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平安收购海外金融股权时机已到
2008-03-11 22:29:40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582
回帖数:21874
可用积分数:9985699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5-21
主题:平安收购海外金融股权时机已到

 中国平安日前宣布巨额增发,引起人们强烈关注。

  虽然中国平安还没有披露这笔融资的具体投向,但海通证券公司保险业分析师潘洪文分析说,中国平安巨额融资目的很可能是并购海外金融机构,因为目前是海外并购非常良好的时机。目前国内保险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很高,平均市盈率超过35倍、市净率超过5倍;而欧美多数国家的金融股估值相对比较低,一些金融股的市盈率不到10倍、市净率不到1.5倍。

  许多专家发表了与潘洪文相似的观点:最近欧美很多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收购海外金融资产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

  彼岸危机是此岸机会?

  受次贷危机拖累,花旗、美林等金融巨头都爆出巨亏,股价暴跌,同时,华尔街的重组已经在混乱中展开,目前,向这些问题资产注资的有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科威特投资局、沙特王子阿尔瓦立德、前花旗CEO桑迪?威尔家族基金等等。

  早在2007年11月中旬,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就指出:“花旗的股价现在已经处于5年来的最低水平……这是十年一遇的机会。”陈志武建议以中国投资公司为首的金融机构,对深受次贷危机影响的海外金融资产“下手”。他认为,高科技和金融是美国最具竞争力的两大领域,如果中国想在美国这两个最核心的领域持有一些股权的话,次贷危机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时机。

  汇丰亚太的一位分析师分析中国平安的融资行为时也认为:“目前,欧美的金融业已经消沉了一段时间,对平安等中国企业而言正是一个收购机会。而在中国国内,除了几个中型银行,我看不出还有什么它们可以收购的对象。”

  除了海外金融机构有意引入新资本、投资价值吸引之外,政治层面的微妙变化似乎也在给金融机构海外收购提供契机。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指出:此前,美国对于外资参与的并购壁垒森严,而在美国金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相对的政治阻挠也会更小。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张巍柏说,当前中国有着庞大的储蓄,有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本,而且仍在快速增长;中国急需提高金融业的发展水平,提高金融生产力水平;中国还需要更有力度的金融市场开放,以提高自己金融系统配置资源的能力,推动整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反观美国,当前的美国有着庞大的消费,有庞大的债务和资本流入需求;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金融业纷纷裁员的现实说明,金融服务的供给已经相对过剩,急需向他国输出金融服务;美国也需要改革,以改变自己过于依赖消费而缺乏储蓄的现状,为自己未来的老龄化社会积累一些财富……对比来看,中国和美国在金融问题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在金融合作上的前景极为远大。

  抄“底”还是抄“低”?

  不过,也有舆论认为次贷危机前景并不明朗,现在并非投资的最佳时刻。

  国开行准备投资花旗一事曾炒得沸沸扬扬,但最后,花旗的新投资者中并未见到国开行的身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表示,国开行投资花旗一事落空并不出乎意料。“美国次贷危机现在还没真正体现出来,在下降的通道当中。轻易地去抄底,可能风险较大。”

  “需要从长远考察次贷危机影响的过程、时间,不应急于抢在所谓的低点。”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说。

  对于美国金融股价尚未探底、不便进入的说法,陈志武则指出:“花旗的股票也许还会往下跌,但是对于国开行、中投公司这样的大机构来说,它们并不只进行短期的投机运作,更多的是看重这些公司长久的价值。”陈志武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众已经解决温饱问题,转而开始发展对未来生活及安全的需求,如医疗、养老等等。而恰恰是金融行业,在提供这些解决未来生活和安全需要的交易和经济活动时,前景值得期待。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说:“花旗的股价何时探底,谁也不清楚,即使等到更低的价格,那时机会也不一定属于你。”他的意思是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抄到最低点。

  湘财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博士认为,像中东股神阿尔瓦立德以及前花旗CEO桑迪?威尔这样熟悉花旗价值的人也参与注资,“此时投资于花旗银行这样的世界金融巨头,获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黑石集团CEO斯蒂芬?斯瓦茨曼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说,目前美国金融资产的交易价格仅仅略高于净资产值,而过去通常情况下往往数倍于净资产值,所以哪怕这些金融资产由于次贷的不确定性导致净值下降,但只要市场恢复平静,市净率回复正常水平,这些资产的价格就会回升。“不用担心买这些金融资产会亏钱”。

  还有专家指出,由于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甚至全球的金融业都将有一个收缩期,进而会有相对比较合理的收购成本。而从战略价值考虑,中国也应该为未来的发展提早进行布局。

  节点和策略都重要

  事实上,国际金融的舞台上近两年已经涌入了不少中国表演者:中国建设银行(爱股,行情,资讯)以971亿港元收购美国银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国银行(爱股,行情,资讯)100%收购新加坡金融租赁公司;中信证券(爱股,行情,资讯)10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6.6%股权;国开行以29.81亿美元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民生银行(爱股,行情,资讯)3.17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9.9%股权;中国工商银行(爱股,行情,资讯)收购印度尼西亚哈林银行90%的股权、并购澳门诚信银行79.9%的股份、斥资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中国平安宣布以18.1亿欧元(约27亿美元)收购富通集团4.18%股份……

  中国金融业海外扩张冲动一方面是因为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后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资金融机构需要在全球不同区域配置资产,以避免由于中国经济出现萧条时把所有的宝都押在单一市场上。还有一个更为迫切的因素是,中资金融机构已经不得不开始面对外资金融机构走进来的挑战与竞争了。

  工行行长杨凯生说:“作为拥有8万多亿元总资产的工商银行来说,只有400多亿元美元的境外资产,比重还是太低。”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提出:工行国际业务经营份额要提高到10%的战略目标。

  应该说,通过一系列扩张行动,中资银行已经尝到了“甜头”。中行其40%的净利润来自境外机构;而工行海外机构资产的71%,以及利润的87%是经购并的机构实现的。

  历史上,许多国际大银行就是通过不断兼并与收购来实现自身的资产扩张、业务品种的增长和地域的扩展。汇丰银行就通过不断的并购从一家注册在香港的地区性银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银行。

  不过,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日本金融业也曾出现海外收购热潮,但在经历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的短暂风光后,不得不最后转手卖出。1996年,世界前十大银行中日本独占6家,而到2002年,世界前十大银行中,日本银行已经一家不见。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普遍赢利丰厚,中国一些大型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幅下降到5%左右,但与花旗、汇丰等国际先进银行的1%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即便如此,花旗、汇丰也出了大事。

  华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兼CEO汪振武的话提醒得及时:“在并购方面有一句行话,很多时候不是怕买贵,而是怕买错。在进行资本运作的时候,要看它是否能为自己的竞争力提供支援。”

  显然,只要中国金融业想要继续壮大,跨国并购的脚步就不会停止。但在海外扩张的同时,其背后的风险也应控制。掌握时间节点很重要,但合适目标和策略的选择则更为关键。中国金融机构“出海”,还需要从战略上、管理上、技能上作通盘考虑。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