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转:三峡蓄水目标175米
|
2008-10-21 07:07:41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aynz |
发帖数:106 |
回帖数:845 |
可用积分数:144751 |
注册日期:2008-05-25 |
最后登陆:2010-08-10 |
|
主题:转:三峡蓄水目标175米
于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 17:35 中国报道
引言: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位论证,从150米到175米,每隔5米都论证过。[B]库区水污染,是当前三峡水库面临的最大问题。[/B]
“自宜昌而上入峡行,……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流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
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便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中,提出梯级开发三峡、改善川江航道、结合水力发电的设想。
长江水患由来已久。
据有关文献记载,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年)7月下旬,长江上游持续特大暴雨,“雨如悬绳”,“狂风雷雨,连日不息”。
百年未见的夏汛水灾,使得四川段江水陡涨数十米,嘉陵江畔“大水入城深四丈余,满城精华一洗成空,十余年未复元气”,荆北及江汉平原一片汪洋,“衙署、庙宇、居民、田禾淹没无算,为数百年未有之奇灾”。
1949年7月,进入汛期的长江流域阴雨连绵,中下游多处溃决成灾,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开始引起新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视。1950年 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成立,长江综合治理工作启动。
四年后,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区等地伤亡、损失惨重。
防洪,建设一个能够像云梦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湖泊群,现已消亡)和洞庭湖一样调蓄洪水的大型水库,成为启动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
在中央的要求和指导下,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设计工作全面展开。论证并寻找坝址几十年后,1992年4月的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关于兴建三峡工程决议》表决通过,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有关人员介绍,到2008年底,三峡工程将基本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届时,除升船机续建项目外,初步设计规定的建设项目将全部完工。若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验收批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于今年汛后,向172米或175米的更高水位蓄水。
[B]9月上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宣传处负责人表示,中央有关部门正在验收研讨此次最终蓄水问题。[/B]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达14年之久,耗资近1800亿元,牵涉百万移民。论证与建设期间,一直未断的最大的争议是什么?175米的最终蓄水水位如何被确定?防洪与发电的主体功用之外,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究竟影响几何?
作为中国首次长江源头考察的主要组织者之一,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原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部长成绶台多年情系长江。9月上旬,本刊记者就三峡工程建设上述有关问题电话采访他时,已年过古稀的成老正作为特约顾问,与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组一同奔波于三峡途中。
中国报道:您能否简单梳理一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成绶台: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到1997年11月8日,工程顺利实现大江节流,这标志着第一个阶段目标完成。2003年6月1日,水库开始蓄水,到6月10日,水库水位达到135米,到11月5日,水位达到139米。这标志着三峡工程已经可以通航、发电。2003年6月16日,5级船闸试验通航,到6月18日,正式开放使用。2003年7月10日,三峡工程的第一台机组开始并网发电。2004年9月8日8点,三峡水利枢纽就进入了长江有水文记录以来第三次大的秋汛,并顺利度过。2005年9月16日,三峡工程左岸电站最后一台机组9号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左岸电站14台机组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全面投产。
2006年5月20日,大坝全线达到185米高度。2006年6月6日,混凝土的围堰爆破清除,三峡大坝坝体全面挡水。2006年9月15日,5级船闸全面建成。2006年9月20日,三峡开始蓄水到156米,开始初步发挥全面效益。2007年3月,泄洪大段的倒流底孔混凝土浇筑全部完成。
2007年6月11日,右岸电站的第一台机组投产。
到目前为止,三峡工程的效益已经显现出来了。左右岸一共有25台机组,还有一台没有安装。投产以来,已经累计发电2355亿千瓦时,成为全国电网重要的骨干。到2007年,三峡固坝的货运量也已经达到6057万吨。
中国报道: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成绶台:目前,[B]中央派出两组专家,一组是水利系统的专家,主要检查建筑物的各个方面。根据目前情况,专家们认为,三峡工程具备了蓄水到175米的条件。另外,由中国工程院组成的专家检查了第四期移民情况,也都已经移到了175米以上的位置。现在具备了蓄水的条件,但是要不要蓄水,要看中央作出的具体决定。今年长江上游的水不大,要蓄到175米还有一定困难。[/B]
中国报道:最后一期移民的数量是多少?
成绶台:移民数目是变化的。[B]到2008年6月底,搬迁安置移民是124万[/B]。
中国报道:三峡建设过程中,不断有报道说,库区周边的地质灾害有所增加。目前的实际情况如何?
成绶台:在论证阶段,三峡工程可能会涉及到的地质问题就已经被高度重视,并都进行过实地调查。实际施工中,也出现过之前没有设想到的问题。目前存在的泥石流或者崩岸问题,由很多综合因素形成,这些因素有些可以预见,有些不可预见,比如暴雨,暴雨又比较集中,某个地方的土质就比较疏松。[B]蓄水到175米之后,可能还发生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总体来看,地质灾害影响并没有达到外界所夸大的程度。[/B]
中国报道:蓄水到175米后,会有哪些可能发生的问题?
成绶台:现在还不好说。[B]今年上游的来水不多,可能还不一定能蓄到175米。从发电的角度来说,希望能够多蓄水。但从工程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慢慢地往上蓄,有一个过程[/B]。
中国报道:175米的最终蓄水高度,是怎样确定下来的?
成绶台:[B]三峡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对通航、发电、泥沙淤积以及下游航道会产生非常巨大的综合影响。选定175米,是基于这是一个能够最好的发挥综合效益的高度。在50年代,曾经定过200米的高度,但移民量太大;也讨论过150米,150米的防洪效益差,发电少。后来研究了150米、155米、160米、165米、170米,每隔5米都研究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位论证,最后在1986年重新论证的时候,中国水利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综合居民、发电、防洪、通航等各方面条件,认为175米最为有利。这个结论是优化出来的[/B]。
中国报道:关于三峡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过。在功能和效益方面,最大的争议在哪里?
成绶台:按照中央组织412位专家论证的结论,三峡工程的效益是在中下游,影响是上游。因为上游部分地区会被淹没,对生态环境有综合影响,中下游则受益于防洪和航运。
不同时期的争议点不同。解放初期,投资也是一个大问题,但从目前国家的力量来看,投资不成问题,而且效益很好。当时还认为,三峡巨大的发电量将消耗不了,但是现在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国电量根本不够用。
目前最紧要的就是生态问题,国内外都很关注。生态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污水和水库污染。环境问题不可忽视。三峡工程没有建成时,流动的水具备较强的自身净化能力,现在变成了静水,自净能力变弱。虽然库区已经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但是效果并不是太大。
污水来源很多。沿江企业和居民以外,以往上游沿江的地方,比如巫山等地,都是挖坑掩埋垃圾,而蓄水以后,掩埋点被水一泡,以前的垃圾都被水冲了出来。环保这方面的很多措施目前还跟不上。企业处理污水的成本要比原来直接排放要大,而且像重庆,城市垃圾和污水以前直接排往江中,以前可能没有太大的影响,直接流到下游,但现在污水就都留在了库区。目前,库区里污染比较厉害,这个是个大问题。甚至有些自来水厂的取水口仍然设在原来的地方,并没有改善,这会影响沿岸人民的生活。
中国报道: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成绶台: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的条例。条例固然很好,但关键还是要靠全民的环保意识,大家都要注意环保的问题。我们今天(编者注:2008年9月11日)去涪陵的一个移民点,是搬到175米以上之后新建的生态村,环保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土地少了,就不种粮食,建养猪场、养鸡场,然后用它们的粪便做肥料,来生态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如龙眼、荔枝、橙子等,不需要化肥,粮食则从外面买,这个村子目前人均年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
中国报道:在您接触的三峡移民中,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
成绶台:移民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就地后靠;还有一部分外迁。比如涪陵的移民,很多迁到浙江的阜阳、海宁等地。年龄层次不同,感觉有所不同。年纪大的人可能会比较怀念以前的地方,年轻人则认为现在的地方比较好。多数外迁移民都感觉已经融入新的环境,生活条件比以前在三峡库区要好。有些移民,原来不了解,不愿意去,但是了解后发现,迁去的城市和乡镇都比较发达,有新的住所,也有各种措施保障便利的就业和生产。
中国报道:近几年,长江流域出现了多项极端气候事件,如四川、重庆等地发生了百年一遇的严重高温干旱,2006年的洞庭湖鼠害等。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的生态圈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成绶台:简单地说这些现象和三峡工程有关,是没有根据的。气象周期往往比较长,据气象专家查证,重庆前年的旱灾,以往也有,三峡工程没有建设之前,也发生过比千年还要严重的旱灾。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历史还是很短的。
说到对生态圈的影响,除了上面讲到的污染以外,其他很多问题之前也都有预见。比如清水下泄的问题。三峡大坝拦截以后,泥沙淤积在库区,变清的江水可能会使冲刷力更强,造成沿岸发生崩岸现象,现在在治理这些问题,进行中下游的河道处理。总体来说,库区的水污染要受到特别关注。
中国报道:三峡工程对其他水利工程有哪些示范效应?在这中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现在怒江、澜沧江等大河流域都在建设水电站,据说,怒江如果开发成梯级电站,发电量比三峡还多。但考虑到生态影响等因素,争议非常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成绶台:三峡工程对国内、国际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都很重大,因为其综合技术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三峡水库是利用清洁能源发电的典型。
至于长江上游的水电站,必然要修,这是自然给予我们的清洁发电能源。但同时,要更加注意防止水污染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我国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对水电的开发利用还比较少,应该要开发。开发中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不能过分夸大。美国现在在搞“拆坝运动”,我们了解后发现,他们拆的都是很小的坝。
中国报道:三峡工程无疑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创举,在您看来,人类究竟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
成绶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中国是农业国家,对水利的利用和建设历史悠久。四川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即使经历过汶川这样的大地震,也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害,很了不起。包括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的水利工程充分体现了祖先的智慧。现在等待我们去做的水利工程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大江大河必然要开发,最关键的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去开发。
该贴内容于 [2008-10-21 07:22:09]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
2008-10-21 07:31:18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aynz |
发帖数:106 |
回帖数:845 |
可用积分数:144751 |
注册日期:2008-05-25 |
最后登陆:2010-08-10 |
|
选定175米,是基于这是一个能够最好的发挥综合效益的高度。在50年代,曾经定过200米的高度,但移民量太大;也讨论过150米,150米的防洪效益差,发电少。后来研究了150米、155米、160米、165米、170米,每隔5米都研究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位论证,最后在1986年重新论证的时候,中国水利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综合居民、发电、防洪、通航等各方面条件,认为175米最为有利。这个结论是优化出来的。 —————————————————————————————————————— 关于三峡水库的蓄水高限一直是我很关心的问题之一,成绶台的介绍差不多解答了这一问题,即三峡水库的理论蓄水高度超过200米,比175米高出25米,比是113米的现行最高设计运行水位高出22.1%。
该贴内容于 [2008-10-21 07:36:35] 最后编辑
|
2008-10-22 20:05:35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jimmy |
发帖数:95 |
回帖数:311 |
可用积分数:1342788 |
注册日期:2008-03-16 |
最后登陆:2025-09-11 |
|
三峡工程答疑录
记者:不管有怎样的争论,自从1992年三峡工程经过了人大批准的法律程序后,实际上已经不可逆转。现在三峡二期工程结束,水库海拔135米蓄水,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景观。但是三峡工程质量一直是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有三峡工程裂缝质量事故的报道。
您作为三峡工程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在今年5月大坝二期工程验收会上说,“三峡工程真正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工程,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工程,是要载入史册永放光芒的工程”,同时您也提出了大坝纵缝和临时船闸坝段有“较大水平位移”等问题。根据您的讲话,有报道对三峡大坝的安全表示了深深的忧虑。能否请您从纯技术的角度解释一下,您所说的几个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后果是什么?
潘家铮:三峡二期工程的质量是良好的,施工中出现的一些事故或缺陷,都已得到细致的处理补强。整个工程能符合设计要求,满足国家行业标准,不存在隐患,能安全运行,我对工程质量没有任何担心或忧虑。
我在验收会上的发言中,对参建各方提出过一些要求和希望,包括要求对某些还没有从理论上完全解释清楚的现象作进一步研究,并不是认为这些现象影响大坝安全,而是希望我国的坝工科技水平能有进一步的提高。我主要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纵缝张开”问题。“纵缝”是坝工中的一个术语,指为了适应施工,在坝体中人为设置的接缝。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待坝体混凝土浇筑并在温度下降到“稳定温度”,纵缝张开后,进行接缝灌浆封堵。三峡工程是完全按照这一做法进行的,而且控制得很严格,灌浆质量优良,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
在三峡大坝中,埋设了很多仪器,通过仪器监测,发现有些纵缝在灌浆后有张开现象,尽管张开量非常小(1毫米左右),而且是局部现象,经初步分析并不影响大坝安全,但我要求有关单位继续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查明原因和影响。现已初步认定这是由于蓄水前上下游坝面受气温变化产生的,并无大的影响。
三峡工程严格按国际通用做法施工,而纵缝重新张开是一个新发现的问题,说明重力坝的设计理念还需发展。显然,其他重力坝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设置仪器,未观测到这现象,或坝高较低,开张度更小而已。三峡工程的建设将对坝工理论的进展做出贡献。
有些人把“纵缝”想当然地理解为“垂直的裂缝”,而认为三峡大坝已发生了大问题,这是由于不理解坝工专业而产生的误解,不必理会。
另一个是临时船闸坝段的水平位移问题。二期工程中,船舶要通过临时船闸航行,临时船闸好像是大坝中留着的一个缺口,缺口两边的坝段已浇到顶,与缺口间有很大的高差,这些坝段的地基又是倾斜的,因此坝段在自重作用下,向缺口方向产生一些侧倾,在坝顶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是正常的(所谓坝顶最大水平位移,也不过是1厘米左右,如果坝体高100米,倾斜度只有万分之一,任何人都看不出来的)。现在,临时船闸已完成历史使命,缺口已经回填,改建为冲沙闸,根本不存在安全问题。
我是在分析“水平变形”的发展过程中,看到它在去年冬季变形增加了一个毫米,尽管这已经在观测误差范围之内,我仍然把它提了出来,建议设计单位作进一步探究,看看这一毫米的变位是否与地基内的断层有关,可以说是一个科研题目吧(如果最后认定这1毫米是观测误差,当然就不必做什么研究)。我没有料到这样一件事也会被一些人炒作,甚至提高到影响大坝安全的高度。请允许我澄清一下,这“水平变位”问题根本与大坝安全无涉。只是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工程师,对不影响安全的问题,也希望能了解其机理,我所说的和想做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记者:10年前您接受我采访时有两个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三峡工程如果在1958年“大跃进”时上马,肯定是一场灾难;二是反对派意见对三峡论证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实际上您强调了科学论证和民主论证的重要性。您作为三峡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1990年受三峡论证领导小组的委托向国务院作了“关于三峡工程论证情况的汇报”,1992年人大通过的“三峡决议”就是按照论证情况汇报的结论通过的。我们知道,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总投资是以1990年的物价为标准计算的,总投资(静态投资)是571亿人民币。1993年10月29日,也就是三峡工程人大批准一年后,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在梅地亚宾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按照1993年5月的价格水平”,三峡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库区移民安置三项费用加起来,总投资(静态投资)是954亿人民币,静态投资一年涨了近一倍。
我的问题是,1992年4月的人大批准的总投资怎么会一年涨了近一倍?今年6月12日您在接受我采访时说,不包括输变电工程,三峡工程的静态投资是900亿人民币,加上动态投资,“1800亿肯定能打住”,而且在重新论证期间,有金融专家算出三峡工程完工时的总投资将达到4000至5000亿人民币,到底是哪笔账可靠?反对派甚至说“三峡工程是钓鱼工程”。怎么回应这些议论?
潘家铮:对于一个工程的投资数,首先要分清是静态投资(不计物价变化影响,不计需支付的利息)还是动态投资,对于静态投资,还要看是按什么年份的物价计算的,把不同概念、不同基础的事物混在一起比较,是不科学的。
三峡的投资分三峡枢纽、移民、输变电(由总公司负责的是枢纽和移民),我参加讨论时,枢纽和移民的静态投资按1986年物价水平是299亿元,包括输变电,是361.1亿元,按1990年的物价是570亿元。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上半期是物价最不稳定的时期,所以到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时,按当时的物价水平,枢纽和移民的静态投资为900亿元,这完全是受物价影响,工程量、移民量并没有变化。从1986年到1993年,价格上涨3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
900亿元投资要在18年中使用,每一年物价都在变,每一年都得筹集资金和支付利息,因此到竣工时,所花的钱就不是900亿,而是另外一个数(动态投资)。计算动态投资必须做些假定,每年物价涨幅,资金来源、每年利率水平,在开工时根据当时情况做出动态投资估算,约需2000亿元,工程实施中,资金就按照“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原则进行控制管理。
现在二期工程结束,工作量约完成了2/3,总共花去投资(枢纽、移民、利息)约900亿元,目前估计,到竣工总的动态投资不会超过180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宏观调控得力,经济形势有利之故。
记者:在三峡水库水面坡度的计算上,我看到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根据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报告以及重庆市移民局给我提供的《三峡初步设计阶段干流各断面土地征用线和分期移民迁移线水位表》,当三
峡水库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时,大坝上游三峡水库各地的水位为:
三斗坪三峡大坝坝址:175米;
秭归老县城:175米;距三峡大坝坝址37.6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巴东县城:175米;距三峡大坝坝址72.5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巫山县城: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124.3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奉节县城: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162.2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云阳老县城: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223.7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万州: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281.3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忠县: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370.3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丰都县城:175.1米;距三峡大坝坝址429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涪陵:175.3米;距三峡大坝坝址483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涪陵李渡镇:175.4米;距三峡大坝坝址493.9公里,移民迁移线177米;
按照这个数据,三峡水库的蓄水面基本是个平面,从三斗坪三峡大坝坝址到涪陵李渡镇的493.9公里的距离内,只有0.4米的水位差。移民迁移海拔177米调查线,俗称“移民红线”,库区淹没移民数以此为基准。移民红线从距坝址514.4公里的涪陵石沱开始上调至177.2米,最末端距坝址579.6公里的弹子坝为186米。
但是,三峡建设总公司有关人士向新闻界发布和重庆市移民局给我提供的二期工程135米蓄水各地的水位分别是:
三斗坪三峡大坝坝址:135米;
秭归老县城:136.1米,水位上升1.1米;
巴东县城:137.7米,水位上升2.7米;
巫山县城:143.2米,水位上升8.2米;
奉节县城:146.7米,水位上升11.7米;
云阳老县城:148.4米,水位上升13.4米;
万州:150.1米,水位上升15.1米;
忠县:154.8米,水位上升19.8米;
丰都县城:157.8米,水位上升22.8米;
涪陵:166.1米,水位上升31.1米;
末端涪陵李渡镇:169.7米,水位上升34.7米。
按照这个数据,三峡水库水面整体为曲面:蓄水海拔135米时,从三斗坪到涪陵李渡镇的水位差达到了34.7米。如果按照这样的平均水力坡度和水位落差,当蓄水达到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时,有人计算,每100公里水位上升7米,库尾的水位就要达到221.2米。177米移民迁移调查线不是被淹没了吗?如果移民红线被淹没,原来核定的113万移民数以及工厂、城市淹没,这样后靠的规划会不会有问题?三峡海拔175米蓄水,大坝上游水位到底是多少,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大坝上游水位大幅度抬升,移民红线是否要做相应调整?
潘家铮:三峡水库蓄水到175米时,除175米高程以下为淹没区外,库尾还有一条回水曲线,稍稍高于175米,最后和上游天然水位相接。这条回水曲线根据不同洪水流量还有些变化,移民是按照某一洪水的回水曲线为准迁移的,这条回水曲线以及其下的应迁移民都经过认真计算、复核确定,至今没有什么变化。
现在蓄水仅到135米,离坝近一点的地方,水位上升得多一些,距离愈远,影响愈小,甚至没有影响。例如末端涪陵李渡镇水位169.7米,这是李渡镇的天然水位,三峡蓄不蓄水都是这个水位,怎么能称之为“水位上升34.7米”,仿佛由于三峡大坝蓄水到135米,就使李渡镇的水位上升了34.7米,这是完全错误的概念,还按照这样的“平均水力坡度”和“水位落差”,“有人计算出蓄水达到175米时,库尾水位要达到221.2米的高程”,这种说法,就不值一驳了,这个计算的人一定是不懂水利工程的人。
真正影响库尾水位的因素,还是在冲淤平衡后,由于库尾淤积引起水位上升,这问题在论证时已反复研究过了。
记者:三峡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一个大问题。由于长江上游环境破坏严重,虽然1998年大洪水后,上游各省退耕还林有所改善,但是长江即使在枯水季节也经常是“黄河”。您告诉我:“三峡库容393亿立方米,每年进入库区的泥沙5.3亿吨,卵石500万吨,99%以上是悬移质泥沙。三峡是个河道性水库,河道很窄,可以‘蓄清排浑’。开始的时候,肯定泥沙入库多,出库少,80至100年后将会冲淤平衡,有效库容至少90%。从这个角度看,三峡水库是长存的。”
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一、每年5至6亿吨的泥沙,不到100年,将会淤掉210亿的防洪库容;更有甚者,10年前,我采访黄万里先生,他以多年的研究断言,三峡淤积的危害不是泥沙,而是砾卵石。他说,长江上游影
响河床演变关键的造床质是砾卵石,修坝后,原来年年排出夔门的砾卵石将排不出去,可能10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合川一带。黄万里先生1953年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2001年8月以90高龄去世。他在1957年说,对于“造床质为泥沙”的黄河万不可在三门峡筑坝,不到两年,所有他预警的灾难―――潼关淤积、西安水患、移民灾难等全部兑现,而且贻患至今。
我的问题是:以上两种观点涉及到了三峡水库运行后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从纯科学的角度看,反对派关于泥沙不到100年会淤满三峡水库的论断有道理吗?黄万里先生的预警是否杞人忧天?
潘家铮:长江每年三峡的泥沙,平均为5.3亿吨,绝大多数是悬移质,推移质(砾卵石)仅数百万吨,这是经过几十年的实测资料得到的结论,由此通过大量的分析、试验、验证,得出“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调度方式,绝大部分有效库容可以长期保存”的结论,这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是泥沙专家组一致同意的结论。
我不知道“三峡淤积的危害不是泥沙而是砾卵石”、“10年就堵塞重庆港”、“汛期淹没江津、合川一带”这些结论有什么观测资料、计算或试验成果为依据,在哪一篇负责的论文中发表过?如果有,希望能拿出来共同研讨。如果没有,只是个别的猜想、顾虑、见解……我们就很难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黄万里先生早年反对三门峡建坝方案,他的正确意见未得到重视,后来还在政治上受到迫害,值得人们尊敬。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说的就必然是真理。三门峡和三峡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且在三门峡工程以后,时间已过去近40年,泥沙科学和工程技术有了巨大的进展。黄先生是位水文专家,并不是河流动力学和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方面的专家。在泥沙问题上,我认为我们更应尊重真正的泥沙科学的权威和专家的意见。他们正是在总结了三门峡的教训后,辛勤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使我们的泥沙科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处于国际领先位置,而且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实际工程问题,包括三峡工程建设。对此仍有疑虑的同志最好到有关部门查阅一下“汗牛充栋”的计算、试验、研究成果,再提出问题为好。
记者:三峡建坝第一理由也是第一目标是防洪,保证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时无虞。关于三峡防洪的实际效能至今争论不休,暂且不去管它。据悉,清华大学对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做过一个调查报告,其结论是三峡防洪库容不到200亿立方米,因此有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向上级建议,将防洪限制水位由海拔145米降到海拔135米,而且要封锁防洪库容计算错误的消息。您了解这个情况吗?世人皆知,由您担任技术总负责人的三峡工程论证和人大通过的三峡初步设计,防洪库容都是210亿立方米,您今天是否能继续确认这个防洪库容?依据是什么?
潘家铮:三峡工程的库容是根据实测地图计算而得的。其防洪静库容(即假定水面是平的)为221.5亿立方米。暂照惯例,调洪计算是按静库容计算。这些并无变化。
实际上,调洪时水面不是平面,在库尾区是一条曲线,防洪库容应按曲线计算(即所谓动库容)。理论上讲,应按动库容做调洪计算,但动库容不容易搞准。两者调洪结果可能会有些差别,但至少在水库运用初期的几十年内不会有大的影响。对于三峡工程,做更精确的计算是有益的。
据我所知,清华大学有人对防洪调度方案提出建议,并不是简单地将防洪限制水位从145米降到135米,而是在某些年份,暂时性地将防洪限制水位降低10米,然后迅速回升。这种做法很有新意,但牵涉到一系列问题(例如通航),所以只是一个供研讨的方案。
长江防洪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三峡水库将要建成,下游河道将不断被刷深,洪水位随之下降,两岸堤防已得到加高加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正在进行,洞庭湖的淤积趋势将得到遏制,逐步恢复青春,特别是金沙江上游的梯级开发已经启动,将有更多的巨大水库出现。对防洪问题,要与时俱进,全面考虑,综合研究,制定出最优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但形势肯定愈来愈有利,机遇永远大于挑战,人们不应再纠缠于过去的某些争论,而应该放开眼界,认清形势,团结协作,为完妥地解除长江洪水这个心腹之患做出自己的贡献。
|
2008-10-22 22:01:07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aynz |
发帖数:106 |
回帖数:845 |
可用积分数:144751 |
注册日期:2008-05-25 |
最后登陆:2010-08-10 |
|
潘老的回答字字句句透露出真实、严谨和科学。个人从心底相信:“三峡工程真正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工程,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工程,是要载入史册永放光芒的工程”。
此外,也很想重复曾在别处说过的一段话。诺大的世界,诺大的工程,争议很正常。提出异议的也不见得就是真理的坚持者,不见得就是环境的保护者,不见得就是人类生存在的忧患者。依我看,其中难免夹杂着“标新立异”、“嫉贤妒能”甚至“别有用心”的人。
无论如何,三峡大坝已经建成,真正的正人贤仕应该是那些建设性建议的倡导者,而绝不是那些装腔作势的空头批判“家”。
|
2008-10-23 00:24:39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aynz |
发帖数:106 |
回帖数:845 |
可用积分数:144751 |
注册日期:2008-05-25 |
最后登陆:2010-08-10 |
|
三峡水库四期蓄水 秭归县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挑战 更新时间:2008-10-22 三峡水库在156米蓄水的基础上,继续抬高水位至160米进行试验性蓄水,之后可视上游来水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再适当抬高水位。这标明三峡水库四期蓄水已经开始。水位的进一步抬高,对库岸侵蚀面加大,侵蚀力加强,随时会加剧发生滑坡、坍岸等地质灾害或诱发地震。秭归县居三峡水库坝上库首,所受影响首当其冲。为积极应对,10月19日,秭归县委、县政府召开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应急工作紧急会议。会议要求地震、地灾等单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家喻户晓切实做好宣传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做好宣传,特别是与县电视台联合开展专题宣传;二是以确保人的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突出抓好蓄水连带影响防范工作,切实做好地震、地质方面的防范工作,组织相应的应急队,制订可行的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工作有序开展;三是以确保库区稳定为目标,落实好相关政策;四是以不出现任何大的问题为目标,确保稳定。
会上,县地震办负责人表态做好四方面工作:做好地震宣传,重点落实学校地震应急演练工作,要求所有学校10月底演练工作全部结束;开展抗震设防,与县建设局继续做好周坪乡槐树坪村安全农居小区建设;抓好地震应急;加强值班工作,设置专门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明确值班职责,确保信息畅通。
|
2008-10-23 00:32:01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aynz |
发帖数:106 |
回帖数:845 |
可用积分数:144751 |
注册日期:2008-05-25 |
最后登陆:2010-08-10 |
|
长江航务管理局:10月21日至25日三峡水库蓄水计划安排 25日早晨 8:00, 出库流量=5800立米/秒,水位=160.35米; 25日晚上20:00, 出库流量=5800立米/秒,1水位=160.67米.
似乎到160米后仍有向上蓄水的意向?
http://www.moc.gov.cn/zizhan/zhishujigou/changhangju/hangdaoyutonghang/tonghangguanli/sanxiabaqu/200810/t20081022_530187.html
该贴内容于 [2008-10-23 00:39:00] 最后编辑
|
2008-10-25 08:38:58 |
|
|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aynz |
发帖数:106 |
回帖数:845 |
可用积分数:144751 |
注册日期:2008-05-25 |
最后登陆:2010-08-10 |
|
jd:关于175米蓄水的问题已经基本清楚
经过确认,今年蓄水期间葛洲坝的最小下泄流量为4000立米/秒,目前为5800立米/秒左右,此前我们的分析基于葛洲坝最小下泄流量5800立米/秒计算,因此所有的预测过于保守。在重新确认的葛洲坝最小下泄流量4000立米/秒的情况下,假设156米以上实行不间断连续蓄水,蓄水到175米是铁定的事情。
三峡坝址在整个枯水期,正常年份的最小天然来水量没有低于4000立米/秒的时候,因此,这次175米蓄水,在整个枯水期完全可以实现不间断连续蓄水。
蓄水到175米的两个时间判断: 1、11月末前维持5800立米/秒的下泄流量,12月及以后维持4000立米/秒的下泄流量的情况下,蓄水到175米的时间在2008年12月26日前。 2、10月25日至10月末维持5800立米/秒,11月维持5000立米/秒的下泄流量,12月维持4000立米/秒的下泄流量的情况下,蓄水到175米的时间在2008年12月6日前。 3、10月25日至10月末维持5800立米/秒,11月维持4000立米/秒的下泄流量,蓄水到175米的时间在2008年11月24日前。 以上三个方案对航运而言,1最优。
|
2008-10-25 11:03:14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玄之玄机 |
发帖数:105 |
回帖数:216 |
可用积分数:584155 |
注册日期:2008-05-31 |
最后登陆:2011-07-13 |
|
区域 值 时 间 三峡入库(M3/S) 13000 25日08时 葛洲坝出库(M3/S) 5900 25日10时 三峡上游水位(M) 160.55 25日10时 葛洲坝下游水位(M) 40.36 25日10时
|
|
结构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