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国基金业期待“鲶鱼”
|
2010-04-10 15:50:59 |
|
|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算股神 |
发帖数:45382 |
回帖数:32109 |
可用积分数:6236234 |
注册日期:2008-06-23 |
最后登陆:2022-05-19 |
|
主题:中国基金业期待“鲶鱼”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沙丁鱼生性懒惰,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回到码头就死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加速游动,沙丁鱼就不会死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在美国基金业的历史中,也有一条著名的“鲶鱼”,即推出了首只指数基金的先锋集团。无论是放弃经纪人分销,改为免佣金直销模式;还是不再聘用顾问管理投资,由先锋自己负责投资;抑或是在产品设计、员工激励等方面进行改革,约翰·博格尔管理下的先锋集团一直秉承着一种“创造性破坏”的精神,在美国基金业趟出了很多新路,可以说改变了美国共同基金业的面貌,也使先锋集团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基金公司,尽管它的历史只有36年。
国内基金业诞生以来已有11年了,其间“城头变幻大王旗”,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强势崛起,但最终看来,国内基金行业的发展模式却日益固定化:以大为美,规模制胜。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的历史中从未出现哪一家敢于打破常规的“愣头青”公司,去尝试一些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人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按规律办事,隐含的意思却是不要胡来,别去做那些别人都没做的事。没错,国内基金业有它的内外部环境限制,无论是监管还是股东结构,又或是投资者群体,最终塑造了现在大家都遵从的发展模式。但先锋集团所处的美国基金业,也有它的环境,但博格尔却敢于打破传统,去做那些别人没想过或者想过没敢做的事情。当然,他也面对过质疑和嘲笑。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
2010-04-10 15:51:07 |
|
|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算股神 |
发帖数:45382 |
回帖数:32109 |
可用积分数:6236234 |
注册日期:2008-06-23 |
最后登陆:2022-05-19 |
|
任何“创造性破坏”天生都会遇到阻力,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就像在国内基金业如果有人敢抛开银行渠道销售基金,没有几个人会看好这样的决定。但在先锋推行免佣政策前,美国基金业也严重依赖经纪人销售。当1977年先锋率先推行免佣政策时,竞争对手大为震惊,甚至针锋相对地在报纸上打出整版广告:“免费?免谈!”即使在先锋内部,免佣政策也引起巨大争议,经过大量工作,董事会才最终批准了这一决定。
如果只以博格尔更具有冒险精神来解释两者的差别未免太过简单。如何成为“创造性破坏者”而不是“创造性失败者”?博格尔作出免佣决定时的依据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首先,必须认识到行业变化趋势,即行业日趋成熟,公众知识越来越丰富,个人财富增加,低成本乃大势所趋。其次,认识到变革的步伐将逐渐加快而不是放慢。再次,变革的风险必须认真权衡,继而对局面扭转的期限进行预测。最后,在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还要有胆识去实践。
从中可以发现,博格尔并不是蛮干,同样是按规律办事,他的勇气来源于缜密的分析和前瞻的预见。有趣的是,博格尔在1977年面对的环境和中国基金业现在所处的环境有很多的相似:公众理财意识的觉醒与成熟,创新是大势所趋,行业逐渐进入成熟期。在这样的环境里,中国基金业有没有可能出现“鲶鱼”?管理者的智慧固然重要,勇气则更显得不可或缺。
|
|
结构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