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新手来了 |
发帖数:10307 |
回帖数:1341 |
可用积分数:180790 |
注册日期:2008-03-12 |
最后登陆:2010-11-14 |
|
主题:上市之路 中国平安走稳了吗?
当2007年11月29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下称“平安”)宣布,斥资18.1亿欧元,收购富通集团4.18%的股权,并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的时候,一个美好的“承诺”就此写下。
然而,520多天后,曾经的美好,却成为了平安最大的伤痛与遗憾。尽管对重组方案投出了反对票,但是相对于超过70%的赞成票,平安在上周再次成为了少数派。
错误的时间
2007年,被认为是亚洲国家的“出国年”。当时的美国次债危机尚未结束,并且市场仍有对其“愈演愈烈”之势的预期。虽然风险犹存,但是富通集团约486亿欧元的市值,以及稳居欧洲前15大国际金融机构的座次,都让平安对此次开垦海外“试验之田”充满了信心。
“物美价廉”——平安之前是这样看待此次“海外抄底”富通集团的。此消息一经公布,平安H股便一举扭转了半个月来的跌势,盘中最高价曾一度上涨接近9%。市场对于平安海外投资的初次涉水,也都抱有着美好的期待。
此后,十分看好此笔海外投资的平安,继续增持富通集团股权。在没有透露正式时间表的情况下,在短短2~3个月内,将对富通集团的持股比例由4.18%增持到4.99%。此外,平安还在2008年3月20日发表公告称,将斥资21.5亿欧元购得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
而平安2008年4月初发布的2007年财报中的一则信息,则让整个市场为之一惊:原来平安一度希望最终能够增持富通银行股权至7%。而此时,平安对于富通集团的投资成本已经下跌超过13%,损失总额接近人民币30亿元。
此后,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下滑态势,富通集团股票也呈现出持续下跌之势,平安对于富通集团投资的负亏也伴随着不断恶化的国际金融形势不断放大。
“幸运”的是,直至2008年上半年,平安对于富通集团的进一步追加投资,却一直没有实现。当时,同比于平安投资富通集团后其股价最高值,平安的此笔投资已经下跌一半左右。
直至2008年下半年,富通集团计划以发行新股的方式进一步在市场中融资的时候,平安才以“力保最大单一股东”,维持话语权的理由,表示进一步追加对于富通集团的投资。
终于到了2008年8月27日,平安相关负责人对外透露,平安已以10欧元/股的价格,参与富通集团共计80亿元的筹资计划,但其未透露总体收购规模。
面对不断恶化的国际金融形势,不断走“绿”的富通集团股价,以及不断报出将要提升的对于富通集团的持股比例,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则始终言辞一致,“公司并不看重其短期带来的财务收益,而是着眼于长期战略投资”。
然而,美国次债危机的进一步演化,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风暴的最终暴发,终为“平富恋”的悲惨结局归成了平安的宿命。
错误的地点
很现实的问题是“谁来拯救富通”?一则喜讯的背后,紧跟着的却是让人无法提前预想得到的坏消息。2008年10月5日,比利时政府联合荷兰、卢森堡三国政府,出资112亿欧元,拯救遭遇流动性危机、股价暴跌的富通集团后,比利时政府和富通集团董事会,在没有经过富通集团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宣布将富通集团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一旦该“法巴交易”实现,富通集团在比利时和卢森堡业务将被完全剥离,富通集团核心价值顷刻间所剩无几。
平安有点“傻眼”了。而面临同样不幸的富通集团小股东们,一举把富通集团告上了法庭。他们认为,比利时政府引导的资产分离方案,令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要求阻止富通将旗下比利时部门出售给巴黎银行,并组成专家小组,评定其在比利时的真实资产价值。对于能否胜诉,富通小股东们把宝押在了“未经股东大会批准”的无效性上。
平安对此的态度却始终“暧昧不明”,始终不置评。不过富通小股东不懈的努力终于得以回报。布鲁塞尔商业法庭最终明确宣判,“法巴交易案”需经股东大会投票批准后允以通过。尽管2008年12月1日,富通集团股东大会在乌得勒支如期召开,但昔日的辉煌在此时已经荡然无存。
而未如富通小股东此前想象的那样,这次股东大会并未就分拆富通的合法性问题展开讨论,而是仅仅就之后的董事会席位进行投票。关于“法巴交易案”合法性的讨论,被滞留到2009年2月11日的股东大会上进行。2008年12月24日,平安还是“静态观察”,“全面研究交易案未经股东大会批准的合法性”。其他一些小股东此时也开始向平安施压,希望平安能够“积极发言”。
不过,在2月11日,平安作为最大单一股东的投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小股东们胜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4月28日~29日在比利时、荷兰两地分别举行的,为期两天的富通集团股东大会,会成为“富通分拆案”的收山之作。平安虽然早在2月11日举行的前一次股东大会之前,便明确表示将对“法巴交易案”投出反对票。然而,这此前并不被认为是“最后一轮投票”的股东大会,却在众多富通集团机构投资者的力捧下,使得“富通分拆案”成为了定局。
错误的牵手
无可奈何。在股东大会第一天便已经揭晓投票结果,而第二天的股东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情况下,平安只能说,“对这个结果表示遗憾”。
有人说,“平富”这场“跨国恋”,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了错误的牵手。试想如果没有次债危机,平安是否会如此坚决大胆地涉水“海外抄底”?如果没有金融风暴,富通集团会性命攸关?但事实是,世界上没有“如果”。
平安总经理张子欣此前表示,平安认为富通集团剩余部分仍存在一些价值,不认为目前是出售富通集团股票的好时机。而诉讼无门之后,平安能否通过各种途径,为自己此前的“投入”挽回一些损失,或许成为了此场“平富恋”仅剩的关注点。
“谁不是在恋爱中成长?” 毕竟中国的金融机构还很年轻。
错误的时间
2007年,被认为是亚洲国家的“出国年”。当时的美国次债危机尚未结束,并且市场仍有对其“愈演愈烈”之势的预期。虽然风险犹存,但是富通集团约486亿欧元的市值,以及稳居欧洲前15大国际金融机构的座次,都让平安对此次开垦海外“试验之田”充满了信心。
“物美价廉”——平安之前是这样看待此次“海外抄底”富通集团的。此消息一经公布,平安H股便一举扭转了半个月来的跌势,盘中最高价曾一度上涨接近9%。市场对于平安海外投资的初次涉水,也都抱有着美好的期待。
此后,十分看好此笔海外投资的平安,继续增持富通集团股权。在没有透露正式时间表的情况下,在短短2~3个月内,将对富通集团的持股比例由4.18%增持到4.99%。此外,平安还在2008年3月20日发表公告称,将斥资21.5亿欧元购得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
而平安2008年4月初发布的2007年财报中的一则信息,则让整个市场为之一惊:原来平安一度希望最终能够增持富通银行股权至7%。而此时,平安对于富通集团的投资成本已经下跌超过13%,损失总额接近人民币30亿元。
此后,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下滑态势,富通集团股票也呈现出持续下跌之势,平安对于富通集团投资的负亏也伴随着不断恶化的国际金融形势不断放大。
“幸运”的是,直至2008年上半年,平安对于富通集团的进一步追加投资,却一直没有实现。当时,同比于平安投资富通集团后其股价最高值,平安的此笔投资已经下跌一半左右。
直至2008年下半年,富通集团计划以发行新股的方式进一步在市场中融资的时候,平安才以“力保最大单一股东”,维持话语权的理由,表示进一步追加对于富通集团的投资。
终于到了2008年8月27日,平安相关负责人对外透露,平安已以10欧元/股的价格,参与富通集团共计80亿元的筹资计划,但其未透露总体收购规模。
面对不断恶化的国际金融形势,不断走“绿”的富通集团股价,以及不断报出将要提升的对于富通集团的持股比例,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则始终言辞一致,“公司并不看重其短期带来的财务收益,而是着眼于长期战略投资”。
然而,美国次债危机的进一步演化,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风暴的最终暴发,终为“平富恋”的悲惨结局归成了平安的宿命。
错误的地点
很现实的问题是“谁来拯救富通”?一则喜讯的背后,紧跟着的却是让人无法提前预想得到的坏消息。2008年10月5日,比利时政府联合荷兰、卢森堡三国政府,出资112亿欧元,拯救遭遇流动性危机、股价暴跌的富通集团后,比利时政府和富通集团董事会,在没有经过富通集团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宣布将富通集团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一旦该“法巴交易”实现,富通集团在比利时和卢森堡业务将被完全剥离,富通集团核心价值顷刻间所剩无几。
平安有点“傻眼”了。而面临同样不幸的富通集团小股东们,一举把富通集团告上了法庭。他们认为,比利时政府引导的资产分离方案,令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要求阻止富通将旗下比利时部门出售给巴黎银行,并组成专家小组,评定其在比利时的真实资产价值。对于能否胜诉,富通小股东们把宝押在了“未经股东大会批准”的无效性上。
平安对此的态度却始终“暧昧不明”,始终不置评。不过富通小股东不懈的努力终于得以回报。布鲁塞尔商业法庭最终明确宣判,“法巴交易案”需经股东大会投票批准后允以通过。尽管2008年12月1日,富通集团股东大会在乌得勒支如期召开,但昔日的辉煌在此时已经荡然无存。
而未如富通小股东此前想象的那样,这次股东大会并未就分拆富通的合法性问题展开讨论,而是仅仅就之后的董事会席位进行投票。关于“法巴交易案”合法性的讨论,被滞留到2009年2月11日的股东大会上进行。2008年12月24日,平安还是“静态观察”,“全面研究交易案未经股东大会批准的合法性”。其他一些小股东此时也开始向平安施压,希望平安能够“积极发言”。
不过,在2月11日,平安作为最大单一股东的投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小股东们胜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4月28日~29日在比利时、荷兰两地分别举行的,为期两天的富通集团股东大会,会成为“富通分拆案”的收山之作。平安虽然早在2月11日举行的前一次股东大会之前,便明确表示将对“法巴交易案”投出反对票。然而,这此前并不被认为是“最后一轮投票”的股东大会,却在众多富通集团机构投资者的力捧下,使得“富通分拆案”成为了定局。
错误的牵手
无可奈何。在股东大会第一天便已经揭晓投票结果,而第二天的股东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情况下,平安只能说,“对这个结果表示遗憾”。
有人说,“平富”这场“跨国恋”,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了错误的牵手。试想如果没有次债危机,平安是否会如此坚决大胆地涉水“海外抄底”?如果没有金融风暴,富通集团会性命攸关?但事实是,世界上没有“如果”。
平安总经理张子欣此前表示,平安认为富通集团剩余部分仍存在一些价值,不认为目前是出售富通集团股票的好时机。而诉讼无门之后,平安能否通过各种途径,为自己此前的“投入”挽回一些损失,或许成为了此场“平富恋”仅剩的关注点。
“谁不是在恋爱中成长?” 毕竟中国的金融机构还很年轻。
2003年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2月14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分业重组,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集团公司控股设立平安产险、平安寿险、平安信托和平安海外投资,平安信托依法持有平安证券股份。
服务迈向全球化。8月,中国平安将全球急难援助服务、急难援助特服电话95511全面升级,平安客户海外遇险时直拨平安95511,即可享受到专业、便捷的全球急难援助服务。这是国内首次实现特服号码海外直拨。
独家承保国内投资额最大的合资项目。2月,平安产险独家承保国内目前投资额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一揽子保险,总保险金额超过31亿美元,保费超过1900万美元。
2002年
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HSBC)与平安正式签署《认购协议》,以美元6亿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10%的股份,公司资本实力进一步壮大。这是国内金融业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引进外资项目。作为战略投资者,汇丰集团还将在管理和技术方面与平安进一步合作。
2002年6月27日,继平安大学成立(工程奠基)之后,平安—LOMA学院正式成立,这是LOMA与其会员公司国际化合作创办的第一个学院。同月,平安与LIMRA合作,引进礼贤业务员甄选系统(LASS系统)。
2002年10月19日,平安信托投资公司新产品“卓越汽车消费贷款集合资金信托”面市,迅速销售一空。标志着平安信托成功迈出了通向高价值客户金融服务市场的第一步。
2001年
平安的集团改革方案正式获批,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月28日,平安金融大学正式奠基并获博士后工作站资格。平安首届中级管理干部培训也于8月31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圆满结束,此次培训人数达800多人,新时期公司的干部成长机制正式启动。
3月13日,平安首家推出团体退休金投资连结保险,填补了国内团体保险市场的空白。
2000年
平安3A客户服务体系初步建成。7月18日,平安全国电话中心95511在苏州开通,并力争三年内建成亚洲最大的企业电话中心;8月18日,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正式启用,平安大步进入电子商务。
平安证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增资扩股至10亿元人民币。
1999年
9月20日,原美国林肯国民集团副总裁斯蒂芬·迈尔正式加盟平安,出任总精算师及董事长高级顾问。
10月中旬,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电话咨询中心——平安 Call Center 项目将全面提升平安服务、销售和信息管理的手段和水平。同时电子商务项目也开始起步。
平安世纪理财在沪试销10月23日,中国大陆第一代投资连结保险——“平安世纪理财”在上海面世,该险种是中国保监会首次“会”的名义批准的新商品。
11月15日,平安被正式确认为江苏田湾核电站首席承保人。江苏田湾核电站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的核电项目,平安获得39%的份额。
1998年
麦肯锡改革方案全面推出,平安在产、寿、证、投、内控、人力资源六大领域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各项方案都已通过并进入实施阶段,经营管理各方面全面推选KPI指标体系。产、寿险小型机系统、证券公司SYBASE证券交易系统全面上线,使平安信息技术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为平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范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援。全系统精简机构和人员。1998年6月22日,“总公司组织和岗位设计方案公布会”召开,打响了全系统“消肿减肥”的揭幕战。总公司部门数从12个减为8 个,室建制数从51个减肥为26个,人员数量从327名减为238名。各专业公司和分支机构“消肿”工作随即全面展开。
1997年
公司收购深圳足球俱乐部,开创了国内金融企业独家经营足球俱乐部之先河。经过一年的努力,平安足球队于11下旬提前一轮晋升甲A,展现了平安拼搏进取的精神。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初步构架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体系。全面实行稽核、审计双轨制;建立区域稽核中心;推行财务委派制;完善区域总督导制。
1996年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意公司增资扩股,股本从15亿扩至25亿,公司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平安证券公司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成立,使公司形成以产险为基础,寿险为重点,证券和信托为两翼,海外业务为补充的集团化架构。
1995年
公司募集定向法人股工作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公司资本金扩大到15亿元。全国推选产险、寿险、证券业务的营销体制改革,其中寿险营销业务成果显著。按《保险法》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实行了产险、寿险、证券、投资四大业务的统一管理、分业经营。完成了资产一体化改造工作,实现二级法人向一级法人的平稳过渡。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总公司成立财务工作委员会和电脑工作委员会,加上已有的保险业务审定委员会和投资贷款审查委员会,四大专业委员会已全部形成。
1994年
整个平安系统实施人寿业务与产物险业务分业经营、管理和核算的举措,推动了平安人寿险乃至整个平安保险的大发展。证券业务实施经营机制改革,大大增强了平安证券业务的竞争实力。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世界两大财团摩根财团和高盛财团参股平安,进一步增强了平安的经济实力,平安的管理水平上升到国际化水准。
1988-1993年
198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文(银复〈1998〉113)批准成立平安保险公司,同时颁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这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险企业。
1988年4月15日平安保险公司批准成立后,承保了第一笔业务,保户是深圳特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房地产公司,保额为3072.1万元人民币,收入保费43998元人民币。
1988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深圳人行(88)深人融管字75号文《关于对平安保险公司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的意见的函》,同意设立分公司,这是平安保险公司在特区外设立的第一家分公司。
1992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国办函[1992]93号)批准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并同意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办理法定保险和国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保险业务以及各种外币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