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突破500只 基金业迈上新征程
|
2009-06-08 17:30:37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随便股民 |
发帖数:12603 |
回帖数:3292 |
可用积分数:1282907 |
注册日期:2008-02-24 |
最后登陆:2025-07-21 |
|
主题:突破500只 基金业迈上新征程
2003年我国基金数量首次突破100只,2005年基金数量突破200只,2006年基金总数突破了300只。
近期中欧价值发现股票基金的获批,宣告我国基金数量达到500只,而长信恒利优势股票基金的获批则使基金数量达到501只。我国基金业迈入产品线不断深化、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新的发展阶段。
基金数量增长迅速
1998年,规范管理的基金业刚起步时,当年只成立了5只基金,且全部是封闭式基金。2001年开放式基金试点的推出打开了基金业快速成长的空间,2003年我国基金数量首次突破100只,达到110只,从第1只到第100只,用了整整六6年时间。此后,基金数量增长迅猛,几乎每年都新上一个台阶。2005年基金数量突破200只,当年底达到218只,2006年新增基金数量达90只,当年基金总数突破了300只。
2007年,管理层为了控制风险放缓了新基金审批步伐,当年新增基金数仅有38只,为自2003年以来新增基金数最少的一年。当年底基金总数仅只有346只。2008年的大熊市,管理层新批基金数量超过100只,当年年中基金总数突破400只,到年底时达到439只。
今年以来基金审批继续保持较快速度,截至上周五,今年成立的基金数达到43只,已经获批尚未成立的基金还有19只,5月19日中欧价值发现股票基金的获批使基金数量刚好达到500只,长信恒利优势基金则使基金数突破500只达到了501只。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基金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年新增基金数在70只左右。
基金产品线趋于完善
经过10余年超常规发展,我国基金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线,基本涵盖了国际上主要的基金品种,形成了货币型、债券型、混合型和股票型等四大类从低风险低收益到高风险高收益水平梯队排列的产品线。
据统计,在目前的501只基金中,股票型基金244只,占比接近一半,混合型基金为121只,债券型、货币型和保本型等低风险产品数量分别为77只、42只和6只,海外投资的QDII基金有11只。平均到60家基金公司身上,四大基金类型基本上达到每家公司“人手一只”。
对于我国基金业的产品线完善而言,2008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熊市的到来使基金公司意识到完善产品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纷纷发行低风险的债券型基金品种来扩充产品种类,不少基金公司迎来了自己的首只债券型基金。当年成立的债基数量比2008年之前所有债券基金数量的总和还要多,债券基金借助熊市实现了大普及。
与债券基金大发展同样重要的是,2008年,混合型基金也回归到中高风险的产品定位,去年新发行的混合型基金的股票投资上限被管理层限定在80%的水平。而在2008年之前的多数混合型基金股票配置比例可达到95%的水平,和股票基金不相上下。
全面进入产品线深化阶段
伴随着基金产品线的完善,我国基金业正迈向产品线全面深化的全新阶段。
据专家介绍,产品线的深度是指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所拥有的基金产品大类中有多少更细化的子类基金。例如,股票型基金内部又可以划分为价值型、成长型、平衡型,大盘股、中盘股、小盘股,以及投资风格和股票规模的不同组合,例如大盘价值型等,还可以有不同的主题基金和行业基金等。
但我国不少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产品存在着高度的重叠,基金风格还不明晰和确定,基金雷同现象突出,尚未形成有序排列、特色鲜明的基金系列。和国外成熟市场基金管理公司丰富而系统的产品线相比,我国基金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基金业进入到如何做深产品线、提供有特色基金产品的新阶段。
期待更多创新产品
回顾过去,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基金产品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1998年3月27日同时成立),到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再到近期的可分离交易基金长盛同庆,基金产品的每一次创新都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而正是不断的产品创新推动着基金业的超常规发展。
当前,在投资者对四大类基本产品类别的需求基本满足之后,市场对创新产品的需求与日剧增。从今年的产品创新趋势来看,交易所化是基金产品创新的一方向,无论是可分离交易基金长盛同庆,还是正在研发的沪深300ETF、央企50ETf等,都致力于通过交易所平台为投资者提供更具流动性、交易更便捷的投资工具。
为切实鼓励基金的产品创新,去年12月15日,证监会基金部向各大基金公司下发内部审核指引(第五号)《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创新的鼓励措施》,表示“在今后的审核工作中对有重大创新的基金产品实行绿色通道审核制度,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在创新产品的审核期间,再上报一只普通基金产品”。
不过,证监会也要求基金公司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求基金公司在研究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应当考虑自身投资管理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基础市场发展水平,本着满足市场需求、满足投资人需求的原则进行产品创新。
业内专家认为,在监管部门及时出台创新基金产品绿色审核通道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基金数量仍将获得高速增长,基金产品线的深化也将使我国基金产品线的质量获得极大提高。
基金产品史上的十五个第一
基金产品的第一只 基金名称 成立时间
第一只封闭式基金 基金开元、基金金泰 1998年3月27日
第一只开放式基金 华安创新 2001年9月21日
第一只债券型基金 南方宝元 2002年9月20日
第一只指数基金 华安MSCI 2002年11月8日
第一只系列基金 招商安泰 2003年4月28日
第一只保本基金 南方避险保本 2003年6月27日
第一只货币基金 华安现金富利 2003年12月30日
第一只LOF基金 南方积极配置 2004年10月14日
第一只ETF基金 华夏上证50ETF 2004年12月30日
第一只复制基金 南稳贰号 2006年7月25日
第一只QDII基金 华安国际 2006年11月2日
第一只结构分级基金 国投瑞银瑞福分级 2007年7月17日
第一只创新封基 大成优选 2007年8月1日
第一只封闭债基 富国天丰 2008年10月24日
第一只可分离交易基金 长盛同庆 2009年5月12日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
2009-06-08 17:30:48 |
|
|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随便股民 |
发帖数:12603 |
回帖数:3292 |
可用积分数:1282907 |
注册日期:2008-02-24 |
最后登陆:2025-07-21 |
|
基金业11年,基金只数发展到500只,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瓶颈已越来越明显。
人才批量“生产”
最近一则新闻颇引业内人士争论,这就是复旦大学在金融学研究生中设立“基金经理”方向。对此,虽然赞弹不一,但毫无疑问,连“象牙塔”都看到了基金经理紧缺的现状,而且这个状态以基金的发展速度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一般来说,每家基金公司以每年发行两只基金为目标,目前市场有60家基金公司,以这个速度则一年新增120只基金。不过,以历史数据看,2008年是新基金发行最多的一年,新增99只,2006年次之,为90只;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成立42只新基金,还有18只基金已获批发行。以每年新发100只基金计算,一只基金配备一位基金经理,则每年需要新增100位基金经理。也就是说,每年基金经理的需求量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
除了公募基金以外,由于基金公司加大专户理财业务的力度,这也加大了对基金经理的需求。比如,有媒体报道,以南方基金为例,最初公司基金专户理财投资人员主要是4个股票方向基金经理,以及两个固定收益方向基金经理,但截至今年5月底,南方专户投资的股票方向基金经理已经增加到6个,专户市场拓展人员也增加了一倍。
此外,在基金经理本来就紧缺的情况下,还伴随着精英基金经理的流出。从前几年的吕俊、肖华、江作良,到近期的王宏远、李旭利。这些老一辈投资人士的退出对公募基金的影响并不亚于基层基金经理的紧缺。因为,这些人往往是身经百战、心理相对成熟,甚至是一家基金公司的领军人物。
同质化长期存在
谈到基金只数破500,业内有人笑言:基金太多了,要不以后不要发新基金了,就做持续营销就行了。说这话的是基金公司跑渠道的。不过,他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持续营销得不到银行“下任务的支持”,保证不了规模,而且花的钱一点不比新发基金少。
其实,基金业内也明白,从400只到500只,再从500只到600只,基金公司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几乎都是换汤不换药——无论冠以何种名称。从基金公司的立场来说,只要是市场上有的产品类型,为了完善产品线留住客户,必须做到“人有我有”,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会是很多基金公司不断提供“换汤不换药”产品的动力。
但是,对于一些产品线已日渐成熟的基金公司来说情况就有所不同。老一批基金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少则有十几只基金,多则有20多只基金,产品线已基本完善。此时,减少基金产品同质化成为创新的重要动力。然而,即使是偶有基金公司推出真正的创新产品,也很快遍地开花,创新也同质化现象严重。以近期非常成功的长盛同庆为例,据业内人士透露,类似的产品正排队等候审批发行。
此外,除了完善产品线、持续营销难以保证效果以外,“壳”资源也是一些人士认为的原因。一位人士分析说,从2007年的情况看,基金规模增长最快的不是那些发新基金最多的公司,反而是不断地进行分红、分拆等持续营销的公司,而这一策略的奏效又建立在基金只数众多的基础上。
|
|
结构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