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
昵称:随便股民 |
发帖数:12603 |
回帖数:3292 |
可用积分数:1282807 |
注册日期:2008-02-24 |
最后登陆:2025-07-04 |
|
主题:天津要变成一个双中心城市
秦川:首先是相对于此前的“一主一副”,现在强调“双城”,在天津做“双城”是合理的,因为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相距40公里,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可通过两者差异化定位,形成各自特色,不会造成投资重复或功能冲突。
以前在滨海新区上班的人,大部分都因为那边配套设施不好,枯燥、乏味,所以每天都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往返。同时,滨海新区始终闲着,还是给人以工业区、开发区而非城市的感觉。
滨海新区也需要一个核心地区——CBD,与天津城的CBD平行,功能集聚、环境较好、特色突出。我们将滨海新区内部也整合成不同的功能板块,滨海新区北部以生态、旅游、居住为主,比如中新生态城和海滨旅游区;中间这条轴是高新技术产业,西部航空城,东部海港;南部以重化为主。
《锦绣》:所谓“双城”,就是两个中心?
秦川:对。我们总结大城市病,单核蔓延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如果城市规模不大,单核最好,很经济。但是,发展到巨型城市的规模,就必须采取多中心的城市模式。
至于天津,李瑞环任市长期间确定的那个外环箍住这个城市,就是为了让这个单中心不要过度地辐射成超大城市。要贯彻这个思想,就只能限制中心城区的功能扩展和人口规模。但多出来的那些人要到哪里去呢?新城。
滨海新区的中心城提供了一个极具人口的功能的空间。所以,天津变成一个双中心城市,两个中心每个都能容纳六七百万的人口,再加上流动人口,整个城市人口达到2000万左右,但分布在每个中心的人口数量又不是很大。
《锦绣》:“双港”基于怎样的考虑?
秦川:“双港”不像“双城”那样引人关注,但天津港是天津的优势资源,之所以会出现滨海新区就是因为有天津港的存在。它是一个龙头性的战略资源,对于环渤海地区、西北地区,甚至于对俄罗斯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出海口。
过去我们的海港集中在一个点上发展货运,速度快,但交通压力也非常大。因为功能太混杂,既有高标准的集装箱业务,又有散货,再加上一些化工工业原料产品集散于此,造城严重的污染,一旦出现事故整个城市都有危险。所以,我们把港口沿着海岸线拉开:北港区集中做集装箱业务以及金融业、物流业等高端服务;南港区结合重点发展的石化企业做散货运输。这样在功能上就分开了,同时,南部建设铁路,可以大大缓解此前北部的交通压力。
“双城双港”是对历史的延续,而不是一个脱离历史、脱离实际的规划。考虑到过去建中心城区,现在又建滨海新区,如果天津再长期发展,我们怎么做?这就有了“相向拓展”:两个新城沿海河向海河中游发展。
我们在海河中游地区预留了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作为更长远时期天津发展的空间。现在海河两边的自然环境很好,很有潜力,将来这个地区能够兼顾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所以,我们预留的是城市未来的中心,比如行政管理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比如以后天津要办奥运会、世博会的话,我们也会考虑放在这个区域。
《锦绣》:在天津市空间结构布局中,海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刻意形成的吗?
秦川:你可以说是刻意,因为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延续。
天津起源于海河、运河带来的漕运,因为到了三叉河口必须得换船休息,所以形成人群聚落。明朝为了保护运粮重地,设了一个卫城,并驻扎军队。你去看天津老城的特色,最重要的地方不是在城墙里边,而是在城墙外边,城北和城东两个码头是最热闹的地方。
天津开埠时,海河依旧是重要的航道资源。3000吨的货轮能直接开到市中心,于是,9国划租界的时候,都沿着河要划一段,每个国家都有一段岸线,沿着岸线设置码头、仓库,后边设置工厂,建办公场所,再远的地方做居住区。这样就把河边的老城变成了一个带形的现代城市。
历史上,海河两边是工厂、码头、仓库,应该说是比较破败的地方,所以我们进行了一些改建,把沿岸的工业、仓库全部迁走,改造成适宜商业、文化、居住的空间,河边建了绿色公园。过去海河担负着重要的防洪功能,建了防洪堤,从2002年开始,我们做了亲水堤岸。现在,正在完成市区段的最后5公里。只要是建成段,行人可以沿着河边的步行道走通海河,有好多人来游泳、钓鱼,也就是说城市终于可以面向海河。
海河是天津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源,是城市空间结构的脊梁,是天津的龙脉。以后,天津城市公共设施也会沿着海河布局,我们将充分利用起这个天然的带形资源。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