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上市公司疯狂再融资 谁来叫停
2008-02-24 19:33:44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股民
昵称:游客(58.247.173.*)
发帖数: -
回帖数: -
可用积分数:
注册日期: -
最后登陆: -
主题:上市公司疯狂再融资 谁来叫停

 进入2008年不到两个月,已有44家公司提出包括增发、配股、发债等方式的再融资预案,融资额达到2599.28亿。事实上,2007年全年有190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总额达到3940亿元,这样的再融资规模已属庞大,然而在新的一年,上市公司变本加厉,对资金的渴望近乎疯狂。

  再融资打压股指走低

  中国平安计划通过增发和举债方式再融资1200亿元;招商地产准备通过增发募集资金80亿元;浦发银行表示要增发新股,数额不详,而面对“400亿元”的传言,公司则是不置可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上市公司巨额融资的公告以及市场有关传言此起彼伏,股市大盘在一颗颗重磅利空炸弹的袭击下,节节败退,在短时间里重挫20%。而股市下跌只是后果之一,事实上,如果任由上市公司疯狂的、大面积的“不讲理”再融资,必将破坏宏观调控、加剧通货膨胀、威胁中国金融稳定、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管理层目前应该果断暂停包括增发股票在内的,上市公司的一切再融资行为。

  上市公司不计后果、赌博式的巨额再融资计划,一个接一个密集出炉,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上市公司们犹如风箱里的老鼠,压力之下一窝蜂地涌向同一个方向。那么,这个“压力”是什么,来自何方?这个“压力”就是“宏观调控”,这些“老鼠”被宏观调控卡住了脖子,于是它们不约而同地冲向那个最容易逃生,也最廉价的“出口”———股市;于是,中国资本市场在鼠年伊始,就上演了“群鼠闹春”的活剧。

  上市公司再融资事出有因

  这里有个路线图,以正在融资计划中的浦发银行和招商地产为例,可作简单描述。

  央行在去年10次以及今年1月,共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创纪录地达到了15%。不止于此,央行还采取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今年2月14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共计1950亿元央行票据,创下近一年以来单次央票发行的最高纪录,而仅仅一周后,央行就再次发行1020亿元票据,央行回收市场流动性态度异常坚决。

  公布再融资意向后,浦发银行表示,因为贷款业务增长速度非常快,融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浦发行只说了一半理由,另一半没说的理由就是,在本次宏观调控中,央行屡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近期又发行巨额票据吸收流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大大缩小,银行想要有所突破,必须大规模提高资本金规模。截至2007 年三季末,浦发行资本充足率为8.24%,已逼近8%的监管底线,其资本金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让笔者给出浦发银行巨额融资的完整理由,那应该是,为了规避宏观调控带来的“不便”,为了继续放贷“赚钱”,因此需要从股市大量融资提高资本充足率。

  诸如浦发这样的银行,因为宏观调控而被吸走大量流动性,放贷能力大不如前,因此,诸如招商地产这样的地产商,以及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无法轻易从银行或其他渠道得到资金,于是,股市再融资也成为它们的首选。

  央行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以吸收多少资金?最多不过2000亿。中国平安要融资1200亿元、招商地产融资80亿元;浦发银行融资400亿元(传言,但该行并未否认)……总之,2008年开年不到两个月,44家公司提出的再融资预案涉及金额已近2600亿元。这样庞大的融资规模所产生的流动性,必将影响一年来宏观调控的效果。

  当银行、保险公司、地产商等等上市公司,得到了它们渴望的巨额融资,这些资金中会产生多少盲目投资、热钱,不得而知。但这些融资所产生的流动性,将提升早已绷紧的通胀压力,这一点毫无疑问。

  再融资行为应叫停

  事实上,不讲调控,不讲通胀,仅凭市场公平这一点,管理层目前就完全有理由,叫停上市公司的一切再融资行为。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挂牌交易后要等18年后才有资格进行再融资,甚至有“只有投资者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大于其投入的资金,才有资格进行再融资”这样的规定。

  我国的再融资规定过于宽松,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要说“投资回报大于其投入的资金”,有的公司上市不足一年,对投资者没有一分钱的回报,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推出天量融资计划。而面对这样的恶意圈钱,居然在现行的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及再融资管理办法中找不到能够对其加以限制的只言片语。有着这样天大漏洞的制度,难道不应该立即终止其运行吗?这个有着巨大漏洞的制度已经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并且还将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威胁,监管者现在不应该有所作为吗?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