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国石化率先将催化加氢技术用于乙二醇生产
2011-11-13 11:09:09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39
回帖数:21876
可用积分数:9988640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8-02
主题:中国石化率先将催化加氢技术用于乙二醇生产

 11月3日,扬子石化重大科研项目——乙二醇催化加氢工业化试验装置应用成功开车,装置投用以来,系统脱醛效果好,乙二醇产品中的UV值优于优级品指标,有效解决了扬子乙二醇产品质量的控制难题和环氧乙烷的增产瓶颈。该项目的投用,标志着中国石化成为世界首家成功将催化加氢技术应用于乙二醇工业生产的企业;催化加氢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国内乙二醇、环氧乙烷的工业生产以及改造扩能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下游聚酯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该技术已申请了国家专利。


  UV值即紫外透光率,是衡量乙二醇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在目前的乙二醇生产工艺中,乙烯在银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反应生成环氧乙烷,环氧乙烷继续发生水合反应得到乙二醇产品,虽然采用此工艺所生产的乙二醇产品均能达到99.9%以上的纯度,完全可用于下游聚酯纤维的生产,但是由于乙二醇产品中存在着难以用含量来表达的有机杂质,使乙二醇产品中的UV值很难达到优级品指标,同时这类有机杂质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下游聚酯企业的产品质量,如纤维的着色、纤维的强度、纤维的颜色等等。成为行业内的一大难题。


  通常情况下,乙二醇装置既生产乙二醇产品,同时又生产环氧乙烷产品。扬子石化乙二醇装置的环氧乙烷的产能原本只有1.6万吨/年,由于环氧乙烷市场行情好,公司经过数次扩能改造后,环氧乙烷产能达到18.6万吨/年。然而,由于环氧乙烷产品在装置产品结构中所占比重较高,致使乙二醇产品质量控制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到了2007年底和2008年初时,由于银催化剂已经运行三年到了使用末期,扬子乙二醇产品中的UV值这一关键指标很难达到优级品指标,且通过工艺优化等诸多措施均没有显著效果。


  为此,2007年开始,扬子石化与北京化工研究院、常州大学(原江苏工业学院)合作,共同研究开发了低压催化加氢法提高乙二醇产品质量的科研技术。2009年,通过小试及小型侧线试验将85%的乙二醇水溶液进行催化加氢后,成功降低了乙二醇产品中的醛类物质含量,并有效提高了乙二醇的UV 值,产品UV值达到或优于国标优级品指标。2009年8月7日,该技术通过了中国石化专家组的专家评议。专家组评议意见认为,该技术工艺简单、技术先进,在乙二醇产品质量提升和环氧乙烷产能提升方面具有创新性和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议尽快进行工业试验,并加快工业化应用。


  2010年,扬子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常州大学在中石化总部立项,开始了催化加氢提高乙二醇产品质量的工业化试验,以扬子烯烃厂乙二醇装置为工业试验对象,通过对工艺物料进行加氢处理后,乙二醇产品指标达到了国标优级品,试验取得了成功。2011年,扬子石化开始了催化加氢工业化试验装置建设,该装置设计了两台催化加氢反应器,每小时最大处理量达到60 立方米。10月中旬,装置基本完工,扬子烯烃厂组织人力,严格开展“三查四定”工作和催化剂装填工作。


  催化剂装填是生产准备阶段的一项关键步骤。由于加氢催化剂遇空气能够发生自燃。因此,烯烃厂在催化剂的装填过程严格谨慎;在装填过程中,使催化剂始终浸泡在水中,同时严格防范催化剂的细小颗粒溅出反应器。经过20日和21日两天的紧张工作,烯烃厂完成了乙二醇催化加氢项目的催化剂装填工作,共装填催化剂119桶。开车过程中,烯烃厂严格按照新建装置标准精心研究开车方案,强化岗位员工的开车培训,为装置的开车一次成功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