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青岛轻与重
2009-05-21 15:47:35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分析师
昵称:股市密码
发帖数:4589
回帖数:427
可用积分数:181802
注册日期:2008-06-29
最后登陆:2010-11-09
主题:青岛轻与重


  和中国为数不多的保有自我浓厚特色的现代都市一样,青岛也是一个城市发展同质化的异数。

  美丽的海岸线、古典的小洋楼、湿润清新的空气,让它极富城市魅力。除此之外,青岛人还可以罗列出一串关键词以证明它的特殊性,比如:啤酒、帆船,或者海滩——从休闲生活角度来说,这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但是,轻松安逸的生活有没有令这座城市不思进取、歌舞升平呢?

  答案很明显。在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图上,青岛自有它的光芒所在。最直观和最耀眼的,就是它“品牌之都”的形象。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6.18,-0.21,-3.29%)等一系列在中国响当当的名牌,是经过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而立之于世的。

  的确,青岛是一个尤其注重城市形象的城市,一如它欣欣然头顶的“啤酒之都”、“帆船之都”或“品牌之都”的美名。在中国城市经济的彼此对比上,它一脸轻松。

  与此同时,青岛也是一个出“硬货”的城市。比如,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这里研发制造了中国第一辆时速200公里和300公里的动车组。

  这种鲜明的经济特性,令其在山东半岛城市群无可争议地成为“龙头”,在环渤海经济圈内也与天津、大连并称“三足鼎立”。

  在国际产业转移、金融危机和产业升级的当下,青岛的行动和目标可谓“轻”、“重”并举,在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图上,备受世人关注。

  无杂念,一身“轻”

  经济腾飞,理念先行。倘若一区一隅从一开始就背负上沉重的观念包袱,或者内心充斥太多的杂念,做事情的效率难免大打折扣。

  青岛之“轻”,可以概括为“市场观念之轻:轻松做品牌”、“政府观念之轻:支持、不干预”。

  观之青岛的经济发展特色,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所谓“微笑曲线”的市场理念中,青岛从一开始就对“微笑曲线”的两端予以了重点倾斜。

  尽管同样是一个基于制造业起步的城市,但青岛市政府和青岛企业似乎从来就不甘心身居制造或代工的低沉环节,反倒是热衷于对研发、对营销、对品牌的格外看重。

  以品牌经济为例,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名牌产品创建阶段;九十年代实施的新一轮名牌带动战略阶段;2000年以来的品牌经济发展和品牌城市创建阶段。

  在谈到青岛经济建设的品牌策略时,青岛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宋继宽说:“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在这三个阶段中,青岛市政府始终以‘有形的手’牵引品牌战略不断升级。”

  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青岛市政府一度号召每一个企业都要把目标定位在创名牌产品上,把宣传名牌、保护名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建立争创名牌激励机制,表彰奖励创国家奖项的企业和有功人员。

  这种“有形的手”,在当年也许可以说是刻意为之,如今看来则是先见之明。

  截至目前,青岛市拥有中国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产品68个、获全国质量管理奖企业5个、全国驰名商标29件、中国出口名牌9个。品牌总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品牌之都”荣誉称号。2008年,工业名牌企业经济规模已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5%左右。

  量化的数据只能从一个方面证明事实。知名度和美誉度并非一回事,从海尔、青啤等品牌深入人心的角度看,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依托于此,海信、澳柯玛集团通过合作控股扩大规模实力,依托品牌优势涉足新领域;青啤确立了青岛啤酒(23.70,-0.92,-3.74%)品牌带动下的发展战略,将公司愿景定义为“成为拥有国际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双星集团则通过资产重组、产业转移,实现品牌和规模互动、二产与三产互动,扩大名牌覆盖率和竞争水平。

  海尔、海信等企业,亦是依靠品牌优势陆续在美国、南非、巴基斯坦、埃及、巴西等国家建立生产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和优惠政策生产中国品牌,使国内产品走向世界。

  品牌经济所带给青岛的,是其在产业链上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使得企业更加轻松地从单纯的生产制作层面解脱出来,一方面获得更大的消费者数量,另一方面获取更大的市场附加值。

  2009年,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提出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正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一步迈向依托于资源整合和品牌优势的“轻型公司”。

  在企业“向服务业转型”的时候,青岛市政府也处于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过程之中。所谓“无杂念,一身轻”,政企关系在中国由来一直是微妙的,政府往往是高高在上,再不就是人情关系非常厉害,这些“杂念”往往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掣肘。

  安华保险(青岛)公司总经理来青岛一年多,作为一个初创型公司的领导人,对青岛市政府的工作作风感受颇深。“在青岛市办事,最讲究的就是严格按照程序走。”

  这位人士评价道,这种对“程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跟青岛的开放程度有很大关系,它有效形成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权责边界,往往令企业拥有更加轻松的心态。它催生了青岛企业发展壮大的机遇,也为企业腾飞预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重”装上阵

  这个“重装上阵”的青岛,将体现在:龙头项目的杠杆、产业基地的矩阵以及作为地方经济引擎的强大驱动力。

  去年,青岛市政府提出了“拥湾发展”的战略,在这个战略规划里,北部高新区58平方公里的待开发土地成为青岛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对青岛来说,在城市发展经历了东进西扩之后又开始进行北移,以北部高新区为核心的胶州湾内部空白地带的开发将给青岛带来又一次发展动力。

  在未来,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贯通之后,整个胶州湾周边将实现平衡发展、畅通无阻。而从外部来看青岛,这58平方公里的北部高新区已经成为全球企业进军青岛这个北方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的捷径。

  青岛市市长夏耕已经提出目标:“到2010年,青岛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体要求,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四大投资领域,将争取一批国家支持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尽快启动一批新项目,积极储备一批重点项目,拉动经济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印象中,青岛一直是以轻工业为主,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青岛抓住了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良好机遇,特别是日韩的工业转移,积极发展重化工业,使得重工业占经济的比例在2005年首次超过轻工业。

  青岛市已经明确,在项目投资中,将把更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2009年集中推进轨道交通、南车四方扩能等总投资1144亿元的128个项目开工。

  去年初,青岛市首次发布了自己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这份名为《青岛市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文件中,关键设备及重大装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八大制造业门类成为青岛市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

  这对于青岛制造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表态,即青岛的制造业发展更加注重高端技术产品的引进。

  眼下,青岛市正积极致力于全面推进造修船、高速机车、汽车制造、海洋石油工程等重点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全力推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即墨女岛船舶工业基地、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大炼油及配套工程、乘用车及发动机、载货汽车扩能等龙头项目建设。

  同时,引导工业转向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汽车、船舶、家电、石化等主导产业,着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通讯、环保等新型产业,优化提高钢铁、橡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也是青岛打出的组合拳。

  从长远来看,工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青岛要想承接中国制造业之大成,必须加快调整进度。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角度,青岛还肩负经济引擎的重任。

  2007年7月4日,山东省公布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被正式提出,历时5年的半岛城市群规划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山东半岛制造业与周边省市在产业布局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与合理的分工机制。山东半岛在家电、电子产业基础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重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半岛城市群是一个由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区域经济体系,各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不能雷同,产业结构应呈梯次分布。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青岛必然需要通过对半岛地区的产业布局、资源保护、基础设施配置等重大问题的协调研究,形成区域内部良好的协调机制,走出一条区域联合和协调发展的道路。

  区域专家建议:青岛要担当起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需要继续加快青岛工业在半岛内的梯次转移,聚集产业核心、技术核心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分散传统产业和低级产业链,促进半岛的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

  与此同时,若能发挥好区域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等服务业的主导功能,青岛的明天自有另一番天地。

  对外要与竞争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对内要做到合理规划布局,走具有青岛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