将趋向平衡。此时坝前的含沙量和泥沙粒径将与入库水流含沙量和粒径大致相同。船闸上游引航道的清淤量为36万至100万立方米,下游引航道的清淤量为47.6万至140万立方米。尽管年清淤量还不是大得无法应付,但除疏浚措施外,仍希望设置冲沙建筑物,以冲刷淤沙。这时如果电站厂房底孔仍然完全关闭,则坝上游45米处的淤沙顶部将高于左岸厂房6条发电钢管的进口底缘,和左岸厂房7条发电钢管的进口底缘。开启底孔当然可以降低淤沙高程。在设计阶段,应对底孔的适宜布置进行研究。 六、三峡水库下游的泥沙冲淤 三峡水库库区泥沙淤积将与下游河槽冲刷同时出现。在初步研究中,韩其为利用一维数学模型对冲刷范围或距离进行了研究。研究中考虑了非均质河床表面的粗化,床底上的细颗粒为淤积下来的较粗颗粒所置换,冲刷过程中糙率的改变,以及淤积物质的压实等因素。计算表明,冲刷范围将延伸到九江以下,即宜昌下游870公里处。不过,城陵矶(在洞庭湖出口)以下,由于存在砾质河床,冲刷量已较小。计算还表明,如果将上述河段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则最严重的冲刷将发生在第58年前后。其后,河床将逐渐回淤抬高。 有人推测认为,三峡水库的运用将严重影响长江河口。在长江河口段下游部分的铜沙采集的河床质,其粒径组成为,中值粒径0.007毫米,其中70%粒径小于0.028,518%粒径小于0.01毫米。计算表明,所有粒径小于0.01毫米的颗粒均将通过水库下泄。到武汉时,已有大量细颗粒泥沙从河床补充给水流,因此,细颗粒泥沙(<0.025毫米)的输移量已没有很大变化。而且,汉水挟带细颗粒泥沙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再向下游,河床冲刷也将向水流补充细颗粒的泥沙,因此,在输至河口的泥沙中,小于0.025毫米的泥沙量不会有大变化,特别是小于0.01毫米的泥沙输沙量实际上已没有什么变化。由于较细泥沙的输沙量对河口的形态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预期三峡工程不会对河口的河流形态起重要影响。 七、结论 在“长办”主持下,随后又在前水利电力部(现在的水利部和能源部)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家规划指导下,对三峡工程的泥沙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野外工作和计算研究。在这些研究和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作者试图阐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所得出的主要结论。
数值模拟表明,85%防洪库容和91.5%枯季调节库容都可长期保留。模型研究表明,在变动回水区内,总的来讲,可以形成一个容许万吨级船队通航的航道,但是,在航道的少数地方需要进行小规模的整治和疏浚。试验还表明,通过优化特征水位方案,以及采取一些工程措施等途径,可以使港区不出现碍航淤积。虽然水库长期运用后的预期洪水位的计算,大家都认为是相当粗略的,但是,所采用的二阶段蓄水方案允许在水库蓄至较高水位之前,对计算中所做的各项假定加以检验。坝前的淤积可通过冲沙建筑物与疏浚相结合的方法将其冲往下游。由于小于0.01毫米的细颗粒将不会沉积在库区内,而且,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地区预期不会有严重的影响。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2 页: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