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工业增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2009-03-19 08:49:15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21
回帖数:21875
可用积分数:9988005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7-25
主题:工业增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一、当前工业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工业增长下行压力增强,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接近7年来最低水平,按可比天数计算,增长5.2%,仍低于上年12月0.5个百分点。若考虑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冰雪灾害)的因素,今年1-2月工业生产形势更为严峻。尽管如此,工业运行中亦不乏亮点。

  (一)工业增长低迷

  一是重工业生产下滑速度快于轻工业,成为工业增长继续下滑的主要原因。重工业增速从2008年3月份17.8%的高点下降到11月份的3.4%。2009年1-2月,再创新低,仅增长2.7%,低于轻工业3.8个百分点。本轮经济增长以重工业长足发展为特征,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比重逐步提高,其增长急剧下跌,引起工业生产快速下滑。二是产销情况不容乐观。1-2月,工业品产销率为97.2%,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产销情况不佳,表明库存积压问题没有明显改善。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下行。2月份,在市场供求关系与翘尾因素影响下,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4.5%,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

  (二)行业分化明显

  一是采矿业保持快速增长。1-2月,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以及其他矿采选业分别增长13.2%、13.6%、18.1%和30.4%,增速处于39个行业前列。二是消费品行业增速较为平稳。由于消费品需求弹性系数较小,近期波动不明显。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接近10%,饮料、烟草业增速均高于上月水平,纺织、皮革等行业增速与上月持平。三是原材料制造业继续下行。受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下挫、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影响,原材料产品产量仍在减少,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下降9.5%,焦炭产量下降6.3%,钢材中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的棒材、中厚宽钢带、热轧窄钢带等产品产量分别下降10.4%、6%、4.8%。四是部分机电行业跌幅居前。由于近期出口形势恶化,占出口比重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锐减,导致相关行业工业增加值大幅下挫。1-2月,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38%,跌幅居各行业之首。出口出现困难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等行业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均出现明显回落。

  (三)主要地区增速下降

  一是沿海地区出口重点省市工业增长乏力。上海1-2月工业生产下降12.4%,浙江下降8.2%,此外,广东仅增长0.8%;二是资源型省市工业增长大幅下挫。其中煤业大省山西、有色金属大省云南工业生产分别下降20.5%与7.1%。三是首都北京由于环保措施、产业转移等制约因素,工业已出现连续7个月负增长。尽管去年同期受冰冻雨雪灾害影响的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省工业增速显著提高,但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增长极中重点省市工业生产大幅减速,对中国工业生产整体产生强烈下拉作用。

  (四)增长质量有所改善

  虽然工业生产仍处低迷状态,但运行中不乏亮点。一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在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新建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成功研发了支线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小火电、小煤矿等落后产能加速淘汰。二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08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工业节能的作用功不可没。三是少部分重要工业品产量回升。2月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6.0%,水泥产量同比大幅增长42.5%,发电量同比增长5.9%,汽车产量也大幅增长,涨幅高达22.9%。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世界实体经济形势恶化,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低位调整。在国内外众多负面因素影响下,2009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工业出口明显收缩。为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国家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措施。未来伴随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预计工业急剧下跌势头将得以遏制。但是,由于外部需求大幅下降、出口形势异常严峻、房地产库存难以消化,工业增长仍然面临较大调整压力,短期内难以摆脱低迷走势。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工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工业出口严重下降;二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深化;三是库存积压难以消化;四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

  (一)工业出口交货值严重下降

  工业出口交货值自2008年11月出现下降以来,已经延续4个月负增长。2008年11、12月出口交货值当月分别下降5.2%、8.8%,2009年1-2月降幅扩大为17.0%,这一情况7年来首次发生。一是下降程度深。短短5个月时间,工业出口交货值由增长6.8%转为下降17%,降幅接近24个百分点。二是涉及范围广。全部39个工业行业中,32个行业1-2月出口交货值出现下降,有色、化工、机械等行业降幅居前,有的行业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降幅达80%以上。三是机电行业出口情况恶化。长期以来机电产品在中国工业品出口中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并成为次贷危机以来维持出口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逐步向发展中国家传导,近期新兴经济体形势恶化,中国对新兴市场出口严重下滑。出口商品结构中,对新兴市场出口以工业制成品,尤其以机电产品为主,导致当前电子、机械行业出口交货值下降,工业增加值下挫。这是当前工业生产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值得注意与警惕。(见图2)

  (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从行业层面看,目前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存在于以房地产、汽车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而且存在于钢铁、电力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同时存在于纺织、鞋帽等轻工产业。国家发改委对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钢铁、电解铝行业、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等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2009年,钢铁生产能力将超过6.5亿吨,而实际需求仅有5亿吨;汽车生产能力约为1200万辆,需求量约为950万辆;铁合金生产能力2200多万吨,目前企业开工率仅为40%。而且,中国工业生产中部分产能形成之初即定位为出口导向型,难以通过出口转内销的形式进行消化,金融危机爆发使中国工业产能过剩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最核心的问题。产能过剩导致部分行业产量下降,去年下半年以来,以汽车、化工、钢铁、电力等为代表的部分重工业行业产量下滑幅度偏大。由于重工业涉及行业多,产业关联广泛,当最终需求增长放缓时,链条上每个产业都会调整自身库存,缩减生产规模,并且这一趋势不断向上游产业传导,使工业调整幅度加深、调整时间延长。

  产能过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市场供大于求,产品滞销,企业利润率降低,出现半停产或停产情况;第二阶段表现为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恶化,需求继续缩小、生产持续收缩,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破产;第三阶段表现为企业倒闭数量增加,中小型银行及金融机构坏账、呆账率提高,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目前中国部分行业的多数企业已经出现减产、半停产局面;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能源原材料基础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浙江、广东等地区企业亏损面达20%至25%;CPI、PPI双双下降,通缩压力显性化。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产能过剩的第二阶段,存在向第三阶段演化的可能。

  (三)库存积压短期内难以消化

  2008年下半年经济快速回调,这轮经济扩张期以来积累的产能过剩矛盾集中显露,企业库存急剧上升。一是中国物流中心PMI指标显示,产成品库存指数自2008年7月份以来持续攀升,9至11月份均达到50%以上,为2005年以来最高值,2009年2月再次回升至47.3%,处于高位。二是房地产库存大量增加。2008年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6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8%。同时,房屋销售量迅速减少,2008年销售额下降19.5%,销售面积下降18.5%。三是从流通企业库存指数分析,当前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库存双双增加。首先,2009年1月,生产资料库存指数再次攀升至历史高位,达104.6%。2006年以来仅六个月数值高于这一数字,而且高库存率情况集中出现在2008年上半年国际商品价格大幅攀升至历史高点的背景下,当时库存增加主要表现为企业主动自愿积累。而目前工业品价格急速回落,市场需求明显收缩,生产资料库存再度攀升,则说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其次,耐用消费品库存指数高达274%,表明当前生产供应能力严重超过市场承载力,尤其在世界经济减速,中国出口下滑的情况下,更加难以通过海外市场转移过剩产能,这部分产能消化将持续较长时间。(见图3)

  库存调整加剧了工业增长下滑幅度。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使企业产品销售率下降,存货不断增加,以实物形式表现的产品价值难以转化成流动资金,企业资本被压占;另一方面,库存调整使原材料与生产资料需求减少,导致相关行业与企业生产停滞,投资意愿下降,产能过剩矛盾恶化。这种不良循环对于工业增长形成了强烈的抑制作用。

  (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深入,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矛盾日益深化,中国企业订单数量锐减,利润增幅出现回落,亏损额大幅上升。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仅4.9%,增幅比1-8月回落14.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1.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879亿元,增长1.8倍。目前中国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正在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由出口企业向其它企业蔓延,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蔓延,由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向消费品生产企业蔓延。不仅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而且部分大企业如首钢、宝钢等知名企业也严重受创。

    三、工业经济走势分析

  (一)景气指数显示工业形势仍将低迷

  从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走势看,先行合成指数和一致合成指数2月底进一步下滑,先行指数走势表明未来6个月内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仍然处于低速调整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近期经济指标中,投资、消费需求增长稳定,工业过快下滑成为GDP减速的重要原因。根据景气指数走势判断,短期内工业仍将处于低位徘徊,继续下探的动能没有释放。(见图4)

  (二)出口减速将强化工业下行动力

  由于世界经济全面减速,国际市场严重萎缩,全球贸易日趋低迷,中国进出口增速急剧下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外部需求将继续收缩,我国出口难改下降趋势。进出口锐减将对中国工业增长形成显著下拉压力,同时导致相关行业产能过剩矛盾集中释放。根据计量经济模型测算,近10年来,工业出口交货值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程度显著提高。2002-2009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带动工业增加值增速相应上升或下降0.19个百分点;2005-2009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带动工业增加值增速相应上升或下降0.32个百分点;2007-2009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带动工业增加值增速相应上升或下降0.42个百分点。(见附表)

  (三)房地产库存将增加工业调整不确定性

  以往我国库存调整主要以工业品库存的消化为主,而本次主要以房地产库存削减为重点,这将增加本轮工业减速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一是调整时间将被延长。房地产库存不同于工业库存,消化周期较长,不能在一两个季度内实现市场出清,这决定了本轮工业调整时间较之以往将有所延长。二是调整深度难以预计。房地产库存调整具有复杂性,涉及居民消费意愿、社会投资能力、国家宏观政策、金融信贷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其消化难度将超出预期,“价高量缩、价量齐跌、价滞量滞”等悲观局面均可能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将引起中国工业增长继续探底,带动宏观经济下行。三是调整范围不断蔓延。房地产行业收缩,将对上下游钢铁、建材、水泥、家电等一系列关联行业增长形成制约,并通过产业传导机制,对电力、煤炭、运输等基础性行业造成影响,从而扩大工业相关行业调整范围。

  (四)工业结构性调整压力将进一步显现

  持续高增长使国内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问题愈发严重,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主要依赖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模式,迫切需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下一阶段,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过剩生产能力将被加速淘汰,这种结构调整必然带来生产减速。

  (五)宏观政策对工业生产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出台了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当前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和相关金融信贷支持政策正在抓紧落实,这对于有效拉动工业增长具有积极意义。2月末M1、M2同比增速分别为10.9%和20.5%,较上年末分别提高1.8和2.7个百分点;新增贷款连创历史新高,前两个月新增贷款规模高达近2.7万亿元。根据计量经济模型测算,货币供应量(M1、M2)和信贷规模增速连续3个月稳定回升并保持扩张态势,工业生产有望在10个月后出现稳定回升态势。

  总体来看,随着国家刺激经济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工业生产恐慌性下跌势头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由于近期不利于工业生产的因素有增无减,工业生产下行压力依然较强,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将处于历史同期相对低位。

  图3:流通企业库存指数走势

  图4:我国宏观经济先行合成指数和一致合成指数走势图

  图2: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情况

  四、政策建议

  针对工业生产面临的困难,下一步政策重点应以保持平稳发展为主题,同时在“调结构、扩需求、促效益”上加大调控力度,以提高内需带动工业生产,以稳定出口促进行业发展,以减轻税负扶植企业经营。

  (一)积极落实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一是执行到位。对于国家近期出台的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物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的相关政策措施要尽快落实,尤其在财政补贴、金融信贷、政府投资、资金拨付方面要简化手续,缩短时间,及早到位。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工作,防止政策在实际落实中出现偏差。

  二是突出重点。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纲,针对其中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体现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结构调整尤为重要的产业增大支持力度。在相关规划的基础上,选择2-3个重点产业,进一步增加投资支持力度,扩大重大项目上马数量,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大力削减重点产业库存

  一是努力减少房地产库存。首先,通过政策调整和舆论引导等方式积极疏导房地产商合理降价;其次,通过金融信贷倾斜政策,为购房者融资提供便利与优惠;再次,可以考虑继续降低房屋交易契税等相关税费;最后,因地制宜,鼓励地方政府出台合理、合规支持本地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二是大力拓展汽车消费。一方面,在《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的基础上,对于小排量、环保型汽车细分产品品种加大减税力度,如部分车型的车辆购置税可以考虑减至3%;另一方面,着力落实好“汽车下乡”政策,加强农村汽车销售网点建设,针对农村消费者特点设计相关汽车产品,深入挖掘农村汽车消费潜力。

  三是推进工业产品下乡。一方面,参照“家电下乡”政策,研究制定其他工业品下乡措施;另一方面,对于购买相关工业产品的消费行为实行消费侧补贴,对于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以此降低产品价格与成本,刺激销售增长。

  (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一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首先,加快中国创业板市场建设步伐,为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渠道;其次,通过相关行业协会与金融投资机构联合的方式,建立“天使资金”,支持高科技项目运作;此外,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给予财政补贴。

  二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特事特办。首先,根据不同税种性质,适当降低部分针对企业的收税标准与相关税率,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其次,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对于政府规定行政收费项目中设有上下限的,按下限收取;最后,对于经营成本在一定规模以下的小企业,采取灵活机制,允许其延期缴纳税款。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方面,扩大工业发展基金规模,对重点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培育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增强小企业融资能力。

  (四)努力化解工业品出口瓶颈

  一是发展人民币出口信贷。在政府支持下,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对于亚、非、拉国家信誉良好的中国产品进口商提供人民币贷款,以互利互惠为原则,解决买方支付进口商品资金需要,推动国内企业拓展新兴市场份额,增加机电等工业品出口规模。

  二是提高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对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实行普调,全面提高退税水平,争取惠及大部分产品,对于部分战略性、高精尖机电产品可考虑实施17%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减少附加在出口退税上的其他政策功能,将出口退税政策制度化,避免重复征税,促进贸易公平化、自由化。

  三是增强汇率机制灵活性。密切关注国际汇率市场、中国出口形势变化,相机抉择,调整思路,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合理确定汇率水平,适当允许人民币贬值。

  

  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