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石油大博弈
2017-08-19 18:31:3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459
回帖数:21859
可用积分数:9973708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4-12-26
主题:石油大博弈

《石油大博弈》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同国家战略、全球政治与实力密不可分。梳理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石油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石油与“租借权”、“门户开放”政策

  自石油工业诞生以来,“租借权”一词就和石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书中写到,德雷克“上校”到宾夕法尼亚西北部深山准备钻井采油,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土地拥有者租借土地,购买开采权。而在他成功钻出第一口油井后,在当地立即引起了一场“打井找油”的浪潮,油溪两岸狭窄山谷中的平地很快被租出去……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美国各地的土地租借交易,基本都是为了找石油而起,人们疯狂地争夺土地租借权,土地价格直线上升,这有点像我国前两年的房地产市场。洛克菲勒在炼油环节占据了绝对优势后,决定进入行业的关键部分——原油生产领域。到1891年,几年前还几乎完全置身于生产领域之外的美孚公司,产油量已经占到美国原油总产量的1/4。借此,美孚公司成为了美国石油价格的真正决定者。

  除了美国国内以外,来自美国、欧洲的公司在巴库、苏门答腊、缅甸、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地获得的租借权,也大多和石油开采有关。中东石油开发更是如此。20世纪初,英国人获得了伊朗国内3/4的地区为期60年的石油开采权,这是中东石油开采特许租让制度的开始。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国际石油公司又相继从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获得了石油开采租借权。此后的半个世纪里,租借权的存废成为石油生产国与国际石油公司博弈的核心内容。

  美国是后起的殖民者,看到世界地盘被老牌殖民者英、法等国瓜分殆尽,心有不甘,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20年代,虽然美国生产的原油占到了世界产量的2/3,但还是不满足,担心英国赶在美国之前,占据了世界其余地区的石油资源。一战结束后,美国就把眼睛盯上了中东,特别是由英国人托管的美索不达米亚。长期以来,中东都是英国的势力范围。美国作为西方殖民国家的“后来者”,为了与英国争夺中东的石油资源,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极力鼓吹“门户开放”,即要求给美国资本与商人同等竞争的机会。自此,美国的势力正式进入了中东的大门。

  “租借权”、“门户开放”两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国家利益的争夺中。从中国近代史看,西方殖民者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也用了“租借”的概念,如在上海、广州、厦门、天津、香港、澳门等地设立租界。由于美国发展比较晚,当进入中国时,遇到了在中东类似的情况,英国人已经占了先机。美国人在中国也提出了“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口号,这种殖民主义心态完全不把其他国家主权和尊严放在眼里。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2017-08-19 18:31:44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2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459
回帖数:21859
可用积分数:9973708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4-12-26
 二、石油与两次世界大战

  书中第十章的标题,将石油称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之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内燃机取代了战马和烧煤的火车,从而确立了石油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无论在远东还是欧洲,石油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几年,德国的崛起让英国日益感到威胁。英国要实现和维持自己的全球霸权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而石油则成为保住霸权战略的必然组成部分。丘吉尔在战前积极推动海军战舰“煤改油”,这对战争的胜利是一个重要原因。烧油的英舰与烧煤的德舰相比,活动范围更大,航行速度更高,燃料补充更快,在海战中占据了绝对的先机。为了保证石油的稳定持续供应,英国政府于1914年成为了英波公司(后来改名叫英伊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多数股权持有者。石油第一次成了国家政策的工具,成为独一无二的战略商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人类与机械之间进行的战争,而所有这些机械都用石油来驱动。战争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之大,改变了战争的方方面面。美国凭借强大的石油生产能力,提供了战时协约国石油需求的80%,解决了战争后期协约国的石油供应问题。而德国只能依赖产量本来就不多的罗马尼亚石油,战争后期在夺取巴库的石油失败后,陷入了无油可用的严峻形势。最终,在钢铁和煤炭方面占据优势的德国,输给了在石油方面具有优势地位的协约国,石油成为了决定战争结果的“胜利之血”。

  战争的残酷使人们充分意识到了石油的重要性,石油成为国家战略的主要因素,而控制更多的石油成为一战后西方各大国的头等目标。英国政府从政治和战略利益角度出发,一度极力地推动壳牌公司的英国化,希望通过壳牌公司和英波公司的合并,改变荷兰在壳牌公司持股占大头的局面,获得梦寐以求的控制权。法国专门成立了由国家控制的“法国石油公司”,积极地投入到争夺中东石油财富的竞争中。美国也不甘落后,为了与英、法竞争中东石油的开采权,一反过去对“石油托拉斯”的仇视态度,主动提出成立美国公司辛迪加,向中东石油进军。德国为了摆脱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大力发展本国的合成燃料工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战后,石油毫无疑问地成为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多场决定性战争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争夺石油资源。“我们得不到巴库的石油,就丢掉了战争。”希特勒深知石油对于战争的重要作用,为了得到巴库的石油,不惜撕毁和约,主动进攻苏联。而德国在斯大林格勒一战的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希特勒不愿将为巴库油田而进攻高加索地区的军队调往斯大林格勒进行支援,为被困的德军解围。同样,日本人在二战中不是先从东面进攻苏联策应德国,而是在珍珠港开战,主要原因也是为了石油。日本的首要目标是荷属东印度群岛上的油田,为达到此目的,首先要防止美国太平洋舰队从侧翼攻击日本,因此先偷袭太平洋舰队总部珍珠港,从而爆发了太平洋战争。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最终没有取得巴库和中东的石油,日本虽然获得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但由于美国飞机的轰炸和潜艇的攻击,根本无法运回国内。到了战争后期,石油短缺明显地约束了德国、日本的军事行动,无论在陆地、海上还是空中,都无法与盟军有效地对阵。战争最终以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从战略上看,石油短缺是重要原因之一。
2017-08-19 18:31:5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3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459
回帖数:21859
可用积分数:9973708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4-12-26
三、石油与中东战略地位的演变

  20世纪初,在美国、俄罗斯、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开采热,延烧到了当时的波斯(伊朗),开启了中东的石油时代。此后,中东将登上国际政治经济冲突的中心。

  1940年,中东地区生产的石油不到世界石油产量的5%,但由于其巨大的潜力,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国在中东展开了激烈的、或明或暗的斗争。即使是战时最亲密的盟友美英之间,彼此也严重猜忌、互相提防。书中写到,英国和美国就中东石油的分配问题产生了巨大的争执,罗斯福深夜接见英国驻华盛顿大使并对他说,波斯湾的石油是你们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由我们分享,至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则是属于我们的。此时,石油生产国仅仅被视为列强之间争夺势力范围和石油资源的“猎物”,对本国的石油资源没有任何的发言权。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石油已经成为世界工业经济的命脉,中东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份额占到了40%多。而与此同时,石油生产国经过与国际石油公司长期的斗争,已经控制了本国的资源,能够自主决定石油的产量和价格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卖给石油生产国,而且现在它们也有钱购买了。”石油价格的成倍上涨给世界政治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石油生产国的购买力大增,大量消费着来自发达国家的进口商品。另一方面,西方国家购买力急剧下降,工业化国家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但石油美元给石油生产国带来的也并非全是益处。1976年底,伊朗国王沮丧地总结到:“我们获取了无法花销的钱。”石油收入大幅度增长,并源源不断地涌向国内,而伊朗当时显然不能吸收。“石油美元”被毫无顾忌地挥霍在各种工程项目上,或被浪费和腐败所吞噬掉。这种情况引起了全国范围的经济混乱和社会政治的紧张局势,通货膨胀蔓延全国,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伊朗巴列维政权的垮台。

  石油生产国作为全球经济新主人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工业化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如实行节能措施、改变能源结构、多元化石油供应渠道、推出期货市场等,不断增强了对石油价格波动的适应性,从而摆脱了欧佩克的话语权。到了1985年,人们已经把注意力从石油与能源转移到其他领域上,西方七国集团经济首脑会晤十几年来历史上第一次在会议公报中只字未提石油与能源。如书中所写的,“世界经济经过调节已经适应与石油相关的70年代经济、政治大动荡。如今似乎已不必对石油表示特别关切了,它确实只不过是另一种商品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权力正在丧失其意义,与此相伴的还有沙特阿拉伯等石油生产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我们看到,进入21世纪后,无论是2008年7月原油价格一度上涨突破140美元,还是仅仅半年以后下跌到接近30美元,欧佩克国家对石油价格波动已经无能为力了,金融因素成为了决定石油价格的主要力量,而美国因素则起重要作用。
2017-08-19 18:32:0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4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459
回帖数:21859
可用积分数:9973708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4-12-26
 四、石油与马歇尔计划

  “没有石油,马歇尔计划不可能起作用。”美国政府在当时提出的一份报告中这样指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欧洲从以煤炭为动力的经济转向以进口石油为动力的经济,推动形成了国际石油市场的新秩序。这一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石油市场秩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美国石油公司利用中东租借政策获得石油开采权,控制中东石油供应,保障西方能源安全。这里有三个重大的计划:一是阿美石油公司的协定,阿美公司作为一个百分之百的美国公司(股东由四家美国石油公司组成)控制了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资源。二是海湾—壳牌石油公司协议的达成,拥有科威特丰富石油、缺乏市场的海湾石油公司和拥有市场但缺乏石油的壳牌公司达成了一项长期的购销协定。三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与英伊公司签订了关于伊朗石油的长期合同。至此,大量中东石油输往欧洲所需的条件——机构、资金、销售市场都具备了。

  (二)运输方式革命,运河与输油管道大幅降低了石油运输成本。1948年之前,苏伊士运河的主要战略价值是把英国与远东连接起来,成为大英帝国的主要航道和生命线。1948年以后,随着印度独立以及波斯湾石油产量与日俱增,运河从帝国的通道变成了石油通道。苏伊士运河将绕过好望角至南安普敦的那段1.1万英里航程,缩短到6500英里。截至1955年,石油已占运河运输总量的2/3,欧洲2/3的石油供应都要经过运河。同时,运河北侧横贯阿拉伯半岛的输油管道于1950年9月建成,输油管全长1040英里,比起从波斯湾经苏伊士运河运往欧洲的航程进一步缩短了很多。通过这两条运输线,波斯湾原油到达欧洲的运输距离大大缩短,节约了运输成本,为欧洲的经济复兴提供了动力。

  (三)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石油与美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由于欧洲消费的石油将近一半是由美国石油公司供应的,这意味着要用美元来支付。对于大多数欧洲国家来说,石油是美元开支的最大项目,据估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总额中2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付石油及石油装备进口。马歇尔计划将石油与美元连结起来,在马歇尔计划的资助与推动下,欧洲的离岸美元市场迅速发展。同时在美国的主导下,国际石油贸易将美元作为计价与结算货币。“石油美元”机制逐渐形成,并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与黄金脱钩,真正地美元变成了“石油美元”,石油变成了“美元石油”。20世纪80年代,美国推出原油期货合约,成为石油贸易的定价基准,由美国主导和控制的国际石油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巩固,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通览全书,看到的是在尚未出现新的能源替代石油之前,石油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至关重要。在较长时期内,原油大量进口仍然是我国面临的常态。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必须从战略上、国家的长治久安上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