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海王生物的五年财务游戏
2008-12-20 17:39:3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分析师
昵称:kelven
发帖数:6512
回帖数:475
可用积分数:1396372
注册日期:2008-05-13
最后登陆:2018-07-22
主题:海王生物的五年财务游戏

2008年12月10日海王生物(000078)公告称,为确保公司资金安全,董事局将加大清收应收款项的力度,确保在2008年12月底前完成对5家主要欠款单位应收款项的清收工作,截至2008年10月31日,5家欠款单位欠款余额合计2.99亿元。

  当日,海王生物还与海王集团签订财务处理确认书,确认海王集团对公司欠款已经抵为公司应付海王集团所持深圳市海王银河医药投资有限公司45%股权转让的首期款4400万元。

  海王生物如此清欠决非首次,以资抵债后面隐藏着什么秘密?

  关联交易关联欠款

  在2008年半年报中,海王生物披露了约7亿元应收款项的去向,而根据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大多数欠款人的身份存在疑点。如占用海王生物资金8400万元的银河通医药,占用海王生物资金1.51亿元的祥和康医药及占用海王生物资金2682.26万元的长春国奥,这三家公司的法人或负责人等均曾经在海王集团或海王生物担任过重要的职位。

  此外如占用海王生物资金3000万元的森德尔贸易,占用海王生物资金5359.89万元的启蒙投资,以及上述的银河通医药等公司均位于海王生物的大股东海王集团所在地海王大厦。如上所述,海王生物所披露的欠款人之中,或位于海王大厦,或其高管为海王集团、海王生物的前高管,如此的相似,用巧合已难以解释。

  失败的清欠

  海王生物应收款项高企的现象并非只是近期才出现的,在近8年的时间里,海王生物的应收款项一直较高,如今公司加大清收应收款项的力度固然可喜,但公司究竟会以何种方式进行清收仍需关注。

  2004年时,海王生物就进行过一次失败的应收款项清收。当时海王生物通过以资抵债的方式置入亚洲资源股票约2.76亿元,但之后,亚洲资源股价开始大幅下跌,2005年,海王生物因亚洲资源股价下跌计提的损失高达1.275亿元。在2006年1季度计提了2750万元股票跌价准备后,海王生物以1.21亿元的价格,将亚洲资源股票及相关公司股权进行了转让,而直至2008年,公司才全部收回转让款,此次以资抵债,海王生物的损失近1.50亿元。

  若海王生物所称的应收款项清收工作不能以现金方式完成,而是以资抵债等方式完成,是否会重蹈覆辙令人担忧。

  盈利背后

  2003年及2005年,海王生物两次发生巨额亏损,其中2003年亏损2.20亿元,2005年亏损7.42亿元,合计高达9.62亿元,虽然公司从2006年开始扭亏为盈,且至今一直保持盈利,但公司的盈利一直凭借的都是非经常性损益因素。

  2006年海王生物实现净利润4247.02万元,但公司当年仅股权转让收益一项就高达7889.19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实际亏损高达6228.13万元。2007年海王生物实现净利润3868.05万元,但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等合计约8000余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实际亏损4725.74万元。2008年的情况亦是如此,公司1~9月实现净利润3521.95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依旧亏损。

  可以看出,近年来公司一直凭借非经常性损益来粉饰公司的业绩,若非如此,公司早已因持续亏损而被停止交易,而目前公司的应收款项净额约为公司净资产的1.4倍,一旦出现坏账损失,公司将再次陷入亏损的泥潭。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