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大牛股 |
发帖数:112617 |
回帖数:21875 |
可用积分数:99879255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25-07-25 |
|
主题:聚焦基金业新一轮扩容
消息人士透露,约有10家新基金公司正在排队候批。随着资本市场进一步快速发展,基金业的新一轮扩容近在眼前。
明年有望增至80家
从统计数据来看,规范的共同基金业从1998年起步,发展到目前已有基金公司60家。其间,2002年到2005年是行业快速发展期,基金公司家数从17家猛增到49家,增幅近2倍。2006年以来,新基金公司设立速度略有放缓。据透露,约有10家新基金公司正在排队等候成立或筹备。
目前筹备已近尾声的有平安大华、中粮英华、浙商基金、纽银梅隆等多家公司,有望较早拿到成立批文。国金通用虽然筹备甚早,但其间经历诸多反复波折,近况不甚明了。其中,平安大华位于深圳,由平安证券与新加坡大华银行合作设立,中粮英华及纽银梅隆在上海,前者由中粮集团与英国摩利基金合资设立,后者由纽约梅隆银行与西部证券合资。而浙商基金注册于杭州,是由浙商证券发起的一家内资基金公司。上述这些新基金公司的骨干人员多已到位,团队框架也已搭建起来。
这些新基金公司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大多为合资基金公司,二是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参与到设立基金公司的行列中来。此外,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拟牵头发起设立基金公司。其中,北京银行拟与加拿大丰业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华夏银行拟与英国F&C资产管理公司及第三方中方股东发起设立合资基金公司。兴业拟与建发股份、法国NATIXIS银行联合发起设立合资基金公司。这些银行系基金公司可能大多将落户北京。
从各家新基金公司的筹备情况来看,这些还未正式获准成立的公司各有各的难处,有的公司是因为某一高管的任职资格而被耽搁,有的则是需要重新更换文件等。但从进程上来看,平安大华、中粮英华、浙商基金、纽银梅隆已近乎万事俱备,只欠临门一脚。
如果上述这些排队的新基金公司能如愿获批,基金公司数量将达约70家。
据此前普华永道的一份调查报告,预期更多的外资基金公司及本土基金公司将继续进入市场。到2010年,基金公司数量可能将达80家左右。虽然目前市场上合资基金公司数已占基金业的半壁江山,但仍有不少世界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还未进入中国市场。
吸引人才流入
这批新基金公司筹备期间引发了一波人员流动潮,有从上海流动到深圳基金公司的,也有从深圳被吸引到上海就职的。
普华永道调查显示,基金公司认为在中国基金管理行业中最困难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寻找和保留优秀员工,二是产品和收入的多样化。报告显示,基金业员工流动率相对较高,半数调查者的数据为15%-30%。随着基金业持续发展,参与者感到来自竞争对手的招聘是主要的威胁。当时接受调查的19家基金公司预计,到2010年总员工人数将比2007年增长近80%。其中,有7家公司预计员工人数将增加一倍。基金业的大扩容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这一波包括新基金招聘在内的人员流动还体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即与以往多是基金业内互相挖人不同,这一次基金业从保险、银行、汽车以及一些快速消费品公司引进诸多人才。
基金业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靠券商人员支援。随着行业快速膨胀,员工来源面开始拓宽。尤其是在营销上,开始放下身段,更多向快速消费品公司学习。如今在零售业务方面,有来自各大保险公司、汽车公司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加盟;在机构、专户业务方面,也引入了具备保险、银行从业经验的员工。此前,深圳一家基金公司花大价钱从一家著名的快速消费品公司挖来重量级营销人才,现在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也从上海大众引进一名市场人才,加强市场拓展。随着这些消费品公司的营销人员加盟,业内也期待能给基金业带来一些新的营销理念和方法。
--------------------------------------------------------------------------------
合资VS本土 两大阵营势均力敌
经过11年发展,国内基金公司已增至60家,并悄然分成了合资基金与本土基金两大阵营。从公司数量和所管理的基金产品数量看,合资基金公司均超过本土基金公司,显示了惊人的后发优势;而从资产净值与份额规模占比看,本土基金公司占据着过半江山;如果进一步考查这两年来的业绩,不难发现,尽管合资公司中的佼佼者已跻身第一梯队,但整体而言,本土公司仍技高一筹。
数量与规模互有领先
尽管中外合资模式自试点伊始就受到不少质疑,但未来即将成立的基金公司仍有不少可能会选择这一股东结构模式。这是因为合资基金公司已逐渐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据证监会最新统计数据,目前60家基金公司中有33家为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占比达55%,超过了本土基金的27家,其中“老10家”中就有4家,即鹏华、长盛、嘉实和富国;在所管理的基金数量上,合资基金公司也略胜一筹,银河证券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本土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数量为258只,不及合资基金公司旗下的276只。
但从这两大阵营分别管理的资产净值看,合资基金还未能“战胜”本土基金,但所占比例也已赫然。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33家合资基金公司的资产净值总和为9888.48亿元,市场占比为44.2%;所管理基金的份额规模总和为9900.85亿份,市场占比为45.03%;本土基金公司的资产净值总和则为12483.51亿元,占比55.8%,份额规模总和为12086.53亿份,占比54.97%。
这也意味着,从单只基金平均规模看,合资基金公司旗下单只基金的平均规模约为35.9亿份,与本土基金46.8亿份的平均规模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业内人士认为,从2001年开展首批中外合资基金公司试点以来,尽管期间也曾出现一波三折,并且去年以来的金融风暴给部分公司的外资股东方也带来了或大或小的打击,但合资基金公司已在中国市场摸索出了一条合适的道路,不仅在数量上一跃领先,规模上也有了质的突破。这一方面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逐年增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公司的业绩经受住了市场轮换的考验,已能健康持续地稳定发展。
合资模式仍受不少制约
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尽管在2004-2005年合资基金大发展的时期,曾经出现合资基金业绩表现特别突出的案例,但此次牛熊转换以来,合资基金却显得动力不足。
截至7月13日,今年以来所有开放式基金净值增幅的前10名中,属于合资公司的基金产品只有3只,分别是国联安精选股票、海富通风格优势股票和光大保德信量化股票,属于本土基金公司的基金却有7只,且位置普遍靠前。而从2008年看,据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本土公司旗下的132只偏股型基金的净值跌幅为32.89%,合资公司旗下136只偏股型基金的净值跌幅则为31.19%,可谓“半斤八两”,并没有哪个阵营能逃脱大跌厄运。而在更早的牛市中,合资基金公司则明显跑输本土基金公司。
实际上,从先天优势而言,合资基金有不少独到优势。中原证券王容就认为,合资公司在成功运作基金后,可以借助外资方成功的海外投资经验和投研平台;还能借此学习全球市场的多种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以多层次、多方位作为未来发展目标。但他也指出,中国的监管政策仍限制外资方的业务活动范围,例如外资方持股比例不能超过49%,对合资公司的产品在规模上也有一些额外规定;再加上中方在本土化操作上的优势,外资方实际上仍需要多加学习如何适应国内市场。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尽管外资股东在海外能运转多种产品形式,但由于中国市场基金产品的种类仍有限,因此还无法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小圈子,在发挥合资模式的优势上还心有余而力不足。
除此之外,某外资方人士认为,业绩差异是由经营策略上的差异带来的。由于合资基金公司在经营上具有长期性倾向,且对速度有所控制,因而合资基金未能整体跑赢本土基金。
不少业内人士则坦言,本土基金公司尤其是对成立较早、已占得先发优势的老基金公司而言,优势还是明显的。无论是管理资产规模还是管理业绩,本土老基金公司中的佼佼者都有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
新生代的突围战
虽然在基金业这片沃土中,早已有先来者跑马圈地,但后来者那锐意进取的锋芒依然令人不可小觑。
银河证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基金公司排名前十位中,有6家为1998年左右成立的“老十家”基金公司,其余多为2004年前后成立的“新生代”。而在这些“新生代”中,如交银施罗德、中邮等基金公司成长之快,令业内人士咋舌。
三年三级跳
作为资产管理者,基金管理公司的较量往往是在管理资产的规模上,而这个规模,往往需要时间来壮大。因此,“老十家”基金公司资产规模基本处在上游并不令人惊奇,令人瞩目的,则是那些成立时间不长,却迅速跻身第一梯队的后来者。
交银施罗德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基金公司,四年里排名直线上升。2007年,交银施罗德排名23位,2008年则一步跨至第12位,到了2009年年中,更是进入十强,排名第9位,其管理基金份额则同比上升了43%,三年实现了三级跳。事实上,和交银施罗德同一年成立的工银瑞信、汇添富等公司也基本走了同样的道路,新生代的锐气可见一斑。
成立于2006年的中邮创业基金公司则是新生代的一个另类。尽管仅有2只基金,但其在2007年就以769亿元的资产规模排名15位。虽然在2008年熊市里,规模迅速缩水至257亿元,排名滑落至26位,但在本轮反弹中资产规模又上升至416亿元。这种大起大落则体现出部分新生代的彪悍风格。
业绩渠道为王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新生代基金公司都能快速成长。随着基金业竞争的更加激烈,新基金公司的生存环境也更加恶劣,只有那些业绩突出、营销渠道畅通的基金公司才能脱颖而出,成为胜利者。
渠道方面,目前基金公司的主要营销渠道来自银行,因此银行系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方面占据了天然优势。即便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交银施罗德旗下的交银增利依然能实现一个月募集100亿的佳绩;此后农银汇理旗下的两只基金在2008年也均获得60亿以上的首募额。银行系基金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在新生代中崛起的基金公司中,银行系基金占较大比重,这也充分显示出,在当前环境下,“傍”上银行对基金公司有多么重要。
而除了渠道外,业绩也是新生代基金公司的制胜法宝。以中邮为例,虽然其仅有2只基金,但其在业绩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今年反弹以来,中邮核心优选收益率一直处在领先位置,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而广发、上投摩根等基金公司,则凭借旗下基金长期优异表现,树立了公司品牌和口碑,规模也得到了稳步上升。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没有以上两个优势,新基金公司要想在老基金公司的重重包围中找到突破口非常之难。事实上,新生代中,除了这些崛起的强者外,仍有一些公司在排行榜的末端挣扎。“因此,对于那些即将加入基金公司队伍的生力军来说,前途虽然光明,但路并不好走。”
--------------------------------------------------------------------------------
北京基金公司规模最大
在聚合优势的作用下,目前国内基金公司多聚集在京、沪、深、穗、渝、津等区域,且以京、沪、深为主要集中地。近两年来的牛熊转换中,深圳在业绩上的“老大哥”地位渐有不保之势,而北京地区的公司则呈现异军突起态势。从规模上看,北京的基金公司已超过深沪,位列全国第一。
证监会最新基金公司名录显示,以北京为注册地的有华夏、东方、中邮等7家(实际将北京作为运作地点的公司有14家),以上海为注册地的有华安、海富通、上投摩根等29家,以深圳为注册地的有南方、博时、长盛等17家,以广州为注册地的有易方达、金鹰和广发3家,以重庆为注册地的有2家,还有2家公司各以天津和南宁作为注册地,其中以南宁为注册地的国海富兰克林被公认为上海基金公司。
从同一区域的共性特点看,深圳地区基金公司的形象多与投资手法比较激进、市场化程度最高挂钩,并且公司多为“庞然大物”;上海则聚集了最多的公司,然而在操作上大多比较保守温和,平均规模也难与深圳、北京匹敌,不过即将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利好预计能吸引不少新基金公司扎根上海;北京则荟萃了政策、渠道和人才的三重优势,尤其是各大银行总部多设在北京这一天然渠道优势。银河证券数据显示,从规模上看,北京的基金公司已超过深沪,位列全国第一。
--------------------------------------------------------------------------------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银河证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伴随着股指此轮反弹,基金公司的规模差距进一步拉大。
今年上半年,排名前五名的基金公司分别为华夏、博时、嘉实、南方和易方达,资产规模均在千亿以上,其中华夏基金的规模高达2243亿元。排名后五名的基金公司(从高到低)分别为金鹰、浦银安盛、摩根士丹利华鑫、新世纪和民生加银,资产规模均在40亿以下,其中民生加银规模仅为14.47亿元。
不仅如此,在此轮反弹中,基金公司的净值均有所增加,但增加额也存在较大差距。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资产净值前五名的公司,半年间资产规模共增加了768亿元,而后五名则仅增加了26.51亿元,显示基金公司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此外,前五名公司的资产净值总额达7193亿元,占到基金资产总净值的31.2%,行业集中度水平依然较高。
统计显示,在上半年基金资产总净值的快速增长中,股票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成为增长大户。截至6月30日,股票型基金资产净值为1.1万亿元,比去年底增加了3740亿元,增幅高达51%;偏股型基金则比去年底增加了1327亿元,增幅达到41%。股票型基金在基金资产总净值中占比也得到较大提升。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