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东东 |
发帖数:377 |
回帖数:377 |
可用积分数:100857 |
注册日期:2008-06-20 |
最后登陆:2012-03-14 |
|
主题:国资委、沪政府博弈东航、上航重组主导权
这也许是命运的一次玩笑。因为2008年年报巨亏,东方航空的上市公司在4月17日被ST;就在同一天,与它纠缠在重组绯闻中的另一个主角——上海航空也戴上了ST的“帽子”。
尽管双方的经营业绩都差强人意,但东航与上航都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想法:东航小觑上航、上航不服气东航。面对重组的可能性,双方都希望以自己为主体来整合对方。
这场企业之间的角力,因为掺入了政府意志而变得扑朔迷离。与此同时,业内反对“东上恋”的呼声却越来越高。
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是错
“目前我们没有接到任何来自上层的重组通知,企业经营一切正常。”东航董秘罗祝平与上航发言人王万龙,已经学会了熟络地应对询问。然而真实情况,更像王万龙隐晦表示的那样:“这个事情‘不好说’。”
所谓的“不好说”有两层含义:一是这件事的幕后运作一直被政府意志左右,企业说不得、碰不得;二是东航与上航“各怀心思”,无论谁整合谁都很难服气。这样一来,重组的计划就出现了尴尬的僵局。
2008年东航的年报净亏损高达139亿元,不但创造了自身历史上的最高亏损,也造就了中国民航史上的最大亏损,被业内形象地比喻为“一年内坠毁了8架巨无霸A380飞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市场看淡的公司,却始终被命运垂青。“我们希望获得国家的再次注资。”罗祝平直言不讳地表示。在此之前,东航刚刚获得了国家70亿元的注资。
“照我看来,东航这样的公司应该退市。”一位在民航业浸淫40余年的人士尖锐地表示。然而事实却是,东航一次又一次成为被拯救的对象。
“无可置疑,上海是中国内地最为黄金的市场。以航空货运为例,目前全国有70%的货量集中在上海,单单是浦东机场的货运量就占据全国货运的65%。这里的货运含金量很高,上海单位运输的价格比长三角其他地方高1.5~2美元。”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邹建军表示。
如果说中国的航空市场是一块蛋糕,那么上海市场就是蛋糕上的奶油。遗憾的是,外国航空公司在这个市场上反而更加得意。“我们的航空货运市场已经成为‘悬崖边的舞蹈’,客运市场必须保住。”民航专家刘功仕告诉记者,目前东航占据着上海客运市场最高的市场份额,约为30%左右。“如果东航倒了,谁来保住上海市场?”
在一次民航内部会议上,东航更是得到了一句来自高层更为直白的指示:“东航这块牌子不能丢。”作为“国字头”三大航空集团之一,东航承载着行业利益和民族形象的重任。
既然东航不能倒,那么国家就必须想办法营救这个“大兵瑞恩”。不过,再次注资东航的可能性已经很渺茫。“国资委注资使得东航的国有股股权超过75%,按照公司法和民航相关法规,国资委已经难以按照现行办法再给东航注资。”刘功仕分析。
于是重组成为了拯救东航的另一条捷径。东航一路走来,与新加坡航空、国航重组的可能性先后落空,东航的大股东国资委将目光落在了上海航空身上。
五十步笑百步
故事还要从头说起。2003年,上海市政府确定了将上海建成为航空枢纽港的思路,这对于身处上海的航空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麦肯锡咨询公司做了一个精辟的研究结论:抢占关键资源。
对于航空业来说,关键资源就是紧张的航班时刻,即在一些航线上采取密集航班的方式,以确保竞争对手难以涉足。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对此曾有一个有趣的比喻:“一群鸡围着一个盘子吃食,其它的鸡就算在外面绕多少圈,也挤不进来。”业内有过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汉莎航空就是依靠着在法兰克福机场抢占航班时刻的策略,成功地击败了竞争对手。
在2004年初,东航调集了14家分/子公司的机队和机组人员,打响了轰轰烈烈的“上海保卫战”。然而,东航云南分公司的飞机在同一年发生了包头空难。这让反对者把矛头直指“保卫战”,东航因此暂停了这项策略,并就此陷入了战略摇摆的迷雾之中。
上航也一直希望借助“上海枢纽港”的定位来壮大自身。遗憾的是目前上海航空只占据上海客运市场10%的份额。一位接近上航高层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上航的日子过得并不舒服。上有“老大哥”东方航空,下有低成本运营的春秋航空,上海航空属于夹缝中生存。
“事实上,上航一直有超越东航、甚至并购东航的想法,但这无疑是一个‘蛇吞象’的梦想——东航的机队规模有200多架,是上航的三倍多。”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命运之神曾给过上航一次梦想的机会。2008年,东航经历了重重挫折,与新加坡航空分手、返航门事件爆发、主营业务巨亏,东航的没落给了上航“蛇吞象”的信心,这二者的娘家——国资委与上海市政府开始探讨两家航空公司重组方案的各种可能性。
“但是双方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国资委希望旗下的央企可以做大做强,想借由东航吞并上航;而上海市政府一直想打造航空枢纽港,希望上航可以吞并东航。”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各执己见,但双方的谈判在2008年12月一度达到顶峰,上航主导重组的可行性大大增加。
但是事情忽然出现了180度转折。2008年12月,原南航的掌门人刘绍勇调任到东航担任董事长;同时国家为东航及时输血,给予了70亿元的注资。“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气场发生了变化,东航能活下来了,立刻希望由东航来主导重组。”
东航董秘罗祝平间接承认了这种想法。“东航有很多分公司在外地,由上航吃掉东航,在行政体制划归上不可行。”他告诉记者,上航必须是上海本地的公司,而央企就是要覆盖全国,“三大航必须存在”。
对于上航来说,如果不能吞并东航,它更愿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上述知情人士称,上航的盈利能力、管理机制与决策力度都远高于东航,被东航吞并的可能性“让很多上航人不服气”。
病入膏肓的东航
这桩僵持已久的重组案引发了航空业内的巨大反响,随着时间的进展,业内的反对声也随之增大。
“从业务角度来看,东航、上航都在做以东南亚为主的中短途国际航线;国内网络又都是以上海为基点做一个扇形的延伸,彼此的网络太过重合,这种联合重组的模式不太适宜,1加1也许小于2。”邹建军认为。
而刘功仕则干脆地表示,东航没有能力进行兼并,就如同一个病人,现在它需要的是自救,为何还要把病情“传染”给别人呢?
“东航有6万多员工,内部却分割为多个派系。”刘功仕不无感慨地回忆起当年,自从2002年民航大重组,东航先后兼并了中国通用航空、云南航空、西北航空之后,它的“体质”就每况愈下。
东航吞并其他航空公司之后,从外地进驻上海总部的地方领导往往是“光杆司令”,为了站稳脚跟,他们倾向于从原本的分公司调用亲信,每一个上任的老总都提拔自己的嫡系,导致了山西人在位时东航刮起一阵“山西风”,上海人在位时刮起一阵“上海风”,云南人在位时刮起一阵“云南风”。
10年间,东航股份先后更换了6届领导班子、4任董事长、6任总经理,平均每位总经理在任时间只有1年多。管理层走马观花的任期,以及一些高层任人唯亲的习惯,使得管理者的失误演化成公司体制的混乱,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水平。
中货航是东航旗下的货运航空公司,因为占据着上海的有利条件,它的盈利能力一度非常出色,中层干部每人配置了一辆帕萨特汽车,这在当时的民航业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然而随着东航管理机制被逐渐腐蚀,中货航也陷入了混乱之中,2006年它的数位高管公然受贿,利用职权将飞机的舱位低价卖出,再从买方收取高额回扣,涉案金额甚至高达千万元以上。最终,这些高管被检察机关调查,完成了从“帕萨特”到“阶下囚”的戏剧性转变,而中货航的经营业绩也一路下滑,在2008年交出了亏损5.8亿元的答卷。
与此同时,重组后的国航与南航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2002年,国航、中国航空总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合并重组,此后,国航又以5.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山东航空公司。面对众多收归旗下的公司,国航采取了“集权”策略,2005年成立了商务委员会,把分公司的营销权、运力调控权收归总部,分公司由原本的利润中心转为成本部门,集团保持了高度的决策性。
而南航重组后,则充分尊重分/子公司的独立性。南航一位离职的前高管告诉记者,南航集团收购了北方航空、新疆航空之后,对它们青睐有加。“新疆、北京分公司的老总相当于南航股份的副总级别,而其他分公司就没有这样的待遇。”这种平衡的结果,使得收归门下的各个航空公司得以和睦共处。以厦航为例,南航收购了厦门航空60%的股份,却只参与分红,不干涉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即使在2008年民航业冬天,厦航也逆市盈利2.1亿元。
相比之下,东航内部始终内讧不断,矛盾甚至导致东航云南分公司的飞行员在2008年3月集体返航,创造了名噪一时的“返航门”事件。
“航空公司重组的成功在于优秀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邹建军如是说。显然,东航不具备这些成功的优秀基因。
开花结果,遥遥无期
对于管理混乱的指责,东航人多少有些认可。然而在他们眼中,东航的经营业绩不好还有很多客观因素。
东航董秘罗祝平告诉记者,目前东部区域旅客的饱和程度在上升,而且上海的外贸结构决定了它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更重要的是,东航一直陷入两场运作的难题,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到虹桥机场,无论是油料、还是航班时刻都是浪费。这种两场的模式,对我们的产品设计也是一个挑战。”
东航一位高层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上海是全国竞争最激烈、成本最高、金融危机影响最大、国家政策支持最小的市场。”
正因如此,刘功仕认为,目前摆在东航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减亏扭亏,恢复公司元气。“现在谈由东航兼并其他航空公司是不现实的,东航全体人员应该牢记首要任务,否则东航董事长刘绍勇提出的‘起死回生、强身健体’任务就要落空。”
目前,东航与上航重组的各种可行性依然在探讨之中,但它距离“开花结果”还有很长一段路。波音与空客两大飞机制造商也都在密切关注重组的可能性。近日,一位来自上述巨头之一的高层对记者明确表示:“合并重组的危险期已经过去了,东航的日子好过了,没有必要着急合并。”但他同时强调,最终重组能否成功还是要看“中国政府的决策”。
在中国运输航空协会研究部部长朱庆宇看来,并购重组说到底是相关利益者之间、以及决策者之间实力、愿望、意志、技巧的较量。“除非国资委与上海市政府在重组问题上有完全一致的坚定意志,并且对行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否则现在强行重组有可能成为‘夹生饭’。”
“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太远。”这是麦肯锡的资深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的一句名言。东航已经尝够了错误的苦果,而正确的道路是什么?恐怕还需要它继续摸索。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