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振华重工(600320) 20年“企业传奇”续写辉煌
2012-11-19 14:50:0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3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90014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9-11
主题:振华重工(600320) 20年“企业传奇”续写辉煌

 上世纪90年代,海洋伴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再度热闹起来。连接世界的航线上,集装箱船只越造越大,以致各个世界著名港口城市的码头装备跟不上“巨无霸”们的发展步伐。

  1992年,改革开放春满大地,十几个人以100万美元注册资本、三间办公室,在上海浦东创立了一家名叫“振华”的港口机械公司,瞄准时代需求,将其打造为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企业。

  这是一段后来居上的“企业传奇”。从十几个人到2.7万名振华人,从注册资金100万美元到年销售超过200亿元、A、B股市场上市,从业内籍籍无名的新兵到叱咤风云的港机巨子,20年来振华以自主创新的拼搏和敢闯敢为的劲头,成为中央企业在上海的一个标杆,为“中国制造”的振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早已雄踞全球港机龙头地位的振华重工(600320)并未停步,它又开始了全新征程,大举进入海洋工程、大型钢结构、风电等领域,在重型装备制造领域开疆拓土。

  产品创新:每年一个世界第一

  “每年至少创造一个世界第一”,这是振华重工科技创新的目标与动力。20年来,振华重工科技创新之路始终践行并兑现这一承诺,不断涌现新的世界第一。

  振华重工初创时,虽然作为“天时”的市场需求摆在眼前,但行业内却有全球几十家成熟顶尖的竞争对手。虽然当时还能依靠低成本和模仿跟随获得市场份额,但振华人在一开始就意识到,不通过自主创新,没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绝不可能实现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

  2004年金秋,振华重工在长兴基地举行了一场现场演示会:一台起重机一次吊起2个40英尺集装箱,或1个40英尺箱2个20英尺箱,或4个20英尺箱,令现场70多位国内外参观者叹为观止。振华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箱岸桥可提高生产率50%,并结束了世界上起重机一次只能装卸1个40英尺箱或2个20英尺箱的历史,它的问世引起了世界集装箱码头的一场革命。

  这样的革命在振华的港机发展史中比比皆是。在港口机械市场,振华重工首创了用于自动化码头的双小车岸桥和用于常规码头的双小车岸桥;首创了大梁升降式岸桥;首创了挖入式港池岸桥;首创了应用GPS的轮胎吊和使用超级电容的绿色轮胎吊;制造了世界生产率最高的12000吨/时散货装船机和堆料机和世界最大的折臂大梁岸桥……在自动化控制系统市场,振华研制了中国首座全自动化码头;开发了锂电池驱动的自动导航小车(AGV);锂电池驱动可取代集装箱卡车的跨箱搬运车,完全没有液压件的新兴纯电动吊具;研制了世界先进水平的ZPMC品牌电控,世界领先的轨道吊与轮胎吊(RMG/RTG)双向防摇系统……振华重工的发展反复验证着一个规律: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引领发展。

  从码头到大海,这是近年来振华重工以创新引领转型的谋篇布局。2007年,沉没840多年的宋代木质古船“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工程受到全球关注。振华设计制造的“华天龙”全回转浮吊成为此次打捞的重型武器,并成功保障“南海一号”沉箱在起吊过程中保持平稳,最大限度地避免箱内文物出现损失。“华天龙”的诞生向全世界宣告,过去只能由西方国家设计制造的巨型设备,中国人也做出来了,且做得更大更好。此后振华在海洋工程以及钢结构新兴领域扬帆起航:首创了800吨风电安装打桩船和用于深海作业的座底式抛石整平船、管节沉放船;建造了世界单机起重量第一的7500吨自航全回转浮吊。已经并正在创造新的世界第一:起重能力达12000吨的全回转浮吊;成功建造了世界一流的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全部钢结构;成功制作了跨海长度世界第一的港珠澳大桥岛隧钢圆筒、钢模板,即将参与港珠澳大桥桥面钢箱梁的制造。

  截止目前,振华重工已拥有20多项世界领先的重大核心技术,29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7项上海市重点新产品。企业已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港口机械制造商和大型海工装备制造的后起之秀:成为世界上能设计、制造大型浮吊的三家企业之一;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出口铺管船整船的企业;迈入设计建造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高端装备行列。

  品牌立企:有集装箱港口就有ZPMC

  “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港口的地方,就要有ZPMC品牌的起重机”,振华重工初出茅庐之时,这句著名的话就成为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经过20年不懈努力,这一目标基本实现,走出国门,扬帆四海,振华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扮演领航者角色。

  振华重工的品牌扬名,经历的是艰难的开拓过程。1992年,随着浦东开发的号角吹响,振华重工成立,在德国克虏伯、日本的三菱和三井、韩国的现代等企业牢牢占据的港机市场上,振华重工硬是通过自身努力,将第1台港机设备卖给了加拿大温哥华港,振华重工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的第一个目标,市场开拓之路“超常规”发展。200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在美国旧金山访问,恰值振华重工整机运输船装载着4台高达80米的岸桥通过金门大桥,大桥管理局为了安全起见,暂时封闭了大桥,胡锦涛的车队也停了下来,旧金山当地万人空巷争睹这一过桥盛况,外方向胡锦涛介绍“为美国制造的来自中国上海的港口起重机正在通过大桥”,胡锦涛听后非常高兴,当即嘱咐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致电向公司表示祝贺。

  此后,振华的港口机械产品成功打破垄断,产品远销海外82个国家和地区,连续14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达到70%以上,迫使日本、德国、美国、韩国等国的传统港口机械制造商逐步退出港口机械市场。在近两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仍保持了75%以上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截止目前,公司制造的近3000台集装箱岸桥、4000多台场桥矗立在全球200多座港口码头上,向世界宣告着中国制造的成就。

  “有集装箱港口处有ZPMC”,当年豪言成为现实,但振华 “走出去”的进程没有止步。全球航运和港机市场持续低迷,振华则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开辟新的航路。近年来,振华重工高端切入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成功建造了全球单机起重量最大的7500吨自航全回转浮吊、世界最大的8000吨固定双臂架浮吊;完成第一艘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并出口卢森堡的3000吨铺管船;自主研发的铺管系统、大型锚绞车、平台抬升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配套件实现向发达国家出口。

  振华重工历时五年、艰辛打造了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项目,这是全球造价最贵、技术含量最高的钢桥,其坐落于世界著名城市――美国加州旧金山,建成后将与东海岸自由女神像媲美,屹立于金门大桥的附近,成为旧金山市的新地标,项目意义重大。 2011年,时任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到振华重工生产钢桥的长兴基地访问; 2011年7月11日,大桥全部钢构在振华重工完工,除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外,旧金山市政府确定当天为旧金山市“李江华日”,以感激项目总指挥李江华及其带领的项目团队对这一旧金山民心工程的贡献。通过该项目,振华重工打造了世界高端钢结构的品牌,也实现了自身在大型钢结构领域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

  责任和信誉是支撑振华品牌“走出去”的根本。振华重工的产品在公司成立之初也出现过些微瑕疵,公司从不文过饰非。如出口阿曼的集装箱场桥行走减速箱由于设计不当,公司一次性将40台减速箱全部换掉,换来了用户的好评。振华重工还在走出去过程中大力推广国产配套件,并承担质量责任,带领中国中小企业共同“走出去”。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港机市场,已有完全使用中国机电配套件的集装箱岸桥。

  人才支撑:万人大军背后的机制探索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基础战略,是企业最具有活力和最具有创造性的资源,振华重工2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20年的发展,振华重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知名到享誉全球,其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一万条,但归根结底,只有一条最重要,那就是振华重工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目前,振华重工拥有一支2.7万人的产业大军。从学历结构看,管理岗位博士生有19人,硕士研究生有247人,大学本科有2327人,大专有1976人。其中,科技人员2200名,40岁以下科技人员所占比例为90%。

  在当前转型的关键时期, “万人大军”的活力如何保持和发挥,成为决定企业转型成败的关键所在。经营是龙头,管理是保障。振华重工的人才建设首先从经营管理队伍入手。 20年来,振华重工用灵活的代理机制使得港机产品在全球港口遍地开花。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市场对港机需求下降,以海洋重工、大型钢桥钢构等为特色的新型主业确立。经营管理人才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逐步改变,在海洋重工、大型钢桥钢构等领域坚持高端切入。经营管理团队在体制上大胆创新,经营结构战略调整稳步推进,助推新市场、新产品的开发成为经营调整基本思路,自主经营和合作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经营团队更具活力。

  造就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振华重工人力资源部定期发布领军人才需求目录,建立领军人才信息库。重点集聚、开发、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发团队,曾经主持过世界最大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等项目的海工院副院长严兵等人,均被列入了公司领军人才信息库。振华重工还立足培养创新人才。从陆上重工设计研究院抽调与海工开发专业相关的骨干技术人员,参与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的建设,并加强对他们的培养,这些骨干将港机开发的良好传统带入了新的工作中,使海工院的发展在传承中得到了稳步创新。

  从传统港机向海工、钢结构等新领域转型过程中,过去的人才怎么办?作为全球最富盛名的港机制造企业,振华重工培养了众多优良的港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生产技能人才。他们通晓港机生产经营售后管理模式、机电液的研发和现场工艺技术、冷作和焊接涂装等各项技能;对国外项目的驾驭练就了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同时,他们具备与国外用户监造沟通的经验。这些能力为公司进入海工、钢桥钢构市场提供了沟通经验、技术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实现了 “软着陆”。

  同时为适应“十二五”期间市场结构定位的需要,振华重工又从人才结构开始同步调整。振华着力开拓四个主力市场,即:港口机械、海洋工程、大型高端钢结构、能源环保市场。为此,公司一方面成立了海工、钢构产品经营与设计部门,从组织机构为新型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招聘、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吸引了具有海工钢构建造技术和经验的人才加入海工及钢构相关部门。

  振华重工用20年的时间,走过了世界知名同行40-50年才能走过的发展道路,振华的发展速度体现了“上海速度”,体现了“中国速度”,而这样的成绩,正是由勇于创新、引领世界的艰苦奋斗的一代振华人缔造的。

  振华人深深意识到,尽管全球航运市场近年来出现低迷,但振华20年的积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正让公司形成开拓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研发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已经获得国家级海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证;在上海及南通、江阴等地设有8个生产基地,总岸线10公里;拥有22艘6万吨-10万吨级整机运输船,可将大型产品跨海越洋运往全世界;形成对于码头建设、大型桥梁的设计咨询优势,这些核心竞争力,将让振华人拥有更多前进动力,在转型升级的更高目标引领下,开启新的征程。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