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
昵称:算股神 |
发帖数:45382 |
回帖数:32109 |
可用积分数:6236234 |
注册日期:2008-06-23 |
最后登陆:2022-05-19 |
|
主题:荷兰银行一款理财产品被指“类赌品”
此前已经名声不佳的外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再次受到质疑。针对一款声称 “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9%”的外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有专家昨日诊断称,该产品收益设计与其说是“理财”,不如说是“豪赌”。
这款被指类“赌品”的结构性理财产由荷兰银行推出,名称为:“涨跌双赢系列”汇率挂钩结构性存款第一期。虽然“涨跌双赢”的名称看起来很美很诱惑,但普益财富理财产品研究专家李要深认为,这款产品有80%的可能将遭遇“零收益”。
证券时报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荷兰银行推出的该款产品为澳元产品,购买起点为5万澳元;荷兰银行从5月31日开始发售该产品。根据产品说明,该产品期限6个月,若投资者持有产品到期,将有机会获得最高可达9%的年化收益率。
但“陷阱”就隐藏在设计中。李要深分析,该产品挂钩于澳元兑美元汇率,设定了两个参考区间,第一个区间是[期初汇率-0.04,期初汇率+0.04],第二个区间是[期初汇率-0.08,期初汇率+0.08]。在投资期内,若挂钩汇率在第一区间内波动,那么投资者到期可以获得4.5%的实际收益率,也就是荷兰银行描绘的最高9%年化收益率;当挂钩汇率波动区间扩大到第二区间,到期产品可以获得1.5%的实际收益率;但只要投资期内有一天的汇率向上或者向下突破了第二区间的上下限,那么投资者将遭遇零收益,最高收益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李要深分析,这款产品运行获利的关键,就是“分析澳元兑美元汇率,看其未来半年时间里波动情况如何。”而这款产品的获利区间设置的太狭窄。因此,其遭遇零收益的可能性远超过最大收益实现的可能性。
目前澳元走势不明朗,下一步上行和下行的可能性都有。李要深表示,澳元兑美元汇率最大的可能是在未来一段时间维持一个震荡格局,而且这个震幅很难会小到单向800个甚至400个基点。在对挂钩汇率历史数据做了定量分析,又考虑了未来澳元兑美元汇率的影响后,李要深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该产品零收益的概率是96%。他同时介绍,从专业角度说,这个一般情况指的是波动率设置为0.0136时的情况;如果将波动率调整到0.01,就是乐观估计了,此时零收益的概率是89%;即使以较为极端的乐观情形(波动率为0.005时)来估计,零收益的概率也有80%左右。
李要深说,荷兰银行以结构性理财产品著称,但这款产品的收益设计很难让人觉得是“理财”,而更像是“豪赌”。
一位不愿具名的深圳股份制银行理财研发人员认为,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波幅巨大,因此该类产品此前出现多起收益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目前国内银行在这面相对谨慎。他建议投资者还是应该多购买相对熟悉的理财产品。
事实上,此前已经有外资银行发行的多款保本结构性存款产品出现了人民币本金亏损现象。对荷兰银行该理财产品问题,证券时报将继续关注。
相关新闻
“结构存款”非存款 理财陷阱要看清 证券时报记者 孙 闻 需要注意的是,“零收益”绝不是结构性存款投资者所遭遇的唯一尴尬结局,负收益是同样不容忽视的隐藏风险。因为结构性存款虽名为存款,实际是一种理财产品,投资者还需要承担汇率风险。
以荷兰银行理财产品——“涨跌双赢系列”汇率挂钩结构性存款第一期为例,该产品风险提示说明,“若客户持有结构性存款至到期,在最差情况下,客户仅可回收100%投资本金,若提前赎回或发生提前终止时间,开户行不能保障100%本金。”
需要指出的是,该产品以澳元投资,国内投资者需以人民币购汇投资。但这里所说的本金保证,并非是人民币本金保证,而是购汇之后的澳元本金。在人民币升值大背景下,当投资者再次将澳元兑换成人民币之后,便遭遇了汇兑损失,如果此前已经不幸遭遇了零收益,那现在恐怕将面对负收益了。
实际上,发行银行也提示了汇率风险。以荷兰银行上述产品为例,在产品风险披露声明中也明确提示,该结构性存款以澳元计价,对不以澳元为本币之客户,在结束结构存款投资并将澳元投资本金以及收益折换回本币时需承担风险。
但问题是,对国内投资者来说,人民币本金,外汇本金,那一个才是本金呢?这一说法并没有明确,不少自我感觉委屈的投资者向证券时报记者投诉时都表示,他们“当然认为是人民币本金”,而掌握了“本产品最终解释权”的外资银行给出的答案是“换汇之后的外币”。
看起来,所谓本金保证很像是一个文字游戏。遗憾的是,国内众多投资者就落入了这个文字游戏的陷阱中。投资需谨慎,国内投资者对投资协议过于草率的阅读和想当然的理解,显然是导致最终亏损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文字游戏嫌疑的不规范用语显然也是导致投资者误解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在国内投资者理解中,存款自然是需要保本并产生利息。但以荷兰银行上述产品为例,这类“结构性存款”实际上并非存款,本质上是结构性理财计划。但让人费解的是,此前已经多有投资者投诉这一名称让人误解,为什么外资银行还继续要对理财计划冠以让投资者容易误解的存款之名呢?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