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资银行全年盈利难料
2008-04-19 15:54:35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06
回帖数:21874
可用积分数:9986441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7-08
主题:中资银行全年盈利难料

从2007年一季度的1518亿元,到2008年一季度的2378亿元,所有中资银行本外币税前利润增加了860亿元,增幅达56.7%。这延续了2007年以来的快速增长惯性——从2006年到2007年,中资银行的税前利润由3333亿元增加到6136亿元,增幅八成有余。然而,今年利润持续增长的不同背景是,2007年是贷款狂飙,2008年却是贷款规模受到严格控制。

  以17家主要商业银行(包括5大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为例,其2007年新增本币贷款超过2万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幅接近14%,而2008年一季度其本币贷款较年初增幅仅为4.67%。贷款大幅减少的背后,却是利润的大幅增加。难道中资银行的利润贡献不再主要依靠贷款?去年盛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普遍的低收益甚至是零收益、负收益,显然也无法为银行贡献足够的利润。

  “这种倒挂现象其实另有原因,主要归结为三大因素。”北京某银行战略规划部门人士称,一是去年狂增的贷款到了一季度开始显现效益,二是贷款利率调高提高了银行的净息差收入,三是有效税率调低。所以,尚不能由利润增高直接推导出银行应对宏观调控的调整到位的结论。

  该人士称,虽然一季度利润冲高,并不意味着全年能保持一个高水平增长。“总的判断是,在贷款持续从紧的前提下,中资银行2008年利润会和去年持平,增长幅度会有所下降。由于前述原因,调控的效果要到下半年才能全部体现出来。”

  本币狂飙外币缩水

  本报记者独家获得的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所有中资银行本外币业务税前利润为2378.64亿元,较去年同比增幅为56.71%。

  在利润贡献构成中,中资银行本币业务一季度税前利润平均同比增幅为68.28%,外币业务一季度税前利润平均同比增幅为-19.61%。就外币业务而言,与2007年全年增幅的0.48%相比,今年一季度的利润贡献在急速缩小,说明人民币升值影响在持续加大。

  从四家大型银行来看,2008年一季度,工、农、中、建四大行本外币税前利润分别为438.41亿元、319.86亿元、315.11亿元、269.71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幅为95.94%、62.45%、42.96%、6.37%。这与同期本外币贷款较年初增幅的4.35%、4.2%、5.43%、4.6%比较,显然不成比例。

  以税前利润增幅较小的建行为例,其一季度公司贷款增幅为4.77%,居17位,个贷增幅为2.74%,居11位。相反的是,对于17家商业银行平均增幅为-11.54%(较年初,全国平均增幅为-6.25%)的贴现业务,建行却是反向为正,增幅达11.82%。显然,贴现业务的增长与建行正在开展的贸易融资业务有关,但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规模效应之下,贴现业务对利润贡献甚微。

  建行一季度本外币业务利润表现均不佳,本外币业务税前利润增幅在17家商业银行中均列倒数第一。其中,本币业务一季度税前利润增幅为18.86%,比17家商业银行平均增幅的74.86%低了56个百分点;外币业务税前利润增幅为-68.34%(余额为1.64亿美元),比17家商业银行平均增幅的-21.93%低了46个百分点。虽然工行的外币业务税前利润增幅也低至-148.52%,但其本币业务税前利润增幅则高至134.94%。

  就股份制银行来说,扣除渤海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因成立较晚增长较快的因素,民生、招行、兴业税前利润增幅为前三甲,均系成倍增长,其一季度税前利润余额分别为43.44亿元、88.16亿元、44.73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幅分别为162.22%、132.02%、101.66%。

  这三家银行中,人民币业务税前利润贡献最大的为招行,较去年同期增幅为143.22%。外币业务税前利润贡献最大的为民生银行,较去年同期增幅为415.91%,而兴业银行的外币业务增幅则是零。

  在股份制银行中,扣除渤海、浙商、恒丰三银行的因素,盈利能力(考察盈利额排名)最低的为华夏银行。其一季度税前利润余额为11.97亿元,增幅52.68%。

  与广发行、深发展相比,华夏银行多出的数百亿元贷款并没有贡献出多余的利润。截至2008年一季度末,华夏银行、广发行、深发展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3207.15亿元、2545.47亿元、2340.14亿元,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4321.27亿元、3543.04亿元、3137.79亿元。

  全年盈利前景难料

  尽管税前利润的增幅各有不同,但整体而言,中资银行一季度税前利润仍持续冲高。将其置于自2007年9月开始的房贷新政和自年初开始的贷款规模约束之下,个中的因素依然错综复杂。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一季度的利润大幅增长?

  不少学者和银行人士认为,导致一季度利润增幅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为去年狂增贷款的延期效益、贷款利率调高和税率调低的直接影响。

  本报记者综合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末,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当年新增本币贷款超过2万亿元,增幅接近14%,当期余额约17万亿元,其新增贷款市场份额达到57%,基本上左右着整个大走势。尤其在“9·27”房贷新政和贷款规模调控政策出台之前的9个月里,各家商业银行疯狂放贷,到了2008年一季度,这些半年期、1年期的贷款收益效应彻底显现,进而构成了利润增幅的第一大因素。

  第二是贷款利率调高。央行从2007年12月21日起将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由7.29%提高到7.47%,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种紧中有松的宏观信号在第二季度仍有可能再次显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税率的调低,即从此前的45%调至25%。据测算,银行所得税每下降1%,银行净利润将增加约1.5%。在税前利润与净利润分野上,需要考虑各银行分行的因素,各分行将利润上交总行前,已经向地方税务机构缴纳了相关营业税等税款,而这些税款统一得到了调低。因此,即使考虑各银行总行的税前利润项,也应包括税率调低的因素。而数个银行公布的一季度预增公告也证实了税率调低的直接影响。

  “当然,以上三个因素在2008年还将对银行释放正效应,并直接影响因贷款规模控制而对利润贡献的对冲。”北京某银行分析人士称。总的来看,2008年的中资银行将没有去年那么幸运,总体利润将与去年持平或略高,但增幅还将减少。

  该人士称,如果股市持续低迷,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将减少,储蓄存款将会回升,中小银行的头寸压力也会得到缓解,进而会增加放贷实力。但是,央行会随时出台上调准备金措施。因此,随后的博弈将是多方的,最后效果要到下半年才能显现。

  “现在还没有看到本年度其他大的利润贡献点,早期广为看好的理财业务,也普遍遭遇了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目前能给银行利润做大贡献的还是传统业务。”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