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公募首单险资“借壳”:中原英石更名太平基金
2016-08-25 08:01:3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股票我为王
发帖数:74822
回帖数:5845
可用积分数:14673444
注册日期:2008-02-24
最后登陆:2020-11-06
主题:公募首单险资“借壳”:中原英石更名太平基金


2016-08-24 21:51:00 第一财经   
泛资管时代,公募牌照已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8月23日,新晋保险系基金公司中原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原英石”)正式更名为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太平基金”)。与此同时,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太平资产”)在完成收购后又对太平基金进行了增资扩股,截至目前持股约15900万股(据Wind数据),持股比例70%。

  这是中国保险业首次通过并购方式绝对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换句话说,太平基金是保险公司首次“借壳”公募基金。作为经营不善的被“借壳”对象,在行业扩容的大背景下中原英石的转让价格显然不低,无论较去年中原证券的拟转让价格及年初同城的金元安顺出让价格均有溢价。

  基金业首单保险“借壳”

  在被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下称“中国太平”)子公司太平资产收购后,中原英石一如预期般更名为太平基金。

  7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核准太平资产收购中原证券持有的34%、安石投资持有的32%中原英石股权,转让完成后,三大股东持有中原英石的股权结构分别为太平资产66%、中原证券17%、安石投资17%,对应的出资额分别为1.32亿元、3400万元、3400万元。

  证监会还核准中国太平的基金管理公司实际控制人资格。由此,这一交易行为成了中国保险业通过并购方式绝对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首单。换句话说,这是保险公司通过“借壳”而不是新设基金公司的方式拿到了公募基金牌照。

  在证监会核准之后,太平资产正式入主基金公司。8月23日,中原英石发布公告称,公司中文名称由中原英石变更为太平基金,并已按有关规定在商务部、工商局办理完毕相关变更登记手续。与此同时,太平基金注册资本由人民币2亿元增加至人民币2.27亿元,2700万元增资额由太平资产全额认购。由此,太平资产持股15899.08万股,持股比例增至70.04%。

  同一天,中原英石还发布了三份高管任职公告。董事长汤海涛、总经理宋小龙、副总经理金芳均自2016年8月22日起在太平基金开始正式任职。

  三人中,汤海涛、金芳均来自中国太平。公开资料显示,汤海涛2013年7月加入中国太平,历任太平资产市场部总经理、北方项目事业部总经理、产品开发部总经理;太平养老投资总监;太平资产市场总监等职务。

  金芳更是在中国太平旗下平台任职超过13年的老臣。自2003年7月加盟中国太平以来,历任太平人寿投资部副总经理兼投委会秘书、太平资管运营保障部副总经理、市场服务部总经理、金融市场事业部总经理。

  有别于从“总部”空降而来的两位,宋小龙则是外部招聘引进。投研出身的他,先后任职于富国基金(博客,微博)、长信基金。他在富国基金时,从基层做起,先后担任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投资部总监担任投资部总经理;2012转会长信基金后担任了长达四年的副总经理,分管投研工作。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总经理毕竟是主持日常事务的人,而保险公司的资管部门跟公募平台还是有差别的,招聘有经验的公募管理人应该更适合公司的发展。“选投研出身的人担任总经理,这说明太平基金定位应该是业绩主导,像上海的汇添富、北京的华商基金差不多都是走的这种模式。而行业内也有一批基金公司走的是销售主导模式,依靠强大的渠道销售能力,即便业绩不好,基金照样大卖,基金公司的盈利能力始终强劲。”

  在这位业内人士看来,收购案完成后,太平系人员入主是必然。早在今年2月份,中原英石就发布公告称,总经理林伟萌和副总黄竹平离职。两人的离职早已为太平员工“入驻”腾挪出空间。

  “壳”的价值

  自2013年6月新基金法推出后,公募基金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扩容潮起。

  据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4家,相比三年前81家的数量,大幅增长了近30%。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60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管公司1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7.95万亿元。

  在公募基金扩容的过程中,牌照资源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稀缺,公募基金的价值大幅缩水。

  2007年12月, 招商证券(600999,股吧)以63.2亿获得金信信托转让的博时基金48%股权。对应的股价约为130元/股,创出了公募基金有史以来的成交天价。当然,之所以会出现天价博时股权事件,除了牌照稀缺的因素外,也有赖于当时牛市的赚钱效应。

  在此之后,公募牌照价格出现了缩水,甚至是跌跌不休。到了今年2月,上海泉意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4500万收购金元顺安49%股权时,对应的交易对价仅为0.37元/股(wind数据)。而在此之前,中原英石的公开转让价格也是格外便宜。去年6月,中原证券通过河南省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中原英石34%股权时,挂牌价格为4430万元。据Wind统计,彼时中原证券共持有10200万股中原英石股份,持股比例51%。按当时的挂牌价计算,中原英石的交易价格为0.65元/股。不过也有接近太平基金的人士对本报称,各股东实际持股可能与wind等统计略有出入。

  不过若按wind统计,这一次,太平资产的收购价相较去年6月的挂牌价大幅“溢价”。深圳一家合资公募副总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收购一家公募,资金成本较高,整合难度大,优点是可以快速占位,不需要像新设公募进行漫长地层层审批。据证监会网站数据,截至目前,申请设立公募待批的仍有33家公司。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王群航(博客,微博)对《第一财经日报》称,通过收购还是发起成立公募基金,均有利弊。新设一家基金公司容易,但达到可以运作的标准却很难。就拿团队搭建的问题来说,新成立一个公募遇到的问题是,必须招兵买马,找到大批合适的人才;有公司筹备了两三年时间,却始终没达到可以运营的条件。

  在王群航看来,通过收购方式获得公募的问题是,必须调整原来团队。“一个公司为什么被收购,肯定是这个公司做的不好。”

  但无论如何,中原英石是一个干净的“壳”。这也是太平资产看重之处。上述副总称,那种没发过公募产品或者只有1-2个产品的基金公司,尤其是经营不善的,极有可能成为被收购对象。

  据去年6月挂牌时的信息披露,经过评估,截至2015年3月31日,中原英石资产总额6882.07万元,负债总额670.68万元,净资产6211.39万元。截至目前,中原英石(现太平基金)旗下仅有一只规模不足千万的灵活配置型混合基金以及两名基金经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中原英石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壳。

  保险系基金崛起

  中国第一家保险系基金是中国平安(601318,股吧)集团控股孙公司平安大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它由平安集团子公司平安信托与新加坡大华资管及三亚盈湾于2011年发起成立,其中平安信托持股60.7%。平安大华的成立仅仅算是保险行业获得公募牌照的一次尝试,真正的行业发展机会还是在新基金法的实施之后。

  2013年6月1日,《基金法》经过修订之后,正式实施。新《基金法》的出台,大幅放宽了大股东的准入标准,其规定基金公司“主要股东应当具有经营金融业务或者管理金融机构的良好业绩、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社会信誉,资产规模达到国务院规定的标准,最近三年没有违法记录”。

  随后不到一周时间,保监会、证监会于6月7日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采用发起设立或收购股权等方式。同年的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管理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第一次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均可申请设立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公募基金准入门槛的降低,也成为了公募基金扩容的契机。截至目前,公募牌照数量扩容至109家。如今公募基金行业已涌现出了多家保险系基金公司,如平安大华基金、国寿安保基金以及拥有公募牌照的泰康资产,等等。证监会最新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审批表》显示,33家待批的公募基金中,还有安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太平洋(601099,股吧)等保险系基金公司等。

  不光是保险系入主公募,现在的公募行业已经发生了“百家争鸣”的格局。银行系、券商系、保险系各有一块“领地”,更有多例自然人办公募的情形。

  泛资管时代,公募牌照已然成为金融大鳄必争之地。在当下委外市场大幅扩张的背景下,银行、保险等机构收购公募,可以多一个专业的资管平台,而基金公司显然将受益于委外资金的投放而获得扩张机会。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讲,保险公司收购公募基金无疑是一种双赢。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