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四季度房价可能继续创出新高
2009-07-09 21:44:20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582
回帖数:21874
可用积分数:9985700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5-23
主题:四季度房价可能继续创出新高

 这一周的行情,无疑是被地产板块大包大揽了。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点位的地产市场呢?

  中国经济复苏的脚步声似乎越来越清晰,人们已经不再担心由于需求萎缩带来的通缩压力,大家的预期似乎已经转向信贷膨胀带来的通胀。

  房地产会不会在未来的通胀中再次爆发,在自身泡沫累积中带领中国经济共享繁华?这关系到行情的存续问题,也是我关心的核心问题,当然大家也非常关心。

  房地产是反弹中坚

  我在中级反弹的论述中指出,由于刚性需求的存在和去库存化后的成本的回落,在经济反转前,必然有一个由此带来的中级反弹。房地产无疑是此轮反弹的中坚力量,这是由其在中国经济的内需和投资组成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我同时强调指出,在反弹和反转的过渡中,存在一个二次探底的过程。那么,在这个时点,即我前期判断的中级反弹预期行将结束时,此轮房地产反弹,未来将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演进,反弹还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在信贷的高速增长中升腾起一个房地产泡沫? 如果未来存在这样一个泡沫,它会以怎样的方式来释放?是以一种惨烈的快速爆破的方式,还是以一个渐进的时间换空间的方式?这一次,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会不会和别人走过的路不一样?

房地产的双面性

  在目前这样的一个经济增长模式的过渡期间,未来很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的动荡期,即投资拉动和通胀形影相随,每次经济增长的盛宴将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哀乐中终结。

  经过这样的阵痛,新的更有生命力的产业和企业将会迅速的成长起来,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引导中国经济走向成熟,步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我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和日本当年发展路径不同,不太可能保持温和向上的趋势,而可能走韩国的路子,即温和向下。因为中国目前不再可能重复日本当年外需持续复苏的景象,而更类似于韩国靠投资拉动内需。在这个投资拉动内需的初期,目前看只有地产板块能够胜任,中国城市化也在继续的演进过程之中。但是从中期来看,由于中国中产阶级的缺位,不具有持久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地产作为经济引擎,一般都只出现在工业化的后期。

  所以,我认为地产有持续向好的动能,但可能会再次出现调整。


  中国房地产的短期发展路径可能

  短期内(一年之内),大家主要关心两个问题,一者,房地产会不会产生全国性的大泡沫; 二者,存不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

  一季度,中国的房地产历经一年的调整后,房价完成了第一次触底。2月份开始的成交量回升,主要是在一系列的房地产新政实施后,刚性需求的释放。而在二季度开始后,成交量不断创出历史的新高, 二季度的成交天量,是刚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共同爆发的结果。

  那么从三季度开始的一年内,未来房地产的演绎路径会怎样呢?

  我这样认为,在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出现反弹的刺激下,在流动性仍然宽松的环境下,在通胀预期仍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的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速将下降,从而储蓄增速迅速下降,房地产投资性需求继续扩大,投资性需求的爆发带来的后果是房价的继续上升,三季度的刚性需求在投资性需求的刺激下,仍然有继续维持高位成交的希望。同时,由于去年的土地财政吃紧,今年地方政府有大量推地的意愿,开发商的拿地热情很可能会全面的迸发。

  而在进入10月以后的四季度,很多楼盘的房价可能已经又创出了历史的新高。那么,这个新高的幅度会有多大?这取决于投资性需求的强度。当前的中国不同于当年日本的是采取激进的货币政策,本轮反弹后续高度和持续度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投资性需求强弱。

  从刚性需求的购买力来说,现在的房价是没有什么继续上涨的空间可言。而支持此轮投资性需求的主导因素就是低利率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和2008年累积下来的储蓄增长。但在四季度居民储蓄增速可能将达到一个新的低点。成交量的回落是必然的。

  四季度开始后,房地产的供给也将再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新的预售楼盘将大量涌现,新开工面积的增幅也达到了一个反弹的高点,在成交量的回落下,存货上升的压力再次降临。

  同时,地方保障性住房也将大量入市。并且,在四季度,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也再次达到一个历史的高位,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将再次凸现。所以从供需的角度,都不支持短期出现大的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