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4月热钱潮涌中国 抄底内地楼市
2010-05-18 08:40:35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89989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8-28
主题:4月热钱潮涌中国 抄底内地楼市

海外热钱深探中国楼市

资本项目逆差转顺差 4月热钱涌入加速

防治“热钱”化整为零渗入境内

3月份中国增持美国国债177亿美元





  受全球逐渐收紧银根及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升级影响,香港的资金形势出现逆转苗头。香港金管局及基金追踪机构的报告显示,海外热钱在今年首季已停止流入香港,5月份以来更呈现出加速净流出的态势,而近日持续下跌的港汇,昨日创出20个月新低。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在上周五向立法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银行体系的总结余连同未偿还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总额,维持在8000亿港元,与去年第四季度一样。这意味着从2008年底开始的资金持续涌入香港的情况从今年一季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陈德霖于报告中指出,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大量海外热钱流入香港,至去年年底,流入总额高达6400亿港元,但进入2010年后,股票市场进入调整期,加上希腊等欧洲国家发生债务危机,资金转投美元,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由近3200亿港元的高位一路下滑,至一季度末已不足2000亿港元;加上在此期间金管局又增发了外汇基金票据,在没有新资金流入的情况下,今年5月中,总结余已跌至1486亿港元。

  而情况似乎随着欧盟债务危机的升级在进一步恶化。据某著名基金追踪机构监测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三(5月12日)止一周,中国内地相关基金连续两周出现资金流出,资金净流出额为5.18亿美元,较上一周增加1.3倍;港股基金上周净流出资金2.41亿美元,环比增4.7倍。

  以上情况在港元汇价上得到最直观的反映。受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影响,香港市场的避险情绪持续升温,港元资产不断被沽售,港汇近日持续下跌,昨日创出20个月新低,美元兑港元已升至7.8附近水平。

  金管局关于资金流向突变的言论触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昨日,港股大跌430点,再度失守2万点整数关,这也使得基金赎回压力大增。香港某公司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承认,近日已有一些投资者赎回基金,但情况还不是很严重。还有一名基金经理透露,他们正在逐步减持一些股票,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赎回潮。

  国泰君安(香港)首席策略员蒋有衡指出,虽然目前资金不如以前宽松,但从银行结余情况和流出的绝对数值来看,也没有发生资金大举外流的情况。由于欧美经济前景仍充满着不确定性,投资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内地,仍是资金的最好出路。短期内资金大举流回欧美的可能性并不高,而流入内地又受到政策限制,因此大多资金还是会选择继续留在香港等待投资机会。







海外热钱深探中国楼市

  现在正是热钱涌入中国的一个小高潮,其投资重点则以GDP为标准,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姜智鹏 |上海报道

  希腊债务危机冲击力持续发酵,以至于5月10日,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以非常手段---7500亿欧元援助计划紧急驰援之。

  一家私募房地产基金的经理ClarkLu则对此持另外的视角。“看到雅典抗议活动的电视画面,心里有些同情,但在商言商,这对我的确是有好处的。”

  在与欧美几个大的私募基金的接连谈判中,欧元暴跌一度使他受益。谈判内容是:ClarkLu如何将这些钱投入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这些资金,用国内的说法就是“海外热钱”。

  “现在正是热钱涌入中国的一个小高潮。”ClarkLu说,这些热钱大部分都将通过他这样的私募房产投资基金,“在下半年或者明年寻找机会进入中国房产市场。”

  不是因为中国市场好,而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5月6日的欧亚汇市上,欧元对美元一度探至1.2520,创下了2009年3月12日以来的新低。同一天,英镑盘中跌幅也一度将近400点。

  与此同时,澳元盘中跌幅一度超过350点;美元指数虽然已经处在大的上升通道之中,但美股却也出现暴跌,道指盘中一度下挫近1000点,跌破了万点关口。

  国际市场风险厌恶情绪高涨,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正使人民币处于被动升值中。2010年以来,以中间价计算,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已经实际分别升值超过13%和8%。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热钱还将进一步涌入中国。

  “房地产显然最合适,虽然经历了一轮暴涨已经达到高位并面临调控,但相比别的经济面,楼市的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ClarkLu告诉本刊记者,虽然国内房地产业风声鹤唳,但近期海外热钱投资国内房地产的兴趣仍在增高。

  2010年一季度以来的海外热钱,和2009年下半年的那一拨又是不同风格。在ClarkLu看来,这种风格转变,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已经出现了两次。

  2008年金融危机前,在中国楼市的热钱主力,主要来自海外大型机构投资者,通过中国私募股权市场的基金进入楼市。金融危机让这些海外大型机构遭受巨大损失,导致2008年第四季度海外热钱在中国私募房地产基金的投资降至冰点,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段宁宁说。

  “那时候,私募基金的募资成本已经超过20%,因此投资项目要追求超过30%甚至更高的利润。”一家私募基金总经理张海告诉本刊记者,但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之前两三年内投资中国地产的基金都面临亏损,甚至百仕通、凯雷、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巨头都难以幸免。

  房地产风险投资基金财务杠杆高得惊人,七八成资金来自银行或其他投资者。金融危机一来,银行催款,投资人离场,很多基金不得不割肉以度过难关。ClarkLu说,金融危机中热钱的遭遇绝对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2007年9月,英国基金高富诺收购了上海翠湖天地两幢楼,大概是每平方米6万元。金融危机一来,单价一下就跌到4.8万元。”

  但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海外热钱再次掀起一波涌入中国的高潮。按照张海的估算,2009年前三季度,仅上海房地产市场流入的外资热钱就有80亿~100亿美元,这还仅仅是“打底”和“试探”的资金,热钱的主力还囤积在香港观望。

  和2008年出逃的热钱不同,这部分资金进入中国,更多的考虑在于“避险”,“不是因为中国市场好,而是没有更好的选择。”ClarkLu说,在投资风格上,这些热钱的要求是快进快出。

  2009年调控后涌入中国的热钱,则又重新打起了长期投资的打算。张海说,国际市场不仅没有出现新的投资机会,风险反而在增加,再加上调控新政比以前更加严厉,“快进快出也不现实”,这使存量观望和新增的热钱把投资周期重新延长到3~5年。

  直接买楼更安全也更划算

  在新一轮宏观调控背景下,热钱投资的特点是:产权型投资为主,开发型投资为辅;二、三线城市为主,一线城市为辅;商业地产投资成为新热点。

  开发型投资即以资金入股国内开发商的项目公司,和开发商共同开发楼盘,再通过楼盘销售回收资金并获益;产权型投资则是直接收购现成的楼盘,过几年再高价卖出。目前,产权型投资占总交易量的2/3以上,新加坡红木集团总经理张永河告诉本刊记者。

  开发型投资需要资金方也参与项目开发,这就需要相当高的专业性,这是大部分基金公司所不具备的,因此投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开发型投资必须在整个项目完成后才能获利退出,承担的是整个项目所面对的风险。而产权型投资只承担持有部分房产的风险,所以在宏观调控背景下,“直接买楼更安全也更划算。”

  “预计今年下半年就会有一些开发商的资金链出问题。”张永河预估,届时开发商给予热钱的折扣将在二成以上,“如果开发商的融资难度继续增加,那三成的折扣也是可以预期的。”

  “经历了2009年的暴涨和接连两次调控的中国楼市,如今已经给海外热钱创造了最好的投资机会。”张永河说,

  热钱深入二、三线城市

  热钱在国内房地产业的投资重点,正在以GDP为标准,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比如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新的普通住宅远离市中心,不再是房地产的主角。”张永河说,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普通住宅,已不再被海外热钱视为乐土。

  住宅方面,目前最受热钱青睐的是人均GDP在3000到5000美元的城市。主要是旧市区的高档住宅,“一般不考虑新区,因为投资成功与否受当地政府政策影响较大,所以,未开发完全的新区风险更高。”

  在人均GDP达到5000到8000美元的城市,如果新区发展已经超过三年,也属热钱投资热点。在人均GDP达8000到1万美元的城市,也就是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市,热钱一般更乐意收购规划三年内完成的地铁房。

  张永河说,投资中国房地产业的热钱,将国内城市主要划分为五级。和以往外界熟知的划分不同,新的划分中,天津、杭州、南京、宁波、厦门、福州等城市被定义为“准一级”。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在2009年大都上涨了30%以上,因此也正是政府最想调控的地区,所以其房价总体而言已步入比较平稳的时期。而这些“准一级”城市,房价达到每平方米8000元到1万元,而且二手房交易量接近一手房,证明这里的都市化水平已经相当高,“未来就是房产一级都市俱乐部的成员,这里,也将是房价上涨的新主角。”

  合肥、郑州、重庆、西安、长春、济南等2009年房价达到每平方米5000~6000元的“二线城市”,在2009年上涨了10%到20%之后,投资价值反而不高,“一年涨幅如果超过8%到15%,就有泡沫出现。”

  三线城市主要指地级市,2009年,这里的房价进入了3000元时代;四级城市即区、县级市,房价在2009年提升到每平方米两三千元水准,豪宅价格超过4000元的也屡见不鲜。“中国今后的重点国策就是小城镇建设,这将是推动三四线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未来10年房地产业的主要来源。”

  2006年前后,海外热钱开始转向准一级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业,“当时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开始重演2000年到2005年间上海房价暴涨的故事。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套住宅,拥有两套的不多,市场支撑力非常充足。”张海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海外热钱涌入这些城市形成了第一波高潮。

  “还有一些资金开始进入三线城市,这和一些大城市中小型开发商的发展趋势正好一致。”ClarkLu说,三四线城市虽然已经引起热钱关注,但“中国毕竟太大,城市太多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热钱的力量还太弱小,所以三五年内,热钱还是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二线城市。”

  国内游资的无奈

  对于京沪市场,热钱也不会轻易放弃。按照国际发展的经验,除了传统豪宅投资,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的经济实体中,商用(办公楼商场等)不动产将逐步成为地产业投资的新主角。

  “事实上,上海的商业地产一直没有好好炒过。”张海说,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海外热钱逐步进入商业地产领域。那也正是上海商业地产最低迷的时候。

  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第二季度,上海甲级写字楼市场整体租金较上一季度下跌9.0%,半年跌幅达14.6%,总体空置率也创2005年以来新高,达到14.1%。其中,超甲级写字楼和普通甲级写字楼的平均空置率分别达到18.8%和12.5%。环球金融中心、恒隆广场、金茂大厦等上海最高端的超甲级写字楼租金,无一例外全部跌破日每平方米10元。

  商业地产方面,2009年一季度,上海商铺租金也在持续10年上涨后见顶回调。环比上一季度,上海的商铺平均租金下跌了1.4%,为每平方米每天47元。

  “当时很多小投资者开始抛售商铺和写字楼,相比住宅的大赚特赚,很多人在写字楼和商铺里面埋伏了一两年,最后却是亏本出来的。”和基金相比,王浩是个小投资者。

  王浩原本也靠炒房起家,目前依然是一个温州炒房群体的牵头人。2007年底,在上海拥有100多套住宅的王浩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购买了一些商铺和写字楼,“上海周边一些小城市推出了包租的商铺,我也买了很多。”

  在原先的设想中,商铺和写字楼升值虽慢,却能提供稳定的资金回报,“细水长流,特别是昆山、桐乡一些小城市的商铺,还承诺帮我们租出去,合同上写明每年8%的回报。”但最后的结果是,王浩在2009年初将这些资产全部亏本抛出,把资金又重新投到住宅市场。

  “炒住宅的专业要求是小学程度,炒商业地产起码要是博士以上。”张海说,和住宅的居住特性不同,商业地产讲究的是功能性,装修、外观、市政配套,“最重要的是,基金收购商业物业之后并不是坐等升值的,而是要通过对项目的定位、物业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造,主动提升物业价值。当然,前提是你要先在众多的项目中找到真正有潜力的。”

  “虽然都是地产,但差别实在太大了。如果只是买下来等升值的话,买住宅的成功率至少是95%,买商业地产的成功率最多不过30%。”王浩说,“我认识的投资客,真正能在商业地产上赚大钱的很少,比如很多人听到‘动线’,根本就不懂什么意思。”

  “动线”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用语,意指人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连起来就成为动线。在购物中心或者百货公司里,同一层商铺的租金和售价,会因为动线影响而悬殊巨大。

  王浩说,相对于国外热钱,国内游资基本还处于高抛低吸的初级阶段,“大多也就是买几个商铺房来租的水平。”

  至于把钱投入股市甚至是股指期货市场,他从未考虑过,“炒房团的人求的是稳,风险小,平稳获益,这跟股市和股市期货大起大落的高风险特性是完全不同的。我周围很多人,手上有闲钱的时候就买点股票,但真要说把这作主业还是不可能的。说白了,还是专业性的问题。”

  风险稍低的黄金投资王浩也看不上,“2009年国际金价大涨,现在买黄金也就是保值,但保值能比得上房子吗?要么就炒现货,但现在到处都是骗子,一不小心就骗光。”

  王浩说,这就是炒房团的无奈,“除了买住宅等涨价,别的我们什么都不会,也不大敢去做。”

  





资本项目逆差转顺差 4月热钱涌入加速

  5月14日,中信证券发布的最新研报称,4月外汇新增占款高达2863亿元,自2009年9月份以来平均每月新增逾2500亿。

  此前市场也曾传出,4月外汇占款新增或达3747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1000多亿元。不过,上述数据均未得到有关部门的确认。

  “4月份,热钱流入上升很快。”5月17日,一位国有银行人士向本报透露,“从商业银行内部结售汇数据看,4月份热钱涌入态势较明显。”

  5月1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0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其中外汇净流入为959亿美元。

  对此,5月15日,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在出席交通银行一个研讨会时做出解释,按照央行的口径,2010年1季度外汇储备增加479亿美元,同比多增408亿美元;“但如果把货币折算、资产价格变动这些估值影响剔除以后,实际上储备资产一季度增加960亿美元,同比增长46%。现在减顺差的任务仍然很重。”

  “在今年年初出现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出风险基本解决的情况下,中国现在又重新面临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储备快速增加的问题。”管涛分析。

  同时,资本流入压力加大亦引起监管层的担忧。管涛透露,2010年1季度,资本项目顺差达到550亿美元,上年同期则为净流出134亿美元。

  热钱涌入加剧

  来自中信证券的数据称,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2863亿,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增势。2010年前3个月,外汇占款增加7478 亿元,同比增长78%。

  若采用“‘热钱’=单月新增外汇占款-新增FDI和贸易顺差之和”简单推算,4月份热钱涌入规模大致为328亿美元,高于此前1-3月份的平均水平。1-3月份,这一数字分别为213亿、154美元、373亿美元。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早在2009年9月份,短期资本的流入就已达到了危机前的水平,而在今年的一季度这一趋势进一步强化。

  丁志杰认为,观察热钱更为重要的一个指标是,经常项目项下的投资收益。

  外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季度,经常项目投资收益顺差为213亿美元;而2009年全年收益顺差为433亿,2008年上半年为388亿。

  丁志杰认为,与2009年以及和2008年比的话,目前短期资本流入即所谓的热钱,可能已经超过了2008年上半年的高峰值。

  “从收益顺差这一指标看,至少现在来说,资本的大部分流入才刚刚开始;目前,更多短期资本的流入是通过合法的渠道。投资收益顺差,是由外国投资的利润没有汇出这个原因造成的。”丁志杰分析。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分析师石磊认为,“4月份热钱涌入较多,主要原因是单月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与此同时,整个东南亚地区面临国际资本流入态势,与中国股市表现不佳相比,东南亚诸如泰国、印度尼西亚市场股市表现突出。

  同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此前市场流行的美元套利交易更加活跃。

  外汇贷款高居不下就是一个很好明证。截至4月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4134亿美元,同比增长70.32%,当月外币贷款增加52亿美元;另一方面,外币头寸紧张之下,外币存款增长乏力,4月末外币存款余额2043亿美元,同比增长0.07%,且当月减少90亿美元。

  5月15日,管涛直指美元低利率导致的美元套利交易活跃给现行政策带来的压力。“因为美元利率比人民币利率存款比重高,还有银行帮企业做一些产品不断套利、套汇。”

  不过,管涛表示,1季度资本项目由逆差转为顺差不能简单理解为有供给进入。

  管涛认为资本项目转为顺差主要由于三个原因:一是,直接投资顺差同比增长了79%。二是,银行减持境外资产转回境内运用新增15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仅为50亿美元。还有一块就是外债。今年一季度外债不下降反而增加,贸易信贷也在增加。

  资本项目由逆差转顺差

  与热钱涌入相关的是2010年1季度,资本项目由逆差转为顺差。资本项目顺差1季度达到550亿美元,去年同期则为净流出134亿美元。

  与此相对的是,1季度贸易顺差下降,经常项目顺差亦随之下降,随之而来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也下降。

  管涛表示,2010年,1-4月份贸易顺差下降将近80%,同时,1季度经常项目顺差同比下降46%,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3.5%,而去年同期为8.2%,全年为6.2%。

  “基本上回到了2005年以前的水平。”管涛认为,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下降,说明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成效。另外也是说明人民币汇率水平趋于合理,汇率不是经常项目顺差主要的原因。

  丁志杰亦认为,从今年一季度情况来看,我国国际的收支状况回到2006年以前的情况,即汇改之前2002-2005年的情况,资本的流入成为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当然,中国并不是特例。金融危机以来,2008-2009年流入发展中国家资本经历了一个由急剧减少到快速回升的过程。

  资本流动趋势迅速逆转会带来很多问题。丁志杰认为,这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过程中,货币升值、资产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压力明显。

  同时,从过去十年的经验看,不平衡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别是资本波动给货币政策执行带来较大难题。







防治“热钱”化整为零渗入境内

  记者 李倩

  为进一步便利个人外汇收支活动,2006年起,我国对境内个人购汇和个人结汇实行5万美元的年度总额管理,在年度总额内,个人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银行直接办理。但是,这一便利政策却被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将大额资金在年度总额内分拆结售汇的方式,实现“热钱”的跨境流动,严重扰乱了境内金融秩序。

  化整为零“热钱”分拆渗入境内

  外汇管理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发现了多起规避个人结售汇年度总额管理政策,将大额资金分拆成5万美元以下的小笔资金汇入境内并结汇的案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8年7月3日,某银行收到同一付款人从香港汇入的13笔汇款,之后13个境内收款人分别以“职工报酬和赡家款”名义在银行办理了结汇,每笔结汇金额均为4.99万美元。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被分别转入其中3个人的账户,其他10人结汇后便销户。

  在另一起个人分拆结汇案件中,外汇管理部门通过非现场监管发现某银行在同一天办理了51笔、合计254.42万美元个人现钞结汇业务,分拆特征十分明显:一是51笔结汇,包括结汇后的人民币存款,银行业务流水号为连号;二是留存的身份证件显示,办理结汇的多为当地的农民;三是经进一步查实,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并没有进入结汇人账户,而是多次转账后集中存入另外3个人的账户。

  记者还发现,更有甚者是,有银行协助客户逃避个人外汇结汇限额管理。例如,某一境外个人外汇账户内有1笔金额为59.8万美元的外汇资金划转至其开户银行的内部结汇过渡账户,经进一步查实,该银行将该笔资金分拆为11笔5万美元和1笔4.8万美元,利用12名境内个人的名义分别予以结汇,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又通过该行结汇过渡账户全部划转到该境外个人的人民币账户中。最后,外汇管理部门依法对此进行了行政处罚。

  完善政策果断斩断“热钱”暗流

  上述个人在年度总额内分拆结售汇的行为,显然违反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第七条的规定,“银行和个人在办理个人外汇业务时,应当遵守本办法的相关规定,不得以分拆等方式逃避限额监管,也不得使用虚假商业单据或者凭证逃避真实性管理”。与此同时,为有效遏制违规资金利用个人额度管理、以分拆结汇、购汇的方式实现非法目的,2009年底,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还专门发布通知,对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实行了针对性管理,明确银行对具有分拆特征的个人购汇、结汇行为应履行的管理职责,强化了银行在加强个人结售汇管理中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了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

  据了解,这一政策实施以来,对抑制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抑制了“热钱”以“蚂蚁搬家”方式向境内的渗透。从外汇管理部门得到的反馈情况看,各地银行积极将个人涉嫌分拆结售汇行为进行报备,也有的银行反映曾拒绝办理了数十笔总额近150万美元的个人分拆结售汇业务。

  顺藤摸瓜 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事实上,在完善管理政策的基础上,外汇管理部门还加强了个人分拆结售汇的非现场监测,进一步加大了对分拆购汇、结汇行为的检查力度,充分利用内部监管资源,重点关注和跟踪核查个人多次频繁结汇、购汇的情况,确定其交易的真实背景。

  一方面,充分利用个人结售汇管理系统,加强大额、可疑、频繁个人结汇、购汇资金来源与流向的跟踪分析。建立个人结售汇非现场监管制度,将个人结售汇纳入到外汇局日常监管范围,并对个人结售汇系统中反映出来的个人大额结汇、购汇信息,通过与国际收支监测系统等监管资源的数据比对,完整呈现资金整体流动链条。

  另一方面,加强延伸检查,通过现场取证与非现场监管的相互印证,揭示资金流动的真实情况。对于个人分拆购汇、虚假交易单证等行为,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以虚假、无效的交易单证等向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骗购外汇等非法套汇行为的,由外汇管理机关责令对非法套汇资金予以回兑,处非法套汇金额30%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非法套汇金额30%以上等值以下罚款”,依法予以严惩,提高违规成本。


3月份中国增持美国国债177亿美元
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丹丹

在连续4个月的减持之后,我国又再度增持美国国债。

根据美国财政部北京时间 17日晚间公布的数据,今年3月份,我国增持177亿美元美国国债,这是自去年10月份以来我国首次增持美国国债。目前我国仍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总额为8952亿美元。

这也是自去年7月份以来我国单月增持美国国债最多的月份。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份期间,我国连续4个月减持美国国债共计608亿美元,当时分析人士认为可能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部分金融机构把其海外资产变现调回国内。

对于3月份我国增持美国国债,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欧元区面临债务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美国国债明显成为国际市场上较为保险的避险工具。美国财政部的数据也显示,美国国债的第二、第三大海外持有者日本和英国在3月份都较大幅度地增持了美国国债,分别增持164亿美元和455亿美元。

外汇管理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960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6%。其中,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959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