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石油的伊拉克开局
2012-07-17 16:09:47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stock2008
发帖数:26742
回帖数:4299
可用积分数:25784618
注册日期:2008-04-13
最后登陆:2020-05-10
主题:中石油的伊拉克开局

 哈法亚项目投产比计划提前15个月,艾哈代布项目投产提前了整整3年……中国石油(601857)在伊拉克叫响了品牌。宝石花不仅意味着高速高效,而且意味着社会责任。

  闯荡伊拉克

  哈法亚项目投产比计划提前15个月,艾哈代布项目投产比计划提前了整整3年……中国石油在伊拉克叫响了“中国速度”,留下了“中国传奇”。

  尽管从伊拉克哈法亚已回国许久,刘国杰仍然敏感地捕捉到一个重大消息:刚刚过去的六月,哈法亚油田一期500万吨产能建成投产。

  作为中国石油东方物探伊拉克项目经理部南部项目组副经理,刘国杰为此感到格外开心。这个拥有40多亿桶石油储量的油田在沉睡30年后,终于要实现规模开发了,而将其快速唤醒的是中国石油。作为中国石油海外规模最大的投资项目,哈法亚油田投产比计划提前15个月,在底格里斯河流域叫响了“中国速度”。

  距离哈法亚100公里之外,中国石油投资伊拉克最早的艾哈代布油田项目也同样给两国带来过惊喜。去年,也是这样暑热的季节,艾哈代布油田顺利投产,比计划提前了整整3年。

  在伊拉克,这样的速度来之不易。

  “坦克底下抢肉吃”

  从迪拜到巴士拉的航班在一片没有围栏和塔台的军用机场降落后,渤海钻探国际工程公司副经理兼伊拉克项目部经理熊战看着荒无人烟的周围不禁问自己:“这是什么地方?下一步将去哪里?”很快,他悬着的心被远处传来的汽车吼叫惊了一下,只见一辆悍马带着几辆防弹车向他们飞驰过来。还没等反应过来,安保车的服务人员就用防弹衣、钢盔给他们一行人彻底武装了起来。

  2010年9月,这是熊战第一次来到伊拉克。“虽然之前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但第一次走进哈法亚恐惧还是袭身而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熊战的声音仍然有些发紧。

  如果说,熊战仅是恐惧的感觉,那么,2009年就进入伊拉克的大庆钻探队伍则更切实地感受到了命悬一线的危险。“当时美军还没有撤军,经常发生反美武装袭击美军巡逻车队并向美军基地打迫击炮事件。双方经常发生交火,枪炮声不断。现场施工人员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大庆钻探艾哈代布项目部经理杨兆龙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惊心动魄。

  针对中国石油人在伊拉克工作,有网友中肯地说:“在老美坦克底下抢肉吃,真的是太勇敢了。”

  在伊拉克工作,面临的最大危险莫过于安全问题。“我们每周都有安全形势通报,哪里发生了爆炸、哪里发生了劫持人质事件……这些都会通报到各个基层单位,让大家加强安全防范。” 刘国杰告诉记者。

  这种通报绝非可有可无的形式。

  据统计,进入今年以来,随着美军撤离后伊拉克陷入政治危机、派系斗争加剧,各类袭击事件明显增多。截至7月,路边炸弹、自杀式炸弹、汽车炸弹及枪击已造成近千人死亡。

  面对动荡的伊拉克局势,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组创新性地推出了“大安保、大后勤、大环境、统一协调管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大安保即甲方牵头做当地政府能矿部门、军警部门工作,统一签署安保协议,落实军警和武装保安力量,统一安保标准,共享安保资源;大后勤即甲方牵头做好后勤资源共享,促进实现大环境,有力保障大安保;大环境即甲方牵头做政府工作,抓好社区工作和公益事业,协调甲乙方关系,以创造项目发展外部安全环境。一统一即牵头统一应对突发事件和应急协调指挥。

  在建设“三大一统一”的过程中,艾哈代布项目和哈法亚项目作为甲方,承担了乙方单位绝大部分的后勤建设和服务内容:为乙方单位修建宿舍、办公室、作业厂房,提供安全护卫,安排人员动迁,指导当地招工。这种统一协调管理不仅节省了项目总投资,而且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工期,受到参建单位的欢迎。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第一公司伊拉克项目技术负责人说,他参加了国内外60多个工程建设,从未享受过这么好的后勤环境,因为在这里“安保放心、工作顺心、生活舒心”。

  或许是受累于战争太久,或许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扎根不易,中国石油在伊拉克的员工更加珍惜当下的环境。名为“非洲浪子”的石油人在博客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

  当你看到营地里满眼都是青青的绿草和粗壮的椰枣树,当你看到一口水汪汪的鱼塘里泛着微波,当你看到鸭子在水渠里欢快地洗刷着羽毛,当你看到完成一天工作踏着夕阳归来的项目人员走在友谊大道上的时候,你会觉得,这里不再是颜色单调的工地,不再是家的荒漠,你会暂时忘却铁丝网和围墙、壕沟之外爆炸不断的伊拉克的现实环境,忘却对家庭、对亲人的思念,投入到为国家、为公司争光的项目建设热潮中。

  复杂的公共关系

  在项目开工之前,无论是艾哈代布还是哈法亚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公共关系。“除了安全之外,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第二个难题。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寸步难行。”刘国杰表示,战后的伊拉克政局不稳定,教派、党派众多,有时很难分清楚哪个派别在控制该地。这给公共关系的处理带来了很大麻烦。

  其中,招工、社区进入许可异常复杂。作为伊拉克的支柱性产业,石油行业自然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也因此成为当地各利益群体竞争的主要领域。在哈法亚项目500多平方公里作业区内,分布着60多个部落,社区关系错踪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如果要招工,我们需要把周围所有村庄的人召集起来。在总名额一定的情况下,每个村庄有数量不等的名额,但是每个村庄都想给自己增加更多的名额。”刘国杰有些无奈。

  同样的事,熊战也遭遇过。他清楚地记得,2011年由于用工问题,当地村民曾持枪在井场大门处进行威胁;井队平台经理因工作原因开除当地员工,使得当地员工进入井场滋事挑衅……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为了平衡各方关系,中国石油伊拉克项目组专门成立了招工委员会,其中包括当地政府议员、社区主席、农业部人员、军方的人员、酋长……各种利益群体代表汇集在一起商讨。但是,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

  有一次,在招工期间给某酋长分配了21个名额。可后来酋长带来了40个人,要求全部招收,否则就不让项目部在施工中进入村庄。

  怎么办?只能和颜悦色地做思想工作。不知经过多少次苦口婆心的解释,这位酋长最终答应了,但有一个条件,在后续的勘探作业施工中,项目部必须给他们提供更多看线的工作机会。

  …… ……

  在不断的摸索中,结合苏丹项目的经验与不足,哈法亚终于在雇员招聘方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取消曾经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由项目部根据各个单位的雇员需求,统一招聘,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减少了与雇员的直接矛盾冲突。

  当刘国杰们处理好这些关系时,等待他们的是更多的不可控因素,比如炸药的进口。

  在物探施工中,激发地震波是基本作业之一,这就需要大量的炸药。“在伊拉克,军方对使用炸药的控制非常严格。因为这些都是军火,万一被恐怖分子盗取就会很危险。”刘国杰告诉记者,哈法亚项目的物探炸药全部需要进口,各种复杂的进口手续中每一步都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此外,在炸药储存过程中,需要建造防爆围墙,需要两层遮阳棚,还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审计。

  不可控的因素还包括:等待当地政府的批文、等待进口设备到位、等待合资公司其他作业方的文件……在这种情况下,等待似乎成了刘国杰们的必修课。

  当扫清这些前期障碍后,刘国杰们要面临的正式挑战终于到来了。

  物探遭遇“拦路虎”

  2010年11月15日,由东方物探负责的哈法亚三维地震项目第一炮打响。

  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四条“拦路虎”就横亘在眼前。除了公共关系之外,这里地形非常复杂,芦苇荡、湖泊、农田、村庄等给物探作业提出了很大挑战;作业区内有大面积雷区,分布着很多未爆弹药,一旦踩上就可能生死两隔;其间要经历4个月的雨季更是给物探作业造成很大影响。

  刘国杰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放线需要穿过芦苇荡—河道—芦苇荡。“在这种情况下,要放线的话就要用空气船,但有些地方船到不了,只能人下去。”然而,连鸟都不怎么靠近的古河道表面看起来是清凉凉的水,下去之后却是臭气熏天。他们的任务是在这条芦苇荡里开出一条路来。“那儿的芦苇大拇指粗,有时会把物探车的轮胎扎破,在里面行进异常艰难。”刘国杰说。尽管如此,在清雷人员清完地雷后,中方人员还是带头下水作业。见此情景,当地员工也放心工作起来。

  如果说,这是一个个例,那么在高温下作业则是哈法亚人的工作常态,这也是更大的考验。伊拉克属于热带气候,在旱季施工时,高温对物探作业增加了更多的困难。虽然每个员工在出国前都进行过比较严格的体验,但还是会因为高温引起不适。为了缓解不适,每次外出作业队员们需要带上冰块,带上ORS(生理盐水),防止因为出汗太多产生虚脱。项目组还组织各作业队在野外作业之前进行培训,并且在各班组之间培训出紧急救护员。

  除了高温外,蚊虫是作业人员的又一个“敌人”。因为毒性较大,一旦受其攻击,轻者红肿,重者后果不堪设想。为对付它们,外出时员工们都会将自己“全副武装”,脖套、帽子、口罩、眼镜、手套,会用手纸堵住耳朵。所以无论在哈法亚还是艾哈代布都会见到一种怪异的打扮:在烈日下,员工们戴着安全帽,帽下有一个能包起耳朵、脸、头的围巾。

  …… ……

  在中国石油人的字典里,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不懈努力,历时233天,哈法亚项目排除爆炸物上百个,排除当地干扰破坏2000余次,2011年7月25日,三维地震采集圆满完成。当年12月底,处理解释工作画上完美句号。这不仅为钻井作业和油藏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最终开发方案制定奠定了基础。

  不诱人的“夹心饼”

  如果你是漫画爱好者,国内财经漫画里这样的场景一定不会陌生:一个阿拉伯衣着打扮的商人,手里拿着一根油管插向不足1米的地下,石油就像井喷似地流出来。

  没错,中东是世界的油桶。然而,伊拉克对外进行招标的油田并不都是肥肉。艾哈代布如是,哈法亚如是。

  40多亿桶石油,搁置30年,8口探井。这几个数据放在一起,就是哈法亚2010年之前的身份特征。

  哈法亚油田是类似于橄榄球形状的288平方公里区块,石油宝藏最深埋藏于6000米的地下。从三维地层构造图上,你会看到一个并不诱人的“夹心饼”——纵向8套含油层系,合计油层平均有效厚度达170米。

  哈法亚油田油藏埋藏深,含油层系多,以中孔低渗碳酸盐岩为主,原油多为重油,高温高压、高含硫……哈法亚油田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其发现30多年来还在“沉睡”。

  在摸清楚哈法亚的“底细”之后,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小组先后设计了20套方案进行对比、优化,比合同要求提前3个多月提交合作给合作伙伴。

  然而,要深入6000米的地宫将石油唤醒,并非易事。如何才能实现高效开发?中国石油人锁紧了眉头,这是一个太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这决定了一个亿吨级大油田是否能够真的顺利诞生。

  经过反复研讨,项目部认识到,突破之路唯有创新。

  油藏压力不足是哈法亚油田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要想保持长期高产稳产,就必须妥善解决油藏压力补充问题。面对注地层水、注海水或回注伴生气等多种选择,技术攻关势在必行。

  为此,中国石油伊拉克哈法亚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油藏储层特征、天然气回注可行性、注水方式优化、丛式井、分支水平井等一系列开发研究。依托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发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两个优势,技术攻关诠释了“研究老油藏、探索新潜力”的深刻内涵。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伊拉克哈法亚项目实现了油藏评价、初始商业产能建设同步进行。此外,广泛采用当今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终于,哈法亚油藏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试油获得高产油流。

  钻井速度新要求

  2011年2月12日这一天,熊战不会忘记——伊拉克米桑省第一口水平井诞生。

  由渤海钻探承钻的哈法亚油田的水平评价井——HF003—S001H井,“井深3700米,钻井周期63天,提前5天完钻,创造哈法亚油田钻井速度新指标。”熊战没有掩饰自己的自豪之情。这是哈法亚首次使用水平井技术进行评价开发,有效评估了储层采用水平井技术的可行性和产能。

  说起创造纪录的秘诀,熊战侃侃而谈。为了实现安全提速,渤海钻探项目部根据公司HSE 体系要求,结合哈法亚项目实际,严格落实井控安全责任制和两书一表,落实设备安全运行和保养制度,确保员工、设备和井下安全。在管理提速方面,形成以平台经理为核心的管理网络。班组岗位向带班队长负责;带班队长、工程师、大班人员向平台经理负责;平台经理向公司负责。做到项项有要求,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抓。此外,为了实现技术提速,认真研究邻井资料,吃透设计,强化专业技术合作,优化钻井参数。

  2012年2月6日,哈法亚油田钻井史上又迎来一个新纪录——大庆钻探承钻的HF011—M306井顺利完钻,完井周期35天9小时,比设计工期提前24天,创造了哈法亚油田定向井最短施工周期纪录。

  速度带来的奇迹还在不断出现。

  仅仅两年时间,在中国石油钻井人的打磨下,哈法亚油田焕发了动人新颜:油田8口井过去单井周期为5个月至8个月,如今,已完钻的22口井,单井周期不足2个月;从机械钻速来看,由最初的3米/小时达到如今的10米/小时;从钻井井型来看,由原来的直井到现在的定向井和水平井。此外,在伊拉克同类型油田中,哈法亚项目钻完井成本、机械钻速等各项指标,均为历史最优。

  中国石油一体化优势,在哈法亚得到充分体现。严格按照国际规范运作,哈法亚建立了以“中方为主、国际知名公司参与、充分照顾当地公司”的服务体系,在与斯伦贝谢、哈里伯顿等国际大公司同台竞技的国际高端舞台,带动和促进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协同发展。

  目前,6部钻机和2部修井机奋战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哈法亚油田已完钻22口井,6口井在钻,为油田一期商业产能原油生产能力提升至7万桶/日,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规模开发刚刚开始,但中国石油已经为其勾画出了更长远的蓝图。为了将哈法亚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化油田,而且根据哈法亚项目三地多点办公(北京—迪拜—伊拉克)的特点,哈法亚项目引进了卫星微波传输系统、多元视频管理系统,采用3G CDMA无线通信技术和3G WIFI无线网络系统,保证了跨国和异地行政办公的顺畅,为实现哈法亚油区300平方公里无线通信系统覆盖保驾护航。

  结合三地办公特点,哈法亚项目创新管理还引进了办公自动化及数字签名系统,实现了办公、管理流程的格式化和数字化,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率,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多国部队”共谱和谐曲

  雇员来自32个国家。看到中国石油哈法亚项目这一数字,人们不禁惊讶于它的国际化、多元化程度。

  这源自于一个被称为“3H”的战略目标:培养一支一流的国际化队伍;创造一流的国际化管理水平,实现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好效益的国际化项目。

  为此,在项目管理中,哈法亚积极吸收国际人才,招聘了国际上的HSE监督、带班队长、司钻等多个岗位,在各个方面吸取国际先进的HSE管理经验和操作技术。

  这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化。“伊拉克项目的文化包括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巴文化等,而各种文化有相通的地方也有许多各自的特点和习惯。”熊战介绍道。

  如何让这支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多国部队”凝成一股绳?这是伊拉克哈法亚项目能否快速进行的重要因素。

  综合刘国杰、熊战以及杨兆龙的回答,记者发现,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各种文化相互尊重,各国员工平等对待。不过,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操作起来并不简单,需要更多的细心、更多的周全。

  “我们一直告诫全体中方雇员,要充分尊重各群体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社交习惯、言语习惯等。我们组织职工学习当地习俗和注意事项,实际当中我们也基本做到了这一点。”熊战说,当地信仰伊斯兰教,项目部在各现场都准备了祈祷室,方便其按时祈祷。设立独立当地雇员厨房,让当地雇员讨论确定菜谱。每当有穆斯林重要节日,都给当地员工一定数额的现金节日补贴……

  为了增强外籍员工对于中国的了解,项目部会在各个作业队筛选比较优秀的员工来中国参观旅行,去东方物探了解其企业文化等……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举动带动了外籍员工的积极性。对此,刘国杰深有体会。他说,之前,哈法亚当地员工因为大都回家住,第二天很难在5点半按时出工,经常是6点半都没法出工。在这些人性化的管理实施之后,他们积极性大大提高,现在都能按时出工作业了。“我们尽力做到:用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权管人,以法治人。”他补充道。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