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零售业务决定银行未来增长潜力
2009-01-13 18:01:05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06
回帖数:21874
可用积分数:9986441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7-04
主题:零售业务决定银行未来增长潜力

报告要点
  发展零售业务是银行业务转型的必然选择非信贷融资渠道的拓展将使企业更偏好于债券和股票融资,中国很可能出现类似于日本1980年代中期债券融资加速的迹象。企业信贷需求下降的趋势下,个人贷款由于需求的刚性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具有持续上升的规律,贷款结构的变化由此推动银行业务转型。
  零售业务快速增长的基础没有改变虽然2008年10月和11月个人贷款增速低于企业贷款,但城市化加速阶段,住房等消费信贷模式的形成,以及信用卡业务规模的迅速上升,将推动个人贷款基本保持高于企业贷款的增速。美国、日本、香港房地产危机后,住房个人贷款并没有一蹶不振,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因此零售业务的强弱决定了商业银行未来的业绩增长潜力。
  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是消费信贷再度繁荣的前提短期内个人贷款增速的迅速下降,主要是由于高房价和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所致。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和价格的调整并不改变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个人信贷消费的再度活跃,对于开发贷款质量、住房贷款增速、拉动内需都具有重要意义。全部存量房贷利率7折将减少银行整体业绩约7%。
  经济减速期个人贷款增速更突出比较境外经济体减速阶段各类别贷款增速的表现,我们发现刺激经济政策导致的贷款增速并不持久,个人贷款在减速和衰退期仍能实现持续增长;经济复苏期房地产贷款和运输设备贷款最先反弹,而这也与消费信贷增长有关。选择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品种银行股投资机遇的显现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业绩底部预期的形成,二是具备足够的估值优势。目前这两个条件正逐步具备,降息和解禁等带来的市场调整是合适的投资时机。
  零售业务竞赛中上市银行的表现是我们选择长期投资品种的重要指标。网点规模并不是零售业务制胜的关键,部分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建议重点关注深发展、招行、浦发和宁波银行,其持续发展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助于平滑业绩波动。
  报告思路:
  在经济减速甚至持续下滑的趋势中,商业银行并不能因为哄抢到4万亿刺激经济的贷款项目而自喜,姑且不论这些项目的收益回报和资产质量,银行业未来真正的考验是经济减速期业务增长源泉的问题。境外市场历史经验表明,货币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非立竿见影,即使企业贷款增速因此而猛增,但也不具备持续性。
  高房价和低迷的销售额使2008年以来个人贷款增速剧降,由此可能引发消费不振、开发贷款质量、零售业务增速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政府部门提出发展住房和汽车消费,对此我们思考,以消费贷款和相关收入为主的零售业务能否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零售业务主要包括消费信贷、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个人贷款,以及银行卡、代理产品销售等中间业务,是上市银行业务转型的趋势。境外银行业中,零售业务一般是最大的利润来源。
  本报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储蓄分流"效应使企业信贷需求下降和个人金融需求上升的趋势,探寻零售业务发展的动力。
  考察境外市场经济减速和复苏阶段,各类别贷款增速和银行贷款结构的变化。
  比较上市银行零售业务的竞争优势和潜力,发现结论与我们固有的观念并不完全相同。
  力图解答的核心问题:
  经济减速阶段零售业务的资产质量如何?零售业务的增长是否受经济波动影响太大,不具备持续性?零售业务的发展与消费环境、房地产价格、需求下滑等因素的关系,个人贷款增速重升的条件如何?规模是否是发展零售业务的根本,哪家商业银行更具备竞争优势?
  零售业务发展的驱动因素"储蓄分流"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原动力。正如我们一贯强调的,中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尚处于成长的初期,资本市场、非银行金融业的发展以及居民金融需求的升级,均可概括为"储蓄分流"趋势下金融资产的重新分配现象,由此将改变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负债结构,更重要的,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盈利来源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境外经验表明,这一趋势将随着经济减速、企业盈利回归平均水平、债券市场的扩容而加速,中国银行业经历了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后,经营模式差异导致的业绩分化情形将逐步显现。因素之一:企业融资的非信贷化趋势一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后,投资或信贷对宏观经济和企业融资的重要性不断减弱,特征之一便是企业信贷需求的下降。企业信贷需求下降的因素包括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企业盈余增加、非信贷融资渠道的发展、行业利润回归社会平均资本收益率等,这种现象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因此境外银行业的企业贷款结构中,小企业占据了绝对的比重。
  发行债券已经成为美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美国1998年以来年度债券发行额超过了商业和工业贷款(相当于全部公司贷款)的余额,并在2001年之后进入超常规增长阶段。
  "储蓄分流"效应改变了企业的外部融资结构。在1980年代,日本企业进入规模增长和海外扩张期,大企业外部融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贷款等各类借款的比重由1970年代初期平均的83.9%下降至1984年的43.4%,债券和股票融资比重大幅度上升。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提速。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债等债券融资品种的出现,已经能够满足大、中型企业不同期限的融资需求,具备发行门槛较低、发行流程简单、融资成本低等特征,尤其是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债还具备银行贷款所不具备的融资期限长、规模大等优势,使企业融资的非信贷化趋势在银行惜贷的情形下日益明显。
  2008年1~11月,企业各类债券发行额达到7226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74%,远远快于企业贷款27%的增速。
  因素之二:城市化和金融深化激发个人信贷需求相对于企业信贷需求的下降趋势,个人信贷需求持续旺盛,并且更加稳定。日本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客户的调查显示,个人客户除了在经济下滑的初期,一般都保持着旺盛的信贷需求。
  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往往伴随着住房、汽车等个人信贷消费的浪潮,由于金融深化的因素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消费模式,信贷消费占个人消费的比重持续上升。
  1990年至2007年美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促进了房地产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占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其他商业和工业贷款之和。
  城市化进程中难免会出现阶段性房地产危机,但即使是遭重创的日本房地产金融市场,住房个人贷款仍在危机后保持长期增长的趋势,新增个人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持续攀升。"储蓄分流"趋势在改变银行资产结构的同时,还会影响负债结构。企业信贷融资需求的下降、以及企业闲置资金投资效益的提升,将造成企业客户的流失,因此发展零售业务对于银行资金来源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达市场,企业存款的成本往往高于个人存款,使个人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较高。
  因素之三:金融消费环境的改善刺激消费信贷刷卡等金融消费环境近几年得到较大改善。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银行卡联网特约商户数已经突破百万大关,联网POS终端量则超过160万台,联网ATM机近15万台。消费环境的改善,使银行卡期末余额达到17.29亿张,较2006年6月底增长了70%。
  刷卡环境的改善促进了银行卡消费金额的快速增长,预计2008年刷卡消费金额达到3.8万亿元,占社会零售额的比重在35%以上,超额实现了2008年全国大中城市持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总额30%比重的目标。
  根据国际银行卡产业权威杂志《尼尔森报告》的相关研究,当一国或地区人均收入达到1900美元时,居民就达到了信用消费的收入临界点。在银行卡消费金额中,信用卡消费的比重已经由2005年的22%上升至2008年三季度的87%,信用消费已经成为大、中城市银行卡消费的绝对主力。
  2006至2007年末,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量增长了130%,增速是国有银行的4倍,但2008年以来,国有银行信用卡发卡量反超股份制商业银行。
  截至2008年三季度,全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量1.31亿张,同比增长72.9%。但与境外发达市场2005年的数据相比,目前的中国信用卡人均交易额和持卡数仍非常落后。
  目前,上市银行信用卡平均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0.66%,较2006年末上升了一倍,增速位居各类别贷款榜首。虽然国内信用卡业务存在利息收入比重较低、部分银行新增坏账率较高等问题,但信用卡业务对于丰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线、促进相关业务发展等方面的意义非常重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盈利模式已经成型,随着征信系统的完善、信用消费习惯的形成等,信用卡业务将成为零售业务新的增长点。
  因素之四:个人贷款具备更高的利率和资产质量企业信贷需求的下降将导致企业信贷市场竞争剧烈,实际贷款利率与基准储蓄利率的利差较小,远远低于个人贷款的利差水平。
  观察1981至1994年间日本银行业长期贷款平均利率,可知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基本高于长期贷款利率水平,尤其是在降息或者经济低迷的1986~1987、1992年之后,住房个人贷款的利率水平较长期贷款利率水平最多有100个基点的优势。
  当然,在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利率管制、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等因素,企业贷款利率仍可能略高于个人贷款,但经济减速、居民信贷消费需求的持续性等因素将加快这一局面的改变。
  与企业贷款相比,个人贷款的质量长期好于其他贷款类别。以美国为例,住房个人贷款曾是商业银行最优良的资产,信用卡贷款则由于其特殊的盈利模式,不良率高于其他个人贷款。
  由于个人贷款资产质量更高,往往成为各商业银行必争之地。日本银行的调查表明,商业银行对个人贷款的信贷标准也相对宽松,尤其是在零售业务的成长阶段。
  经济波动中个人贷款增速突出 GDP增速决定了贷款的长期增长趋势。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经济与贷款增速的关系表明,GDP与贷款增速的变化密切相关,刺激经济等举措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贷款增速,但如果经济持续低迷,贷款增速难以维持。
  由于经济波动对各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各类别贷款增速不同导致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不断调整,进而推动银行业务模式的改变,我们力图寻找经济波动中增长相对稳定、并能在复苏阶段迅速增长的贷款类别,以把握商业银行发展的长期趋势。
  通过分析经济波动中各类别贷款增速的变化,我们发现个人贷款具有持续增长的普遍规律,而房地产等类别贷款在经济复苏期反弹最为迅速。
  美国:个人贷款抵御波动比较发现,1980年以来,由于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美国商业银行住房个人贷款的增速最为稳定,并且没有出现负增长的情形,在经济衰退的1991和2001年,住房个贷都超过了商业银行贷款的整体增速;其次是消费贷款(包括信用卡、汽车和学业贷款等),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消费贷款的增速迅速上升,但如果经济出现1991和2007年开始的衰退,消费贷款也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形;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的波动最大,尤其是当经济衰退伴随着房地产危机时,房地产开发贷款可能持续几年负增长;商业和工业贷款也与宏观经济保持着较密切的波动,但经济繁荣阶段增长的幅度并不大,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持续下降。
  从长期看,1980年以来,美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增长了5.69倍,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个人贷款分别增长了14.15和13.63倍,消费贷款增长了4.32倍,而商业和工业贷款仅增长了2.66倍。贷款增速的分化,导致商业和工业贷款比重由1980年的38%下降至目前的21%,房地产开发贷款比重由3.5%上升至8.36%,住房个人贷款由14.8%上升至31%,消费贷款由18%小幅下降为14.5%。
  日本:长期衰退中仅个人贷款持续增长在1980年代的经济景气周期中,日本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均保持了非常高的贷款增速,分别于1986和1987年达到增速最高点,该时期全部贷款余额增长了1.2倍,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分别增长了3.1倍和1.7倍。在之后的长期低迷中,除个人贷款外,其他类别的贷款均出现了较长期的负增长情形。
  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导致1993年贷款增速异常上升。1992年和1993年日本为改变经济下滑的趋势,一改紧缩性财政政策,分别实施了10.7万亿元和13.2万亿元的经济综合对策,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3%和2.8%,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公共项目,由此促进了相关行业贷款增速的剧增,对地方政府的贷款增速更是达到了58%。在1993年猛增的贷款类别中,食品、化工、机电、运输设备、建筑、批发零售等行业贷款增幅较大,房地产业、个人贷款、钢铁、住宿等行业贷款增幅较小。
  刺激经济政策虽然使日本1993年GDP增速达到0.2%之后有所回升,避免了负增长情形的出现,但由于财政政策不稳定、不良债权问题悬而未决等因素,银行业惜贷情形并没有持续改变,1994年多数行业贷款出现了负增长,仅建筑、零售、电力燃气、房地产等行业贷款略有增加,唯独个人贷款在短暂下滑之后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速。由此可见,刺激经济的政策虽然能在短期内促进贷款增速的提升,但如果宏观经济长期低迷,银行惜贷、企业信贷需求减弱的情形并不能改变,这对于商业银行业绩持续增长、信贷风险管理并不利。
  2003~2004年日本经济全面复苏,但银行业贷款余额在2005年才扭转之前持续8年的负增长趋势。在经济复苏阶段,个人贷款、房地产业和运输设备业贷款率先增长,钢铁、纺织、建筑、电力燃气等贷款复苏时期较晚,地方政府借款的规模由于刺激经济的需要持续扩大。



  虽然各行业贷款余额的下降不排除企业融资结构改变的因素,但新增贷款的投放是体现行业景气度的重要指标。截至2007年,日本国内银行贷款余额较1978年仅增长了1.72倍,其中制造业贷款几乎没有增长,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了4.7倍,个人贷款(含住房个人贷款)
  规模增长了5.37倍。由此导致制造业贷款比重由32%下降至12%;房地产开发贷款比重由6.7%上升至14%,个人贷款比重由11.6%上升至27%。
  值得说明的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比重在1990年之后的较长阶段没有显著的提升,制造业贷款也进入缓慢下降的过程,只有个人贷款仍保持着持续上升的强劲趋势,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长期低迷降低了企业对外部融资(包括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的需求,而金融深化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使个人贷款业务一枝独秀。
  香港:城市经济体波动中个人贷款增速稳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经济(除2000年)直到2004年才全面复苏,期间商业银行贷款余额除2000年外均出现负增长。其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负增长的阶段较长,但制造业贷款增速波动较大,体现出外向型经济特征;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在经济衰退初期迅速下降,而在经济复苏阶段迅速增长;个人贷款和运输及运输设备贷款波动相对较小,均只有两年出现负增长,并且在经济衰退的前两年,所受的影响较小。
  在经济低迷期间,香港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举措,但贷款增速的变化表明,企业信贷市场的解冻有赖于经济的全面复苏;如果经济低迷期较长,个人贷款的增速也会受一定影响。
  1997至2007年间,香港银行业贷款余额增长了11.6%,运输及运输设备业、房地产业和个人贷款增长幅度较大。
  考察各类别贷款比重,个人贷款经历了1980~1999二十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于2002年达到45%的最高点,近年来有所下滑,但仍是最大单一类别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比重稳步上升至25%;制造业等其他企业类别贷款基本保持不变或者小幅萎缩。
  细分个人贷款,我们发现住宅按揭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上升幅度最大,信用卡和廉租房个人贷款(包括居屋计划、租者有其屋计划等)增速较快,但由于基数较小,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分别仅约2%~3%,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受住宅按揭贷款的发展有所萎缩。
  廉租住房个人贷款是香港个人贷款的重要成分。目前廉租住房个人贷款的比重占个人贷款的比重为6.6%,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2.35%,虽然廉租住房个人贷款比重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有所下降,但在2006年以前一直超过信用卡贷款,占个人贷款比重最高达到13%。香港经验还表明,廉租住房建设并不妨碍房地产业长期发展。居民收入结构的多层次性,使部分中低居民可以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实现居住条件的改善,多层次的房地产商品供应体系的形成,反而有助于房地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小结:
  住房个人贷款受经济波动和房地产危机的影响较小,并且在城市化加速、金融深化等因素的推动下比重持续上升,但较长期的衰退也会影响个人贷款增速。
  信用卡等消费贷款受宏观经济波动较大,但负增长的情形比较少,占全部贷款比重仍呈持续上升趋势。
  房地产开发贷款受宏观经济和房地产泡沫等因素波动剧烈,但在经济复苏期,增长幅度最大,此外运输设备贷款也容易率先反弹,这两项均与消费信贷有关。
  刺激经济的政策能够大幅度提升贷款增速,尤其是制造业等,但对房地产业和个人贷款的影响相对较小,如果经济持续衰退,制造业等类别贷款负增长的幅度最大。
  境内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差距个人贷款比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2008年三季度与2004年末相比,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了67%,企业等部门贷款增长了61%,而个人贷款增长了102%,各季度增速基本上大幅超过全部贷款平均水平。2008年以来,由于房地产价格较高、消费者持币待降等因素,导致个人贷款增速下滑。
  2008年以前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个人贷款增长迅速,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提高较快,2008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降低,比重略有下降。但与发达市场相比,住房个人贷款的比重偏低,具备广阔的提升空间。
  根据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经济衰退和房地产危机中各类别贷款增速的表现,我们认为个人贷款增速只是阶段性的下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有利于促进住房个贷的再度活跃。
  上市银行个人贷款增速更快。2006年末至2008年6月,上市银行贷款余额增长了27.86%,而个人贷款增长了51.76%,其中住房个人贷款增长了41.24%,信用卡贷款增长了191.28%。
  截至2008年中期,个人贷款的比重由上升至21.76%,略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
  个人贷款质量优良2007年,银行业个人贷款不良率为2.77%,其中住房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06%,均好于全部贷款6.17%的水平。



  零售业务收入贡献远低于境外同行根据部分公布零售业务收入情况的上市银行数据,预计国内银行业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平均约20%~30%,零售业务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基本低于20%。与境外同行相比,国内银行业零售业务收入贡献率偏低,收入结构单一。(由于上市银行业务成本计算口径不统一等问题,我们认为零售业务利润贡献率并不能完全体现零售业务发展程度。)
  2007美国银行年利润结构中,全球个人和中小企业部门的利润贡献达到了63 %,而传统的针对企业客户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过业务调整后并入了全球公司和投行部门(该部门2007年业绩大幅下降导致占比下滑),此外,针对大型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1%,是第二大利润来源。
  在全球个人和中小企业部门,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为38%,银行卡业务收入和服务费收入是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银行卡业务收入占部门全部收入的比重为21%。
  汇丰银行2006年利润结构中,个人金融业务的利润贡献比重为42.8%,商业银行业务比重为27.2%,较2001年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个人金融业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其消费信贷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
  与其他国际大行相比,渣打银行的收入结构比较传统,来自资本市场业务收入的比重较小,但零售业务一直在40%以上。2007年渣打银行利润结构中,个人业务的比重为42%,主要包括个人理财和储蓄、信用卡和个人贷款、汽车金融、以及保险和投资等业务。
  上市银行零售业务竞争力比较零售业务的竞争基础营销渠道是零售业务竞争的基础。虽然上市银行网点规模和人数差异较大,例如工行和建行的分支机构数达到了1.6和1.3万家,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只有72家和61家,但可以通过分析单店数据考察零售业务的竞争策略和比较优势。
  三大国有银行、交行、区域银行平均每家分行所辖的分支机构数(包括支行和分理处)具备区域优势。其中建设银行达到了40.74家,工行和北京银行次之,而兴业银行等虽然业务全国布局,但营销网络的深度仍需要提升。
  国有银行员工人数众多,工行达到了38.03万人,但比较每家网点所拥有的员工人数,招行、民生银行的优势相对突出,超过了50人。由于分支机构一线员工较多,网均人数的优势表明客户所享受的服务层次可能更高。
  自助银行和自助设备是弥补营业网点不足的重要手段,比较部分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可以推测招行等股份制银行每家网点所辖的自助银行和自助服务设备数量高于国有银行,而工行有一半以上的网点不带有自助银行,每家网点所辖的自助设备仅1.6台。
  上述的差异导致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单店创收能力方面的差距。民生、招商银行平均每家分支机构的营业收入约0.5亿元,而交、中、工、建四大行分支机构的营业收入在0.15亿元以下,由此表明中、小银行的单店经营效率相对更高。
  不过应指出的是,如果用以分析网点零售业务的能力,还应考虑零售业务收入的比重的差异。
  例如民生银行零售业务利息收入占全部的比重仅13%,而招行为23%,就零售业务而言,招行的单店创收能力更强。北京银行、中信银行也因零售业务利息收入比重不足10%,使实际单店零售业务能力大打折扣。
  零售业务收入贡献上市银行个人贷款比重有限,零售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占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也相对较小。
  (由于各家银行统计零售业务成本支出的口径有所差异,零售业务占利息净收入的比重与此有所不同。例如工行利息收入中零售业务的比重仅13%,但利息净收入中零售业务的比重达到了31.55%。)
  但从贷款利率角度,并不意味着零售业务的盈利空间缺乏比较优势。由于经营战略等因素,上市银行的个人贷款和企业贷款利率各有高低。
  零售业务因更快的增速和持续性具备"财务稳定器"的特征。部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约占营业收入的25%~35%,比重已经超过了资金业务,其中工行、宁波银行、招行的比重较高。
  由于业务成本分摊口径可能不一致的问题,零售业务利润比重指标的可比性不高。
  上市银行零售业务资产的比重为9%~14%,基本低于零售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表明零售业务的资产盈利能力更强。
  个人贷款增速和比重上市银行最近两年个人贷款增幅较大,2008年中期较2006年末个人贷款余额平均增长了40%,高于全部贷款27.9%的增速,个人贷款的比重平均为20%。其中兴业银行个人贷款增速达到107%,而零售业务薄弱的华夏银行仅增长4.31%。
  上市银行中兴业、宁波、深发展和招行的个人贷款比重超过了25%,这已经达到零售业务为主的香港银行业1985年的水平。
  住房个人贷款住房个人贷款是个人贷款增速波动的主要原因。2008年中期至2006年末住房个人贷款增长了41.24%,增速超过个人贷款。其中兴业、中信、招商银行个人贷款增速突出,而华夏银行出现了0.55%的负增长,宁波银行由于2008上半年住房个贷业务调整增幅相对较少。
  2008上半年住房个人贷款增速仅为6.73%,同比少增10个百分点,不少银行放缓了贷款增速,其中宁波、南京、民生银行住房个贷余额出现下降。但三大国有银行逆势扩张,住房个贷相对于其全部贷款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我们认为在房价处于高位期间放缓贷款增速,有利于维持住房个人贷款较低的不良率,而住房个人贷款增速的再度抬升,有赖于房价和住宅市场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成交的活跃。由于不少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贷款和住房个人贷款均由同一银行发放,保持观望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质量和住房个人贷款的增速均不利。
  上市银行住房个人贷款的平均比重为15.37%,其中兴业银行由于前期的扩张,比重达到26%,而华夏、北京银行住房个人贷款比重不足10%。
  存量房贷利率7折对业绩影响几何?
  全部存量房贷利率7折对银行业绩具有一定负面影响。预计2008年上市银行住房个人贷款将达到2.6万亿元,如果住房个贷利率全部下浮70%,则可能导致住房个人贷款利差减少89个基点,年度利息损失额约230亿元,对上市银行业绩影响幅度平均约5%~7%。
  实际情形可能好于预期。一是由于存量房贷7折优惠条件设置了信用记录、房贷余额等方面的门槛,预计满足此类条件的主要是2007年以来新增的高额房贷,约30%,以此计算业绩影响幅度相对较小;二是中国住房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房贷利率7折的政策并不会维持较长的时间,利率市场化将加速个人贷款利率超过企业贷款利率的趋势,利率优惠也有助于刺激住房金融需求。如果多数不利的因素集中于2009年体现,对于之后商业银行的业绩增长反而有利。
  银行卡业务信用卡是银行卡业务中增长最快部分上市银行是全国信用卡发放的主要来源,预计2008年6月末已经超过1.09亿张,其中工行、招行、建行、中行的信用卡累计发行量超过1000万张。但2008年以来,招行和中行放缓了发卡速度,交行、工行等发卡量较2007年末仍有30%以上的增长。
  发卡量剧增促使2008年中期信用卡贷款余额较2006年末平均增长了2倍,民生、交行、宁波银行增速居前,而信用卡基数较大的招行和三大国有银行增长较缓。
  截至2008年中期,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平均比重为0.66%,其中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比重已经接近3.5%,贷款规模250亿元。
  由于国内外居民的消费模式差别很大,中国银行业信用卡业务透支等利息收入的贡献较小,主要来自于消费商家返点等产生的非利息收入,以及分期等手续费收入等。
  信用卡月均消费额是衡量有效度的重要指标。部分公开资料的银行数据显示,招商银行信用卡月均消费额超过了1000元,发卡量大、质量较高,而建行、工行信用卡活跃度不高。
  个人贷款质量上市银行个人贷款质量均优于全部贷款的平均水平,招行等中小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控制在0.8%以下,已经接近境外银行业最好时期的水平,住房个人贷款的质量则更为优异。
  信用卡贷款和汽车贷款由于历史坏账、核销困难等原因不良率较高,但比重很小。民生银行2007年信用卡不良率仅为0.45%,由于其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表明新增信用卡不良率实际较低,并不构成拨备计提压力。
  此外,个人经营性贷款、其他消费贷款的不良率约为1%左右,占不良余额的比重也很低。
  结论零售业务以其高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质量,既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方向,也是经济减速期持续的增长点,未来对业绩的贡献率有望逐步上升至境外同行40%的下限水平。
  目前,零售业务已经是招行、建行、工行、宁波银行等重要的收入来源。
  招行等中小银行零售业务网点扩张空间广阔,单店的软、硬件环境和创利能力较高。但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信用卡、非住房消费信贷业务、个人经营性贷款比重偏低。
  近两年个人贷款增长迅速,兴业、招行、中信银行表现突出,2008年以来,多数中型银行放缓了住房个人贷款和信用卡发卡速度,但工、建、中、交四大行仍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速。相形之下,招行、兴业、深发展、民生银行等能更好的把握零售业务扩张节奏和资产质量。
  如果存量房贷全部实行7折优惠利率,对今年银行整体业绩影响最多将达7%,但预计仅三成客户能享受此优惠条件,实际影响幅度较小。楼市回暖对于确保开发贷款质量、促进零售业务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招行、深发展、浦发、兴业、宁波和民生银行的零售业务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北京、中信和交行零售业务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重点关注其资产质量和业务成本的变化;建行、工行、南京银行和中行也具备提升零售业务的条件,但应凸显其竞争优势;华夏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相对缓慢。
  投资评级与风险提示 2009年影响银行业绩因素的重要性依次排序是净息差、贷款增速和资产质量,最坏的业绩情形不一定就在今年体现,但股价有望触及底部。
  对经济和银行业绩下滑底部预期并没有形成,上市银行整体估值水平略高,降息空间的逐步缩小以及个人贷款增速重升,将促使中长期投资机遇显现。
  业绩分化趋势下,建议重点关注深发展、招行、浦发和宁波银行,其持续发展潜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助于平滑业绩波动。
  目前我们对兴业银行的开发贷款质量有所担忧,浦发银行等可能面临外资股东的抛售压力。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