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基金业创新还需源头活水
2009-05-17 10:36:03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11
回帖数:21875
可用积分数:9987367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7-21
主题:基金业创新还需源头活水

  长盛同庆一天发行150亿份的新闻给了业内人士极大的震撼。仅仅凭借着结构化设计方面的创新,长盛同庆就能在尚显低迷的基金发行市场里脱颖而出,足见投资者对于特点鲜明产品的需求。

  不过,回顾过去几年,除了ETF、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和结构化分级,中国基金业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创新。若想在未来有所突破,恐怕还需在投资范围和组织结构上等待制度方面的进一步放开。

  5月12日,监管层正式放行基金专户理财“一对多”业务,但令人略感失望的是,“一对多”规定中加上了对投资比例的“双十”限制,而且在投资范围上并未有大的突破。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一对多”产品和公募基金相比在产品设计上创新空间不大,除了允许投资基金和基金公司可以提取业绩报酬,“一对多”恐怕很难体现专户理财为投资者“量身定做”的优势。

  监管层对于“一对多”业务的限制,折射出目前基金业创新面临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投资范围有限,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金融工具缺乏的情况下,基金产品的创新仍然只能在交易方式方面动脑筋,更多的是采取交易所化的模式。而在海外市场上广泛采用的杠杆、对冲等工具,国内基金还无法使用,更不用说进行股权投资、发行Reits了。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组织模式上更没有见到有所改变的迹象。基金公司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人的因素远比资本更重要。但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中,资本仍是决定基金公司行为的主轴,这就导致基金公司往往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投资者利益靠边站。结果自然是基金公司管理层追求管理规模的扩大,以提取更多的管理费来满足股东利益。

  如果在基金公司的组织结构上有所创新,给予管理者及基金经理分享公司成长的机会,虽不能完全改变基金公司忽视投资者利益的现状,至少可以让他们看得更长远,减少盲目追求管理规模扩大等短视行为,对投资者来说也算是件好事。同时,这也可以避免基金公司为了创新而创新,或仅从多发基金的角度进行创新,更多地考虑到投资者的真实需求。

  归根到底,目前国内基金业还是创新太少而不像美国那样创新过度。注重风险的控制,把创新的步伐走得稳一些是正确的,但不能因噎废食,让基金业的创新成为无源之水,这对于投资者、基金业来说都不是件好事。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