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险资抄底成功 基金再次踏空
2008-09-20 15:47:56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管理员
昵称:随便股民
发帖数:12603
回帖数:3292
可用积分数:1282807
注册日期:2008-02-24
最后登陆:2025-07-04
主题:险资抄底成功 基金再次踏空

 电光火石间,大盘入地上天。

  这一次,基金再次成为输家,而博对政策的,则是险资。

  从9月5日直接跳破2245点至今,大盘已连续10个交易日运行在该历史点位之下。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席卷下,大盘一度触及1800点一线。不过本周四晚风云突变,三大利好齐出,导致周五盘面史无前例的集体涨停。记者通过对9月5日至9月17日8个交易日内Topview席位买卖情况的分析,还原出机构在指数暴动前的一举一动。

  险资成功螳臂当车

  从统计上看,在此期间沪综指最高点位为2238点,最低探至1922点,8个交易日累计下跌13.28%,处于疯狂的杀跌过程中。大盘累计资金净流出65.70亿元,其中普通营业部席位净流出55.94亿元,而各大主力机构分歧巨大:基金净卖出6.76亿元、QFII净卖出7.94亿元(以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高华证券北京金融大街、国际金融上海淮海中路、国际金融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4个席位为统计标准)、券商自营席位净卖出9.30亿元,而险资(T类席位)则螳臂当车,大举净买入8.78亿元,大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势。

  正所谓风险与机遇成正比,就在市场气氛极度悲观的时候,管理层重拳出手,大盘在利好刺激下本周五上演了绝地反攻,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今年4月23日,当日大盘在降低印花税的利好下,大涨9.29%,最终形成了一波20%的大级别反弹。

  据记者统计,在4月11日至4月22日,即印花税下调前的8个交易日,基金、险资联手做空,分别净卖出259.70亿元和14.91亿元,而QFII则大胆净买入39.41亿元,成功博对政策。这一次,利好更多、强度更大,而赢家则换成了险资。在规模偏小,交易量仅基金1/10的情况下,险资在9月5日至9月17日的净买入量甚至大过基金的净卖出量,颇有蛇吞象的意味,一举成为周五大涨的最大赢家。

  猛吞银行股勇气何来?

  那么各路主力资金在这段时间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呢?记者通过仔细研究9月5日至9月17日间资金流入流出各超过1亿元的股票,勾勒出机构的资金动向。

  在资金净流出超过1亿元的16只股票中,银行股占到了8只,这和上周末华尔街金融风暴的爆发密不可分。作为资金量最大的机构,基金在这段时期内大举抛售了这8只银行股,资金流出量居前的是浦发银行(600000)13.84亿元、工商银行(601398)8.30亿元、招商银行(600036)7.31亿元。QFII则紧跟基金,也净卖出这8只银行股,不过卖出量相对较小,资金流出居前的是招商银行6.30亿元、工商银行3.60亿元。

  真正令人意外的是险资的表现,在利差缩小、坏账不明了的情况下,险资竟然大举买入了其中的6只银行股,仅净卖出了2只,令人大开眼界。

  本周四银行股带头反攻证明险资的抄底非常成功,周四晚间银行股也确实出现大股东增持的利好,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能够让险资如此大胆逆势而为?他们果真没有事先得到任何可能的利好消息么?我们不得而知,就像4月底的印花税行情,QFII提前布局成功,但他们是否提前得知消息至今仍是个谜。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市场面的表现来窥探机构的动向。

  底部前机构分歧巨大

  进一步来看,基金在此期间净买入量较大地集中在运输与能源板块,净买入量居前的是中国中铁(601390)4.62亿元、中国铁建(601186)3.67亿元、国电电力(600795)2.68亿元、中国石化(600028)1.86亿元、中国神华(601088)1.50亿元。从周四晚间的利好来看,无一是直接针对上述行业的,比起险资大买银行股,基金不仅在资金进出上,而且在选股上也可谓是再折一阵。

  不过在基金净买入量较大的个股上,险资的步调基本一致,跟随基金对上述个股小幅买入,而QFII则与基金背道而驰,基本是在抛售基金买入的个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资金整体净流出,但QFII仍然在此期间大举净买入中国平安(601318)6.44亿元、中国人寿(601628)3.06亿元、海螺水泥(600585)1.15亿元,其中,中国人寿和海螺水泥都是基金大力抛售的对象,而诡异的是中国平安,基金、险资、QFII一致大量买入了该股,这在记者统计的个股中非常罕见,目前最有力的解释或许就是,该股的AH股折价是最大的。与此相反,浦发银行、建设银行、中信证券(600030)则不幸被三大主力同时抛售。

  周五大盘的集体涨停预示着一波新行情的开始,目前尚难预期行情究竟能走多远。就像“4·23”的印花税“一日游”行情,最终演变成游资的炒作、机构的出逃。对于后市,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关注险资抄底后的动向,这是仅存的赢家。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