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转变发展方式:“磨刀石”里冒石油
2010-06-06 11:46:40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高级金融分析师
昵称:明天涨停
发帖数:20129
回帖数:1193
可用积分数:98351
注册日期:2008-03-23
最后登陆:2010-12-27
主题: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转变发展方式:“磨刀石”里冒石油


说到油田,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大庆的。但是知道长庆的人却不多。

然而,长庆却在不声不响中创造出震惊中国甚至世界石油界的奇迹。2009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了3000万吨,成为仅次于大庆油田的我国第二大油气田。

从2001年起,长庆的新增产量和储量两项石油领域最重要的指标连续10年在国内保持第一。近3年来,他们更是以每年500万吨油气当量递增着产量,这相当于每年给国家贡献一个大港、中原等中型油田。按照这样的速度,明年长庆的油气当量将攀上4000万吨大关,基本达到目前大庆油田的规模。

更让人惊叹的是,创造这些奇迹的长庆油田是已经开发了40年的老油田,并且是世界上著名的“低渗透、低压、低产”的“三低”油田。特别是“低渗透”,长庆堪称世界之最,储油层被称为几乎没有孔隙的“磨刀石”。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权威能源咨询机构在长庆安塞油田考察后得出结论:长庆是典型的“边际油田”,没有开发价值。

不被看好的长庆油田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奇迹?一个开发多年都没有起色的老油田为何突然焕发出如此绚丽的青春?

正是靠转变发展方式让长庆彻底脱胎换骨。而长庆能够转变,基础是解放思想。正是敢于挑战固有的传统思维,敢于打破成规,甚至敢于想别人所不敢想,干别人所不敢干,才成就了今天的长庆。

打破思想禁锢,井井有油井井流

说到长庆的地质条件差,最核心的一个词就是“低渗透”。“低渗透”也是长庆油田一直不被国内外同行看好的关键原因。

不搞石油的人,搞不清楚“低渗透”的含义。在采访中,长庆的石油专家这样给我们打了形象的比喻。石油如果渗透在一块海绵里,轻轻一挤就可以出来,但是如果渗透在砖头里,挤出来就不容易。砖头和海绵比,就是低渗透。

地质专家还告诉我们,国际石油界用“毫达西”作为反映渗透率的基本单位。“毫达西”数值越低,渗透率越低。国际上把渗透率小于50毫达西的油田称为低渗透油田,而长庆油田70%的储层渗透率却小于1毫达西,这样低的渗透率在国外自然被认为没有开发价值。

长庆从1970年开发,一直面临着“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尴尬局面。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长庆的油气产量长期在140万吨左右徘徊。其实,长庆的油气资源并不少,据国家地质资源普查预测:鄂尔多斯盆地拥有石油总资源量85.88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10.7万亿立方米。长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丰富的油气资源从“磨刀石”里“挤”出来。

只有“敢想”才能“敢创”。长庆油田总经理冉新权告诉我们,如果不解放思想,认为50个“毫达西”以下的油田就注定没有开发价值,那就不会有长庆的今天。而正是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十几年来,长庆靠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想别人所不敢想,干别人所不敢干,才能够坚持不懈地在“磨刀石上闹革命”,才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最终攻破“低渗透”这道世界性难题。

挑战低渗透的核心技术被称为压裂技术。所谓压裂技术,就是在钻到油层后,通过技术手段把致密油层压出缝隙,然后再用特殊的物质把缝隙支撑起来,从而形成人造的孔隙通道,使石油能够流出来。如今,长庆对付低渗透的压裂技术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而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正是有了压裂技术这一“撒手锏”,2000年以后,长庆的超低渗透油藏得以大规模开发,1—3毫达西地层,甚至1毫达西及以下这些别人看来根本不能开发的资源都被长庆开发出来,原油产量迅速实现由百万吨向千万吨跨越。

压裂技术上的进步解决了长庆油田的低渗透难题。但是“低压”又成为阻碍长庆上产的第二道拦路虎。由于长庆油田是低压力油田,虽然压裂技术让油流了出来,但是地下压力下降得很快,往往一口井投产初期能日产3吨油,2个月后就下降到1吨,产量直线下降。

针对这一难题,长庆油田的科技人员又不断解放思想,独创出“超前注水”技术:即在石油开采之前先往地下注水,增加地层压力。这项技术一举解决了油田的稳产难题。

可以说,正是靠解放思想带来的技术上的敢想、敢创,让长庆终于跨过了“低渗透”和“低压”两大传统认知无法逾越的障碍。

创新生产方式,降低成本创高产

同样,攻克三低中的低产难关,长庆靠的依然是解放思想。稍有不同的是,攻克前“两低”,解放思想让长庆在科技上敢于创新。而挑战低产,长庆靠的是彻底转变石油行业沿用多年的传统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方式。

石油界普遍认为,单井日产量低于4吨的油井属于“鸡肋”,很难带来经济效益。而以低产著称的长庆,油井单井平均产量仅为2吨,气井单井产量不到2.5万立方米。业内普遍认为,长庆这么低产的油、气田,能有经济效益简直不可想象。难怪在长庆苏里格气田开发中,当初招投标进入的某国际著名石油公司,就因为单井产量低至今都没有正式投产。

石油行业对产量的传统认识也有道理。单井产量低,同样产1000万吨油就要多打很多井,因此从前期投入到后期的管理,成本都会高很多,当然利润就低。

没有别的,还是靠解放思想。在敢想、敢创的基础上,还要敢破,即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挑战习惯认识中认为是金科玉律的生产组织流程,靠彻底转变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总经理冉新权说,既然低产是客观现实,已经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必须解放思想,看能不能按照2吨的产量倒推,控制好我们的成本。长庆从彻底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和转变生产方式入手降低成本,此举不仅可持续,而且事半功倍。

上述两种转变在长庆油田随处可见。比如,传统的采油方法需要依次经过油井、增压站、转油站、联合站4个环节,全过程需要约上百人。如今,长庆通过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取消了转油站这一流程,一举把成本和用工都降了下来。

在转变生产方式上的例子则更多。比如,长庆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台全数字“橇装增压集成装置”,取代了传统的增压站。传统的增压站,占地需要两三千平方米,至少要10名工作人员轮班值守。而这台装置占地仅100多平方米,通过远程控制,可以实现无人值守。不仅可以减少约10名员工,而且建设成本能降低20%,工期能缩短80%。更关键的是,这台装置还可以移动,一旦这个油井枯竭了,还可以移到下一口井,继续使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