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
昵称:明天涨停 |
发帖数:20129 |
回帖数:1193 |
可用积分数:98351 |
注册日期:2008-03-23 |
最后登陆:2010-12-27 |
|
主题:卫星应用产业拥抱黄金机遇期
去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空间探索能力以及航天技术的综合实力。“嫦娥奔月”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卫星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一个月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速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建立完整的卫星运营服务、地面设备与用户终端制造、系统集成及信息综合服务产业链,促使卫星应用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 未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将对具有产业化前景且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以企业投资为主的重大卫星应用项目,给予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 2007年11月18日,在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联合在京召开第三次民用航天工作会暨全国空间应用推广交流会上,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会议做出批示:要按照航天“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组织好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加快推进试验应用型向业务型转变,实现航天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扩大规模,拓展领域,提高水平,努力形成产业链,把航天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意见》作为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第一个政府指导性文件也激发卫星应用产业界精英的斗志和想象。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广仁、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记者专访时,均表示《意见》为卫星应用行业发展带来利好,会大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战略性高技术产业 航天技术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为目的,集成了宇航、信息化、新材料等诸多科学技术,是知识高度密集与综合、关系国家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战略高技术。 目前,卫星通信系统支撑广播通信、数据传输,是保障宣传先进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之一;卫星导航系统既有统一全社会时间频率,保障现代通信、交通、电力等多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功能,又有对地理位置提供定位管理和服务的支撑作用;卫星遥感已成为国家获取地理资源信息的主要手段。卫星应用已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融合,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经济、文化、生活不可缺少,也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由此决定了航天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信息化社会无法替代的重要基础设施。 航天产业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航天技术的先导性和高度综合性带动计算机、光电子、精密制造、自动控制、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众多技术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高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分析表明,我国近年来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涉及电子、新材料、自动控制的3000多家企业参与载人航天的研究、生产,直接促进了关联企业技术的进步。研究表明,航天产业的投入产出比或费用效益比达到1:10;同时,航天产业的发展,也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手段,为技术创新提出了新问题。可以讲,航天产业不仅是一个产业联动效应极强的高技术产业,更是一个对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发展示范产业。 航天产业的发展对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已成为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海洋开发、资源勘探、监测和减灾防灾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条件,大大提高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气象卫星已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大量重要数据,其投入产出比已达1:40,在经济发达地区高达1:100;卫星通信系统已支撑100多项业务,在我国有线电视网、有线通信不发达的西北地区及其它边远地区,发展通信卫星,可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普及科学知识,推广适用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对地区间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市场空间巨大 在巨大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掌握航天技术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航天军、民、商综合发展战略”,以此鼓励和支持本国商业航天活动的开展。 卫星产业主要包括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地面设备制造业、卫星应用服务业四大领域。在全球卫星产业里,卫星应用占比60%左右,2006全球卫星应用产业收入达656亿美元。美国卫星产业协会预计,2010年全球卫星产业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000亿美元左右,卫星应用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16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的规模仍然偏小,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中国目前发射的资源卫星每运行一天的花费是100万元,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却十分有限,卫星产业化应用亟待加强。 国家给予卫星应用产业很大的政策支持,《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完成应用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地面设备国产化率达80%。目前,国内地面设备国产化率只有约30%。 “加快航天向商业应用的转变,将航天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已成为航天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航天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去年11月18日,在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联合召开的第三次民用航天工作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说。 航天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加速由为军事和政府部门服务为主向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主的转变。为此,美、俄、欧以及印度、巴西等世界主要航天国家规划空间资源、加速建立空间卫星网络,构建天地一体化的业务运行系统,实行航天军、民、商综合发展战略,鼓励、支持商业航天活动,促使航天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卫星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意见》提出,到2020年,完成应用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地面设备国产化率达80%,建立比较完善的卫星应用产业体系,促进卫星应用综合业务的发展,形成卫星通信广播和卫星导航规模化发展、卫星遥感业务化服务的产业局面;使卫星应用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5%以上,成为高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实现这些目标并非空中楼阁。国家发改委高技司副司长任志武说,实现《意见》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一是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卫星应用的空间资源和服务能力将大大提高。二是随着卫星应用空间资源的建设,基于卫星发展的新业务将快速发展。三是各类卫星平台将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发射业务将大型化和国际化,卫星通信企业拥有空间资源的规模将大大提高。四是卫星应用地面设备制造将取得新突破。由此,专家估算,在2006年全国卫星应用产业总产值大约400亿规模的基础上,25%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可能实现的。 摩拳擦掌背后的隐忧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坚持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结合,推进航天产业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发展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及其应用,形成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表示,虽然在“十一五”头两年我国航天发展各项工作起步良好,但卫星应用仍然存在4个方面问题。 标准规范存在缺失和滞后。“一是统筹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亟待加强”,孙来燕表示,我国卫星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卫星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化程度低;地面系统和应用卫星系统发展不同步;卫星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够;政策法规协调性有待加强;标准规范存在缺失和滞后。 航天企业体制不适应市场要求。“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目前存在着卫星试验多、应用少、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等突出问题”,孙来燕说,目前的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尚未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这些单位大都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 应用卫星仍达不到用户要求。“自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我国应用卫星已初步形成系列,但与用户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仅国家测绘局每年就要花费近5000万美元购买国外卫星图片”。孙来燕称,我国的应用卫星缺乏高品质稳定的空间段资源。比如,中巴资源一号卫星虽解决了我国自主陆地资源卫星数据的有无问题,但由于遥感数据分辨率、数据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占据大部分国内遥感市场的数据来自美国的陆地(Landsat)卫星、快鸟(QuickBird)卫星、法国斯波特(SPOT)卫星,特别是高分辨率数据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仅法国斯波特(SPOT)卫星在中国销售约7000景,销售收入7000万元以上。 卫星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由于投入不足,且在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领域过分依赖国外卫星资源,应用技术没有完全突破,卫星地面系统设备和卫星应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目前,我国的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电视设备的核心部分,如全国近30万个甚小口径天线终端(VAST)核心部分全部是进口,资源一号卫星、海洋一号卫星等卫星的首套地面接收设备数据处理软件是进口,大批量应用的卫星导航低档接收机的主机板95%以上依赖进口,中高档整机的机芯100%依赖进口,大大制约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高技司副司长任志武说,《若干意见》本着发挥市场导向、应用为主、政府引导、开放发展的原则,以提高社会各方参与卫星应用产业的积极性为目的,提出了引导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主要包括3类: 一是从产业发展角度,要加强国家对卫星应用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建立政府部门协调机制,制定相关政策,统筹规划卫星、卫星应用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协调空间资源、支持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卫星数据、产品和系统推广应用,加强卫星应用标准体系建设。 二是从技术创新角度,要加强卫星应用及产业化相关科学技术和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强卫星应用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卫星应用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系统集成;加速成果转化,推进卫星应用的产业化。 三是从提高社会参与卫星应用积极性角度,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具有产业化前景且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以企业投资为主的重大卫星应用项目,给予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发展卫星应用产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卫星应用产业的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等。 张国宝副主任强调,各地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卫星应用产业工作开展的实际和特点,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一是抓紧实施国家已经批准立项的重大工程,从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角度,要加大力度实施北斗二代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环境与减灾小卫星星座、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等工程的建设;二是要加快实施国家已批复立项的卫星应用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卫星遥感地面站、资源卫星中心、国家空间地理信息库的建设;三是要加强卫星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卫星应用科研单位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推进国家和区域性卫星应用公共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四是要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应用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行业性和区域性应用示范,尽快组织实施卫星应用专项,组织社会各类机构发展卫星应用产业;五是推进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 毫无疑问,《意见》的适时出台和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亲自对促进卫星应用产业进行周密布置、推动,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