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国平安 多元化深耕综合金融
2016-12-20 09:13:42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06
回帖数:21874
可用积分数:9986242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7-14
主题:中国平安 多元化深耕综合金融

2016年12月13日,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卓越竞争力金融机构”评选中,中国平安(601318.SH)突颖而出,其旗下多家公司均获得市场认可。其中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得“2016卓越竞争力寿险公司”;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荣获“2016卓越竞争力创新服务保险公司”。

  与此同时,平安信托则荣膺“2016卓越竞争力家族信托管理公司”。2012年,平安信托研发并推出国内首只系列家族信托。此后,公司首个永续型、纯公益型家族信托产品陆续成立,持续引领行业方向。平安银行(9.200, 0.00, 0.00%)股份有限公司更获得了“2016卓越竞争力智能银行”和“2016卓越竞争力消费金融银行”两个奖项。

  此前的中国平安刚获大奖!12月12日,2016CCTV中国十佳上市公司揭晓。这份3000选10的榜单,以投资者回报为标尺,树立价值投资典范,完成优中选优。中国平安集团、上汽集团(22.960, 0.00, 0.00%)、贵州茅台(325.960, 0.00, 0.00%)集团、中国神华(16.140, 0.00, 0.00%)、美的集团(28.850, 0.00, 0.00%)、科大讯飞(27.560, 0.00, 0.00%)等10家企业入选。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制造业为主的榜单中,中国平安成为上榜的唯一一家金融企业。

  能从3000家上市公司中脱颖而出,主办方给出的评语是:“中国平安集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主营业务为一体,致力于核心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并行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凭借在主业发展、公司治理以及投资者回报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广大投资者和市场对平安市场价值的认可,成功当选中国十佳上市公司。”

  不难看出,市场对于中国平安的认知正在摆脱传统金融机构的印象,尤其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正在成为加分项。

  在12月9日举行的中国平安“策略日”上,中国平安首度公布了几个核心数据:平安为超1.22亿金融客户和超2.98亿互联网服务用户提供服务。其中,金融客户中,高净值客户人均持有9.98个金融产品,全量客户人均持有2.16个金融产品,金融客户人均利润为195元。 2016年上半年,平安个人业务净利润为238.5亿元。

  综合金融显现“新金融”能量

  中国平安2016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5.08亿元,同比增长17.1%;截至2016年9月30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为3,793.78亿元,较年初增长13.5%;公司总资产约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2%。

  同期,中国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1569.60亿元,同比减少870.59亿元,下降35.68%。

  在逆势增长的背后, 是2014年就布局的“互联网+金融生活”战略开始显示出商业潜力。

  据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介绍,综合金融业务基于互联网业务生态即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以及金融服务、房产金融、医疗健康、汽车服务7个主要的生态圈基础上,以“一个账户”链接金融服务和生活服务两个超市,客户可在各类在线服务中任意切换。

  “我们发现,互联网服务用户的活跃度与用户价值呈正相关性,用户越活跃,他可能持有的合同数越多。以中国平安旗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好医生为例,截至2016年一季度,该平台上注册用户数从2015年的3026万人增加到了8922万人,同期日均活跃用户的峰值也从138万人提升到了909万人 ,增速达到6.6倍。”李源祥表示,这期间,使用好医生的用户在2016年上半年有12.4万人购买了人寿保险,7.9万人购买了车险,6.7万人使用了银行存款理财业务。

  而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业务正在为用户与集团传统业务之间创造“链接”。2016年前三季度,集团互联网用户转化为新增客户的人数达823万,占前三季度新增客户总量的30.7%。同时,1339万核心金融公司的客户通过注册互联网服务平台账户转化为中国平安的线上客户,占前三季度新增互联网用户总量的14.0%。

  这些核心金融用户对于金融产品的追加购买对新增业务产生了将近40%的支撑力度。随客户在平安集团留存年限的增长,人均合同的数量也在同步提升。目前一年内用户的人均合同数为1.7个,而5年及其以上的用户持有的合同数已经达到2.37个。

  “目前99.8%的个人用户都是通过线上业务接触到平安的服务,这使个人金融业务服务人数在最近3年内从1.71亿人增长到了3.42亿人。”李源祥说。

  1+1>2扭转“低估值”

  由于此次是中国平安首次对“个人业务价值”模型做出量化披露,也被认为是针对此前以“分类加总估值法”致使估值偏低的一次回应。

  “从目前的运营成果看,各产品线间交叉销售和客户迁徙表现良好,主要受益于先进的账户管理体系,其价值应等于核心金融业务价值和互联网用户价值之和,简单地说,业务之间达成了1+1>2的效果。”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执行官姚波说。

  基于中国平安今年披露的财报数据,一些之前对其综合金融模式采取低估值的市场机构开始转变看法。

  一位参与平安策略日的机构分析师表示,基于综合金融业务产生的个人业务价值×客户数量的新估值方式基本上接近当前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模式。“如果后续中国平安能够坚持在客户信息和价值信息的披露上坚持高质量,确实会有助于资本市场重新估算其投资价值。” 在他看来,更多大数据在业务中的应用可能会让多个业务交叉的价值估值更有准确性。“我其实很期待他们后续在这个方面的进展披露。”

  野村证券表示:“平安是我们的首选,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64.07港元。64.07港元目标价根据总和估值法得出,我们认为这个估值方法最能捕获平安的价值,并采用10%金控折扣。我们分别给予产险业务、银行业务及其他业务1.5倍、0.8倍及1倍PB。”

  麦格理证券也给出了买入评级,目标价HK$60.00。其分析师表示:“平安是出色的综合金融集团,目前市场对公司其他业务还是零估值,我们看到大量的数据支持寿险业务获得更高的回报。”





  此次中国平安发布的《平安寿险价值深度解析》中,首度披露了一个关键数据:截止到2016年年中,平安寿险的整体新业务价值为471.25亿元,其中,长期保障型产品的基准新业务价值为329.67亿元,占比超过70%。

  这意味着,未来在构成保险公司利润来源——利差、死差、费差中,中国平安寿险未来利润异动的关键不再主要受外部利率环境的波动,而主要在于和保险保障密切相关的死差和经营成本相关的费差等核算和控制上。目前平安寿险利差收入仅占寿险新业务价值的39%,十年投资平均回报6.5%,而新业务的平均债务总成本约为3.5%。

  最能体现寿险公司未分配利润的是负债端的剩余边际。根据披露的数据,平安寿险此项指标高达3,863亿元。这就意味着现在平安寿险有近4000亿元的未来税前利润释放空间。

  “未来我们会依照新的估值思路来披露信息,希望让市场看到的是金融机构正在发生的模式变化,这种变化引领金融客户价值的调整。这对投资者而言也是一个学习和调整的过程。”李源祥表示。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