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深南电鸣冤:高盛欺诈了我们
2008-10-24 12:25:3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521
回帖数:21868
可用积分数:9979586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4-18
主题:深南电鸣冤:高盛欺诈了我们

  不到一年时间,一贯唱多的高盛对油价的判断从149美元直落到50美元。

  深圳南山热电股份(下称深南电)位于华侨城汉唐大厦17楼的办公室内,工作人员和往常一样倒腾着偶尔不太听话的复印机、文秘也在逐个电话通知老总们开会,一切波澜不惊得完全看不出来公司现在正身处一场惊天赌局的巨大漩涡之中。

  一名工作人员透露,最近董事局的会议特别多,有时候甚至开到晚上十点,平时他们都很少开会的。由此可见,看似平静的深南电已经被那份协议搅得难再安逸。

  金融海啸肆虐,使得原本正常运转的公司体系开始爆出各种巨额金融风险事件。中信泰富那边未完,深南电也扛不住“勇敢”地站了出来,深南电就这样和高盛并肩站在了焦点的舞台当中。已发现自己落入陷阱的深南电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严正指责国际知名投行高盛有夸大收益,隐藏风险的利诱欺诈之嫌。

  监管机构下令限期整改

  按照深南电与高盛子公司杰润签订的协议,如果明年油价跌至60美元/桶,深南电每月亏180万美元。跌至50美元/桶或以下每月亏580万美元。从理论上看深南电最高收益为300万美元,最高亏损为2.48亿美元(油价为0时)。随着油价跌破70美元,深南电出现大亏损的概率陡增。

  中国证监会深圳证监局于10月17日对公司下发《关于责令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限期整改的通知》,指出深南电在今年3月12日与美国高盛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杰润(新加坡)私营公司(下称“杰润公司”)签订的期权合约未按规定履行决策程序、未按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及涉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并以此要求深南电限期整改。

  对此,深南电方面表示,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银行资信状况等均表现良好,并未受到上述事件影响。相反,目前国际油价不断下跌,对深南电主业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起到了正面作用。

  “公司相关人员”是何方神圣

  深南电公告称,自今年3月1日以来,“公司相关人员”在未获公司授权下开始执行第一份确认书。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私募老总分析认为,“公司相关人员”不经过股东大会和合法程序走,就能盖章签订协议,肯定不是一般员工,公告对身份的描述值得玩味。

  当油价100美元/桶,甚至可能继续上冲之时,“公司相关人员”万万想不到油价有可能跌入70美元/桶。有投资者忿忿不平地表示,既然这个事情是绕开公司,肯定就是个人行为,那么赚的钱就进了私人腰包,现在公司可能面临巨额亏损才使得这个事情浮出水面,我实在不敢想象究竟有多少上市公司在干类似的事情,最后肯定还是股民买单填补亏损。

  此外,按照今年前段时间的国际油价,在过去的7个月内,“公司相关人员”已经收到了210万美元,可是迄今为止深南电也未对外公布这笔钱究竟躺在哪里,事情暴露后这笔钱又怎么被处理了。假设这笔钱是入了公司账户,那么就占据了深南电前三季度净利润2800.72万元的近一半。遗憾的是油价暴跌,让这棵“摇钱树”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吞钱的巨大黑洞。

  深南电称初衷只为套期保值

  “公司相关人员”的大胆之举,为深南电引来无尽麻烦。几位私募界老总一致认为,这暴露了公司风险控制能力不够,表明公司存在治理缺陷。

  深圳市龙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险峰说,很明显、深南电没有认真去评估该协议的风险危害,才导致了现在如此被动局面,这还是公司在治理上出了问题。

  在圆融投资的董事冉兰看来,深南电的行为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企业行为,因为对油价的变化估计不足,导致风险控制上出现了很大问题。“深南电的事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如果主业不好靠这种金融衍生品来弥补风险太高。”一上市公司内部人士称。

  而已经发现自己落入陷阱的深南电开始发出该合约是一个不对等条约的呼声,并严正指责作为国际知名投行,高盛有夸大收益,隐藏风险的利诱欺诈之嫌。并坚称,到目前为止,油月均价仍在80美元左右,所以迄今深南电并不存在亏损风险。

  深南电方面称,当初签订对赌协议是因为面临成本压力,初衷是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化解和抵御成本风险,降低经营成本。当时国际油价为108美元/桶,月均价93美元/桶,且油价处于上涨通道之中。对于两份和约,深南电方面提出高盛杰润在合同手续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就履行期货合约,其有效性尚存疑问。认为高盛可能会迫于形势放弃选择权,从而使得第二份合约就可以终止。然而就现在事件进展来看,尚看不到任何迹象,也缺乏足够证据支撑。

  为什么是深南电

  有业内人士在听闻此事时,很惊讶地问道:“为什么是深南电?”在他看来,相对高盛这个傲慢的巨无霸来说,深南电和他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作为对赌的另一方,高盛集团今年上半年一直扮演着原油“多头司令”的角色,频频发布报告唱多油价,高盛集团此次投资实在令人困惑。高盛也是较早提醒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投行之一,并且提早调整策略避免了更大损失。

  面对前日有私募人士抛出的石油市场有人做庄,高盛对油价的高唱可能就是为了从这些对赌合约中牟利的论断。圆融投资的董事冉兰认为,这个情况不排除存在,但是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佐证。“原油市场肯定是有炒家在推波助澜,但是油价还是有其自身规律存在,在经济转轨时出现大的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冉兰强调说。

  一位熟悉股市和期货市场的梁先生认为,高盛的做法可以类似认为是一个套期保值行为,他很可能和一个或者大量其他公司再次签订了协议,并且风险能够完全覆盖和深南电的协议,这样无论自己和别人对赌出现什么状况,都可以顺利将风险转嫁。

  到昨日截稿止,记者仍然未能联系上位于新加坡的杰润私营公司。

  深南电紧急应对

  如果明年纽约商业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油价在60美元/桶,依据该协议,深南电每月将亏损180万美元,如果油价在50美元/桶或以下,深南电每个月都会出现480万美元的亏损。

  而为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进一步评估,深南电已于10月17日起停牌。

  记者昨日上午赶赴深南电办公室欲了解事情进展和应对办法,在等候近一个小时后才被告知董秘胡琴在外开会。直到下午六点,记者曾经六次电话和短信,胡琴表示请记者耐心等待,一定会给出答复,最后一次胡琴接听电话时异常疲惫和无奈。

  记者致电相关监管机构了解进展,一领导表示既然已经发了整改通知,就肯定会持续关注,现在他们的调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结果还没有这么快出来。

  深南电方面表示现正积极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和有关方面进行协商、研究对策,以避免由此给投资人带来的可能风险。

  关注

  吃人的协议

  据联合证券分析师刘湘宁介绍,让中信泰富和深南电同时中弹的是被戏称为“Ikillyoulater”的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这类衍生工具可以与很多资产挂钩,包括外汇、期油等。该产品出现于三四年前,曾经让香港鸿兴印刷输掉整间公司,现代美容主席曾裕输掉巨款。

  该产品有一个显著特点,上涨的时候以固定价格买入,下跌时以浮动价格卖出,而一旦产品价格跌穿约定价格,亏损可能达无底深渊。

  香港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系副教授麦萃才认为,该产品设计本身没有问题,只是投资者没有注意到杠杆式买卖属高风险产品,投资者亦没有就个人承受风险能力及负担能力等而贸然决定买入这类产品。他说,企业应该聘请专业会计师等去评估当中风险,如果没有这样做就是咎由自取。刘扬

  杰润是谁?

  天哪!就是中航油亏了5.5亿美元时的J.Aron

  高盛子公司杰润是谁?哦,不!原来就是当年陈久霖中航油亏了5.5亿美元时候的第二大交易对手,J.Aron!怪不得操作手法有点眼熟,深圳的私募人士及期货业人士回想起来还有点心惊胆颤。当年J.Aron是做多,现在是做空,原来高盛的判断早已从200美元变到50美元了。

  杰润贡献高盛1/3利润

  杰润?阿朗?阿尔龙?这些翻译把我们都搞混了,我们只要记得J.Aron,高盛商品部,这个中航油亏损5.5亿美元时的第二大交易对手!

  在证券期货业的人的记忆中,深南电的对赌协议与当年中航油陈久霖的石油期货期权协议有不少类似的地方。

  同样是关于石油价格的赌局,同样是J.Aron跟中国的公司,不同的是一个已经亏了5.5亿美元,一个是半途有关部门介入,警惕再次出现类似亏损。

  J.Aron公司,高盛的商品部。高盛的网站这样介绍:J.Aron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机构之一,有能力在实物和金融领域进行交易。在商品业务领域的从业经验超过100年。据称高盛的利润有三分之一来自这家公司。

  中航油血的教训

  当年中航油事件怎么发生的?2005年3月28日,普华永道的调查报告称:“对油价的错误判断,导致公司为掩盖问题铤而走险,不断加大赌注,亏损额终于越积越多。”中航油涉及的正是风险最大的领域之一:石油期货。

  J.Aron在中航油巨亏事件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既是中航油的第八大债权人,也是中航油在石油期权交易中仅次于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的第二大交易对家。

  2005年3月16日,中航油将J.Aron告上了法庭,称因J.Aron的误导在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损失,要求对方作出赔偿。随后,高盛发表针锋相对的声明———中航油的索赔要求毫无根据,我们将极力进行辩护。起诉最终于事无补,次年中航油就撤诉了。

  “不要轻易对赌石油价格”,私募人士认为,就像当年的中航油事件一样,这次的深南电事件又给国内的企业敲了一个警钟。

  而对于大量的投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推销衍生产品,中国证监会向中国企业集团发出警告,称它们只准利用境外衍生品市场来套期保值,不得投机。今年以来,中国政府未批准任何一项针对海外金融机构的重大投资。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