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随便股民 |
发帖数:12602 |
回帖数:3292 |
可用积分数:1281482 |
注册日期:2008-02-24 |
最后登陆:2024-12-26 |
|
主题:五行总价值不及汇丰?
「五行」,即五家在港上市的内地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1398-HK)、中国建设银行(0939-HK)、中国银行(3988-HK)、交通银行(3328-HK)和招商银行(3968-HK),如果说「五行」合计的价值还不如一家汇丰控股(0005-HK),读者会以为笔者还未睡醒。 这不是笔者的判断,而是英国权威杂志《银行家》联同BrandFinance两年一度的研究结果,他们刚公布的「2008金融品牌500强」中,以2007年末的数据作为基准,品牌价值高踞首位的是汇丰控股,价值达354.56亿美元。 最新的排名首次出现内地银行,「五行」全部首次上榜,跻身500强中的100强行列,工行排名16、建行排18、中行排23、交行排62、招行排91。然而五行的品牌价值分别只有17.94至84.27亿美元,合共274.12亿美元,只及汇丰一家的品牌价值的77%。(详见附表) 我们不是专业的环球银行杂志专家,我们看到的价值,一般是指市值或者资产值,内地银行的资产值一向被批评有水份,投资者只会作为参考,所以我们会较重视市值,即投资者愿意以多少的真金白银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 报告同时列出各家银行的2007年12月31日的市值,「五行」显然远较汇丰值钱。汇丰当时的市值只有1885亿美元,工行的市值则高达3434亿美元,建行及中行也分别达1981亿美元及2042亿美元,「五行」合计市值达9158亿美元,是汇丰的4.86倍。 近年很多评论,特别是内地的评论,容易沾沾自喜,以工行市值超越花旗、汇丰为荣,又基於内地银行较少沾手次级按揭,可以避过这场环球风暴,认为这是内银迎头赶上国际金融巨头的契机。这个调查无疑是一服清凉剂,正好应对发热的头脑,让我们知道内银的品牌价值,与国际巨头仍有一段很远的差距,品牌价值长远而言正是市值的基础,「五行」仍需努力。 我们谈论内银的市值,其实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便是把一大块国家持有的非流通股也计算在内,「五行」之中,只有建行一家是在上市时获得特别政策,所有股份转成H股,理论上全流通,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国家现时政策仍然是要持股50%或以上,这一大块股份短期内不会流出市场。 价格由供求决定,内银股的供应受到重大制约,相对而言,汇丰几乎所有股份都可以在市场自由买卖,定价的基准便不一样,加上市场对於内银股有溢价,工行的股价便会被抢高,市值计算时以所有股份计,这个「帐面值」便远高於汇丰的价值。 500强榜上还有一组很有趣的数字,列出各家银行品牌价值相对市值的比例。前十强的比例在20%上下,即有20元的品牌价值,便有100元的市值。反观「五行」这个比例十分低,只是介乎2-4%之间,平均是3%,即只有3元的品牌价值,却有100元的市值。 出现这样的情况,显然有人计错数,要么是《银行家》的评委低估了「五行」的品牌价值,要么是投资者高估了「五行」的股价。 笔者认为两者皆有可能,主办方研究品牌价值,是从全球层面来看,但「五行」现时主要业务及盈利都是来自中国,「五行」的品牌在中国很著名,但在世界其他角落会无人认识,因而拖低了品牌价值。 但「五行」的股价与全球十强相比,确实升得过份,不过股市是追风逐浪的游戏,经过上一轮的调整之后,投资者看来对「五行」又恢复了强烈的兴趣,特别是在全球资金苦无出路之际,「五行」的股价,看来会从「贵」变成「更贵」。 「2008金融品牌500强」前十位及「五行」排名 排名银行品牌价值(亿美元)品牌价值/市值(%) 1汇丰控股354.5619 2花旗集团278.1719 3美国银行254.1718 4Santander207.1821 5美国运通161.8331 6美国大通147.9817 7法国巴黎146.3715 8WellsFargo&Co131.3014 9高盛集团125.2015 10瑞信集团121.418 16工商银行84.272 18建设银行77.864 23中国银行67.413 62交通银行26.643 91招商银行17.942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
|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股汇之巅 |
发帖数:1779 |
回帖数:212 |
可用积分数:729667 |
注册日期:2008-02-23 |
最后登陆:2014-04-23 |
|
从2006年的3333亿元,到2007年的6100亿元,中资银行本外币业务税前利润增加了2800亿元左右,增幅达八成有余。
本报记者根据上市银行预增公告及多方渠道综合获得的上述未经审计的汇总数据显示,在2007年中资银行信贷迅猛增长的背景下,中资行的利润亦相应呈现大幅飙升。
6100亿税前利润
从上月央行公布的3.63万亿元本币贷款飙升中,业界已经在猜测中资银行2007年的利润构成。
这里有一个简单但并不十分严谨的算法,以3%的利差计算,3.63万亿元新增贷款的利润贡献为1089亿元,如果以当年本币贷款余额26.17万亿元计算,利润贡献约为78亿元。实际上,中资银行2007年本外币业务税前利润恰好处于两者之间,约为6100亿元,相当于中国2007年近20万亿元GDP的3%左右。
其中,包括4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17家商业银行的税前利润约为4300亿元,占中资银行税前利润贡献比超过70%。17家商业银行本外币税前利润同比增幅超过80%。
在这17家商业银行中,同比增幅排名第一的为广东发展银行,其增幅高达52倍。广发行一位人士称,这主要因为2006年股权转让并冲减巨额不良后,广发行2006年税前利润超过了9000万元,2007年里发生的业务自然不需要过多的不良拨备。如此一来,利润增幅自然奇高,税前利润接近50亿元。
显然,这和平安集团披露的平安银行2007年上半年利润增幅高达1000倍以上如同一辙。即使如此,近50亿元的利润贡献也只占中资银行的1个百分点,在17家商业银行排名中倒数第五。
排除广发行特例后,年度的花冠依然属于第一梯队的四大银行。据汇总数据显示,四大行2007年税前利润合计约为3000亿元,占所有中资银行的50%强。其中,工行以超1000亿元排名第一,建行以超900亿元排名第二,中行、农行分别以超800亿元、300亿元排名第三、第四。
以增幅来算,四大行中,增幅最大的为农行,高达180%,另一超过成倍增幅的为工行。
深圳某金融人士称,农行年度作为,显然是内部改革、剥离不良和上市冲刺的结果,倒是工行的成倍增幅显示了上市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能力在增强。
股份制银行集体狂飙
与四大行的继续巩固市场地位相比,位于第二梯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却是集体性的揭竿而起。堪为年度前三甲的分别是兴业、招行、中信。
上述三家银行2007年税前利润增幅均翻了一番。当期税前利润分别超过了100亿元、200亿元、140亿元。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兴业、招行、中信三家银行在2007年贷款业务冲得最猛,其本外币贷款增幅分别近20%,其本外币个贷增幅分别约为100%、60%、60%,均位于17家中资银行增幅的前列。不过,另一个事实是,以招行为代表,上述股份制银行在零售和中间业务领域近年也频频发力。其中,招行非利息业务占比已达到25%以上。
如果再扣除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因新成立而导致的利润增幅高因素,那么,位于17家商业银行税前利润余额和增幅末位的则是华夏银行(17.22,0.57,3.42%,吧)。其2007年本外币税前利润为30亿元左右,同比增幅近40%。除以上股份制银行外,光大、深发展、浦发、民生的本外币税前利润分别约为70亿元、30亿元、100亿元、80亿元,增幅分别约为60%、80%、90%、50%。
前述深圳金融人士分析称,从这一组数据来看,深发展和民生银行(12.82,0.46,3.72%,吧)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股份制银行。深发展受本世纪初两次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两次股改的漫长经历影响,严重影响了业务发展,错过了市场发展的最佳时期。截止到2007年12月底,其本币贷款余额约2000亿元,遭遇了和广发行同样的命运,并且还落后于广发行200余亿元。至于民生银行,截止到2007年12月底,其本币贷款规模超过了5000亿元,处于股份制银行(除交行外)贷款规模的第一序列,仅以其贷款规模论,税前利润也应在百亿以上,但民生银行董办未对此事表态。
零售银行与公司银行博弈?
近年来,不止一家银行在宣称其零售银行的转型,然而,各家银行的零售和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比却是徘徊不前。
北京一金融研究人士称,“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零售银行发展缓慢,这涉及到机构重组、事业部制改革等诸多因素,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从几家股份制银行的零售银行改革来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目前中资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占比还很低,平均约在15%左右,个别高的有25%左右。”
该人士继称,即使是零售银行转型,各家银行普遍选择以个人消费贷款为业务主打或突破口,这直接导致了2007年上半年的个贷业务激增,并引发了是年9月央行和银监会的房贷调控。
汇总数据显示,中资银行2007年本币个贷业务余额为3.28万亿元,增幅超过了30%,当年实际增长8600亿元左右。事实上,由于监管部门对房贷市场的继续调控,该块市场的集体性风险会增加,而不再是两年前各家银行乐观估计的约1%的市场不良率。
显然,其间有利润贡献比的影子在。众所周知,贴现业务有利于供应链企业下的上下游企业成长,并有利于培养和增进银企关系,但各家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同时,却集体选择收缩了该块业务。截止到2007年12月底,中资银行贴现业务同比下降二成多,前述17家商业银行也是全线下扬,同比降幅超过三成。个中原因在于,票据贴现利润贡献十分低,只有在大规模效应上才能看到利润飙升,而大规模效应也将影响资本充足率问题。
该人士称,第二,当零售银行和公司银行在发展中出现矛盾之时,各家银行依然先选择公司银行,以夺取市场规模的先机。即使零售银行高于公司银行增幅,但在公司银行的大盘子面前,也只会被稀释不少。这正应了招行行长马蔚华所言的,“不做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不做公司业务,现在没饭吃。”
广州某银行战略研究部人士称,目前,各银行都开启了多元化经营的探索,但不要再走零售银行和公司银行博弈的老路子。这正是长短期效益的问题,各家银行董事会还是要务实地发展零售银行和多元化,不能过于在意短期效益,尽管这和股东的利益诉求会产生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