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股票我为王 |
发帖数:74822 |
回帖数:5844 |
可用积分数:14673344 |
注册日期:2008-02-24 |
最后登陆:2020-11-06 |
|
主题:对话央企老总:中交如何做到海外零亏损
2011年11月21日05:5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陆娅楠
[IMG]http://i9.hexunimg.cn/2011-11-21/135413084.jpg[/IMG] 4.9亿美元的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项目开工,5.2亿美元的委内瑞拉卡贝略港集装箱码头项目签约,8.8亿美元的卡塔尔多哈新港项目开工……今年下半年,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项目在非、拉、亚“遍地开花”。
国际市场仍未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且央企在海外亏损并不罕见,中交同时承接这么多项目,底气何来?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纪昌心里有本明白账:“我们海外在建的400多个项目,合同金额高达290多亿美元,无一出现亏损报告。中交是央企,更是能够把握全球市场机会、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国际化企业。”
理念清醒
“走出去”不是“守摊子,熬日子”
记者:亚洲最佳工程承包商、世界最大疏浚公司、海外业务毛利率保持14%,中交股份今天的海外成绩单着实令人羡慕。不过2005年底,当中国港湾集团和中国路桥集团重组成立中交集团时,海外业务亏损已达2.3亿元人民币。在扭亏为盈的过程中,什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周纪昌: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但是为了成为百年老店,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可能只是“关起门来称大王”,而是要在世界范围内考量自己,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因此,“走出去”的战略不会变,但是“走出去”的战术要变。
中交成立之初,我们就在思考,为什么“走出去”有时就成了“走麦城”?
技不如人吗?不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航道、最大最繁忙的港口、最难最复杂的桥梁都是中交建设的,世界前10大斜拉桥就有8座出自中交之手。
装备落后吗?不是。中交拥有中国最大的疏浚船队,耙吸船总舱容量和绞吸船总装机功率均排名世界第一;世界上3/4的集装箱起重机产自中交旗下。
人不努力吗?不是。上到项目经理,下到施工队员,大家背井离乡三五年,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儿女绕膝,员工们常常自嘲“从鸡叫忙到鬼叫”,有时累得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为的就是把“中交”招牌打响。
其实关键是理念,我们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过去,企业“走出去”都有个口号“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即“保本就干”。但是有份额不代表有盈利,规模的扩张不一定能带来质量、效益的提升。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对外经济援助,到八九十年代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再到新世纪参与国际竞争,企业海外生存环境变了,自身需求也变了。“走出去”不是“守摊子、熬日子”,长期在小型、低端项目中参与恶性竞争,企业既赚不到钱,也提升不了技术与管理,实际上是种资源的浪费。
源头把关
不投亏损和微利标、放弃低价战、内外一盘棋
记者:“走出去”的理念变了,随之带来了哪些海外经营模式的变化?
周纪昌:首先,不投微利标,从源头上降低市场风险。
过去我们的口号是“不投亏损标”,现在我们提出“不投微利标”,不能捡到碗里都是菜,拿到项目就行。项目的盈利必须从源头抓起。国际市场瞬息万变,而施工项目的周期较长,即使你投标时计算毛利率可以有3%,但受到汇率变动,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搞不好最后几乎全要亏损。
其次,放弃低价战,在中高端市场谋效益。
过去中交从事的多是现汇项目,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很激烈。如今,中交在发展中认识到应该放弃低端、巩固中端、进占高端。我们市场开发转为以加大开发政府框架项目等融资项目为主,优化和改善现汇项目为辅。借助中国政府“走出去”的鼓励政策和“优买优贷”政策,我们已成为实施国家项目的生力军,也成长为基建项目的综合服务提供商。像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马都拉大桥项目,不仅项目优质按期完成,而且由于全部采用“中国标准”设计建设,还拉动了中国装备5.6亿元人民币的出口,中交也通过EPC总承包的顺利完成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海内外一盘棋,从资源整合中提高效率。
过去,中交的海外业务主要只有中国港湾和中国路桥在对外经营,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都跟不上需求。现在我们提出了“大海外”战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盘棋。整合调配中交旗下的全部单位的人员、资金、设备。不搞内耗,让海外经营公司与国内设计、施工队伍优势互补,前者发挥开发、投标、索赔的商务优势,后者发挥现场管理、技术创新、风险控制的实务优势,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势互补。
如今,我们海外业务不仅规模上去了,而且利润也保持在10%以上水平。像疏浚业务的规模与盈利水平都超过了荷兰、比利时等顶尖公司。
动态管理
“走出去”要有好业绩,必须不断调结构
记者:海外基建项目扭亏的同时,重大装备“走出去”也在经历考验。中交旗下的振华重工(600320,股吧),拳头产品14年全球占有率第一,去年却亏损8亿元。今年第三季度,振华终于扭亏。这一亏一盈,是怎样实现扭转的?
周纪昌:这一亏一盈之间,是振华重工在海外的二次创业,也是一场艰难的结构调整战。
振华重工是一家占有全球集装箱起重机市场份额76%的顶尖企业。然而,它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航运市场始终低迷,港口生意清淡,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使振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过,这也告诉我们,“走出去”也需要不断调整结构。
市场要拓宽,做强主业的同时,向与主业相关的领域延伸。振华利用自身优势,5年前开始尝试向大型钢结构、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新市场进军。比如海工装备,与港口机械在技术路线上一脉相承,但市场更广、利润更高。全世界目前有547座沿海石油钻井平台,设计寿命约为35年。如今80%的平台使用周期已超过30年,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正在向振华招手。
技术要升级,保持制造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中交股份于2010年成功收购美国F&G公司。这家占有全球约1/3钻井平台设计市场的公司,让振华一下子站到了产业链上游,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虽然欧美经济衰退提供了很多并购的机遇,但我们没贪便宜,我们只收购那些有匹配效益与放大效益的企业。我们注重在自己熟悉的市场做自己熟悉的业务,通过有效的外部投资与有效的内部资源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目前新市场已为振华贡献了近40%的总产值。今年三季度企业扭亏为盈,也可以被视作调结构成效显现。
记者:是不是因为这样的调整,振华才能在其它领域叩开发达国家市场的大门,例如像美国新海湾大桥钢结构项目?
周纪昌:企业要生存,必须“走出去”,在自己相对窄的市场领域不断扩大地理意义上的市场。“走出去”要有好业绩,又必须不断调整结构,在自己相对强的技术领域不断扩宽应用范围。
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新海湾大桥钢结构项目,是发达国家桥梁建设市场首次向中国企业敞开大门。今年7月,振华钢结构全部顺利通过美国方面的验收。在美国这个技术、质量、管理及环保标准要求极高的市场高质量完成项目,不仅对企业是一种锤炼,对其他高端市场的辐射作用也不言而喻。此后,振华就收获了英国海上风力电站基础桩和过渡桩项目2.3亿欧元的合同。
风险预警
粗放意识很难适应有序竞争
记者: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走出去”也从“浅水区”进入了“深水区”,市场环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周纪昌: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后,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我们的粗放意识遇到了人家的有序竞争。
说实话,当年美国人的标书送到我的手上,我们很犹豫要不要接。不是因为技术实力不够。振华早在1998年就获得美国桥梁建筑协会的资质证书,获准在美国生产桥梁的钢构件,是国内唯一获得该证书的制造厂商。我们主要考虑的就是能否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
发达国家市场规模大、价格高,但是环保、法律要求也特别严格。新海湾大桥标书上数百条条款写得非常细致,甚至还有“雨天作业,雨水不能通过钢桥渗透到海里”、“如果鸟类在工地旁休息,不得惊动”等条文。我们大而化之的管理意识能不能适应?不适应,就要被罚巨款,得不偿失。事实上,在项目实施中,曾经出现7个振华员工在焊接、40多个美国人在监督观看的场景。
记者:中交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呢?
周纪昌:打铁得靠硬功夫。除了技术实力与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也是硬功夫。
央企“走出去”所面对的软环境只会越来越复杂。过去我们规模小,没人注意。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央企“走出去”备受瞩目,不仅我们的合作者在观察我们,竞争对手也在关注我们。我们不仅要吃透当地的法律规定、政策要求、交易习惯和文化传统,还要规避项目实际运营中容易出现的公平竞争、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等法律风险。
央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必须尊重并建立一套适应当地制度、文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必由之路,也是中交从跨国经营到跨国公司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得到提升。
国际对标
从“施工交活儿就走”到全产业链服务
记者:中交取得了这么多成绩,现在在和国际同行对标,觉得主要差距在哪里?如何赶上?
周纪昌:2007年,我们与全球最大的国际承包商法国万喜进行对标。万喜的净利润率为9.7%,而我们海内外业务的平均利润率只有4%。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种差距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差距。万喜盈利能力高,因为它70%的利润来自于机场、收费公路、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这部分利润远远高于它的施工主业。而中交的市场、业务、资产、利润,大多来源于施工。
这一对标,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差距,比如我们在很多地方围海造地,可是填完就走人了,怎么就不知道做做项目策划、搞搞基础建设的投资、运营呢?我们既有设计院、研究所,又有施工队伍、监理单位,资源是现成的,这种全产业链服务正是市场需要的!而且中交的竞争优势很明显,别人还在勘测,我们就已提交可研报告了。
要与国际大公司平起平坐,还是需要结构性调整,寻求新的增长点。现在我们不断向与主营业务相关联的业务范围延伸,不仅承接了一批住房、水利、环保项目,还对投融资项目进行有益的尝试。比如牙买加投资7.5亿美元建设高速公路BOT项目,获得经营期50周年;还有2009年,中交股份以唯一建设公司类发起人的身份投资参与“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
我们“走出去”的启发和经验,反过来也促进了国内业务的转型升级。现在,我们在国内市场也加强资产投资,企业的主要资产由原来的施工装备,变为现在的经营性投资资产,资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竞争力大大提高。
中交股份已连续五年被美国ENR杂志评为中国最大的国际承包商,2011年居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第十一位,这是全中交员工付出多年的辛劳血汗、交了不少学费,才有了今天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我们不会躺在成绩单上睡大觉,会让每个投资者看到中交无时无刻不在开拓发展、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