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新手来了 |
发帖数:10307 |
回帖数:1341 |
可用积分数:180790 |
注册日期:2008-03-12 |
最后登陆:2010-11-14 |
|
主题:青岛海尔所谓的“去制造化”转型
3月中旬,在撰文分析海尔拆除藩篱瘦身转型的文章后,随后不少媒体忽然出来一片“叫好声”—宣称海尔“去制造化”、脱离产品制造的管理、物流和售后服务已经取得初步效果。海尔内部有高管甚至公开大谈特谈“这一天筹划了很久,终于来到”之类云云。实际上,《张瑞敏超出海尔藩篱果断转型背后》一文,有些人误读了,我力挺海尔转型并没有认可海尔已是耐克,海尔也并没有真正解决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5月海尔MBO取得一些进展,也仅仅是高管持股而已,海尔并没有真正具备提供服务导向的解决方案,海尔内部并没有重新思考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问题,所发动的变革仅仅是表面工作,要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盈利模式从“短线”到“长线”、顾客关系从“片面了解”到“全面了解”、从“有限互动”到“充分沟通”等所做差距很大。对以生产能力见长的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而言,选择向服务业务模式转型方向发展,应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原有的制造优势,并在短时间里赢得竞争优势,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卓越的制造企业才具备提供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的实力。海尔要提供这一服务模式,不仅需要具备领先业界的运营能力和业务单元,更需要改变组织架构,以及考虑市场对专业服务的接受程度。
仅仅放了一个概念的“卫星”,危机之下,海尔和张瑞敏有些高估自己了。据我对海尔和家电行业近10年的研究和观察,海尔在这条路上才刚刚迈出第一步,过于乐观为时尚早。我后面将有系列文章专门谈这个问题。一个结论值得大家共同来思考:那就是要警惕海尔所谓的“去制造化”转型。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