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票据贴现需求急剧膨胀
2008-12-17 15:19:0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89988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8-26
主题:票据贴现需求急剧膨胀

  从“紧缩”到“适度宽松”,货币信贷政策的急剧变化,犹如一根指挥棒,让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瞬间转向。

  12月15日,央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561亿元,同比多增421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5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105亿元。

  数据背后,11月份企业信贷增长的两大特点跃然纸上:一是,11月份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超速增长,完全打破了年底不愿放贷的铁律;二是,4561亿元的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据了半壁江山,对11月贷款规模的提振功不可没。

  两大特点的呈现,正是商业银行在既要“增加信贷规模”、又要“控制风险”之间的一种艰难平衡。

  一位商业银行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同时满足了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规模和控制风险的需求。因此,“抢票”已经成为各家银行不约而同的选择。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急剧膨胀票据贴现需求之下,贴现利率已经从10月底的3%锐降到目前的1.5%。

  抢票!抢票!

  “抢票非常厉害!”某银行票据交易人员介绍说,自从10月以来,银行承兑汇票的市场需求呈几何型放大。

  某大型国有银行一分支机构高管告诉记者,从11月份开始,总行开始鼓励分支行大量买进银行承兑汇票,并为此采取了各种鼓励措施。措施之一是,跟绩效考评挂钩。比如,在内部系统,各分支行拉来的普通贷款按照1%计提经济资本,而商业承兑汇票则按照0.8%计提,这等于该分支机构的经济成本这一项节省了20%。

  也有一些商业银行,尽管没有给下属分支机构下达票据融资的硬任务,但是导向非常明确,“鼓励多做票据”! 某农信社高管告诉记者:“整个票据市场已经有点乱了!”

  央行的各月度数据,也显示了票据贴现急速膨胀的需求变化。

  今年前9个月单月新增票据融资规模仅为178亿元左右。

  10月份,票据融资增加608亿元。票据融资占当月新增贷款规模的34%。

  11月份,当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56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5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105亿元。票据融资占当月新增贷款规模的46%。与前三季度单月平均票据融资规模相比,增长了近12倍。

  上述数据清晰表明,票据融资自10月份以来开始加速增长,11月份增速进一步提高,银行的信贷资源开始明显向票据贴现倾斜。

  潍坊农信联社票据分析人员王刚介绍,央行统计口径中的票据融资,是指在某个时点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持有的票据贴现的余额。这其中,包括了企业与银行的直贴余额和银行与银行间转贴中的买断部分。

  也就是说,票据融资的急剧增长显示了直贴和转贴的量在激增,而相较而言,商业银行票据交易人员告诉记者,承兑的量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格局,波动一般不大。由此导致在有限的票源之下,贴现市场的供求关系迅速变位,票据变得供不应求。

  而银行之间转贴的强大需求,也对直贴市场起到了互相传染的效应,由此导致无论是直贴还是转贴都量价齐升。

  从不同的机构看,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成为票据市场的主要承兑方,而大型商业银行则是票据贴现的主要需求者。大多数票据经过中间层层转贴后,被大型银行最终持有,而中小金融机构则更多只是中间“过手”而已。

  “票热”背后

  急速放大的需求下,票据市场已经出现白热化倾向,不少中小金融机构在“跌跌不休”的贴现利率面前,已经出现成本收益倒挂,甚至开始选择退出市场。

  去年底到现在,伴随需求的巨大波动,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利率一路走低。

  2007年底,受货币信贷双紧缩的影响,票据贴现利率不断攀高,甚至一度出现无法贴现的局面。当时,票据贴现利率一度达到8%以上,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

  但随着今年9月以来的形势逆转,在市场预期货币信贷政策有望放松的情况下,票据贴现开始快速回温。9月份,票据贴现利率已经跌至3.5%左右。

  10月份,贴现利率降为3%左右。而到11月,票据贴现利率11月初降为2.5%左右,而月底则骤降为1.7%,至目前,已经接近1.5%。

  急速下跌的贴现利率,已经逼近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的边缘,甚至对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已经出现成本收益的倒挂。

  这种情况下,激发了两种市场行为。一是,融资成本的下降,激发了企业的大量直贴;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开始陆续退出票据贴现市场。

  某信用社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现在的贴现价格,我们持有票据,肯定是亏的。”

  另一家信用社的人士也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没法做了,今年已经压低了票据贴现的规模。”

  而一些北部省份常南下江浙“买票”的中小金融机构,也已“不去买票了”。

  对于众多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大部分选择短期“过手”后迅速卖出,赚取差价。而大银行则成为市场的主要买方和最终的持有者。

  但实际上,相关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如此低的贴现利率已经低于3个月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大商业银行持有的收益也几近为零,甚至有亏本的风险。

  如此一来,悬疑顿生,大行为什么还要大量抢票呢?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大行大量买进,主要是为了做大贷款规模。”

  由于票据贴现是一种借助银行信用而发生的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因而在账务处理上,商业银行持有的银票记为银行的资产,纳入信贷规模的统计。

  这种转变与11月以来的信贷政策转向息息相关。

  11月10日,央行行长办公会议上首次明确,扩大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鼓励合理扩大信贷规模,这成为上述转变的导火索。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