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算股神 |
发帖数:45382 |
回帖数:32109 |
可用积分数:6236234 |
注册日期:2008-06-23 |
最后登陆:2022-05-19 |
|
主题:国内碳交易市场明年或启动 相关政策已到落实层面
10月10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确认该所的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5年之内开征碳税。事实上,不仅在税收政策层面,中国的节能减排行动正在积极准备启动更为庞大,也更为有效的碳交易市场。日前,一位政策制定层面的人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相关办法已到了国家发改委落实层面,“中国明年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可能性非常大。”
碳交易,全称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上世纪70年代,美国采取行政化管制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但发现通过行政管制成本高、收益低,容易产生腐败现象,于是在80年代之后走上市场化道路。碳交易就是环境交易的一种,遵循科斯定理,将温室气体排放权看作是一种产权交换,由此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最有效率的方式。
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的新路径,碳交易由此产生。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须在2008~2012年间将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对缓解全球环境问题都有效,《京都议定书》还确定了灵活的机制,其中之一是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即发达国家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
我国于2005年10月12日起施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下设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其下设一个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机构,境内企业可向发改委提出申请,审核获批后,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的登记和转让由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进行。
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8月14日,发改委批准的全部CDM项目2174个;截至2009年8月26日,我国已有491个项目在联合国注册,131个项目获得联合国签发,核证减排量将近1.5亿吨。
采访中,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下,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3.77亿欧元激增到2008年的910亿欧元,有关专家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有望达到1400亿欧元,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在碳交易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估计,到2012年,仅通过CDM中国就有望获得18亿吨的碳交易份额,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要以CDM的形式实现,而中国将占到2010年世界总CDM潜力的35%至4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博士后张茉楠向本刊记者介绍说,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京都议定书》时并未承诺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主要是通过开发CDM项目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将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额(CERs)出售给发达国家,并没有直接参与全球碳市场交易。
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中国迈出了构建碳市的第一步。但由于政策法规配套未到位等原因,目前这三家交易所都还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距离金融性质的碳交易所还有一定距离。
“中国虽然是最大的碳资源国家,但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却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于印度。”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中国碳交易好比是农贸市场,主要集中在具体的项目层次,而印度已经提升到金融层次上了,“碳金融和碳交易好比两条腿,没有碳金融的支撑,中国不仅将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而且将又一次失去金融创新的机会。”
梅德文将之归因于三点:其一是认识不足。很多卖家、买家对通过市场化机制来促进节能减排不是很了解;企业对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重视不够;商业银行在对碳金融业务没有较为充分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贸然介入其中。
其二是机制、政策上激励措施不足。在梅德文看来,国家产业政策体系还比较齐全,金融政策方面则相对滞后,“发改委确实作了很大努力,但金融这块还很不足,它的支持要取决于'一行三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出台更加细致、详细、可操作、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服务配套政策。”
其三是相关机构和人才的缺失。梅德文呼吁更多的绿色企业和绿色金融机构参与到绿色经济、低碳产业、低碳金融上来。中国银行研究员王元龙为本刊记者分析说,“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和人才的短缺,使得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的内部动力不足。”
目前国际碳市场交易的制度安排,以欧洲为主,中国虽然是国际碳市场最大的供方,但基本没有参与、制定碳市场价格。“我们应该有话语权,我国作为最大的卖方,完全被别人的规则左右。参与到碳市场建设、规格制定,这也是中国环交所希望推动的。”熊焰最后表示。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