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地产股飙涨 增长引擎VS经济泡沫
2009-07-01 12:11:38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86
回帖数:21880
可用积分数:99901590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11-05
主题:地产股飙涨 增长引擎VS经济泡沫

上海住宅市场持续井喷 半年卖房量接近去年全年

市场激辩:

券商中期策略“交锋”地产后市

房地产市场已经有泡沫了吗?

经济全面复苏不能仅靠房地产

楼市再度亢奋 警惕“达摩克利斯之剑”


飙涨

北京现新“地王”刺激地产股反弹

部分地产股纷纷反弹。其中,外高桥(600648.SH)、天业股份(600807.SH)、世茂股份(600823.SH)、云南城投(600239.SH)、首开股份(600376.SH)等个股分别上涨5.77%、3.59%、4.04%、4.82%、3.21%。

  分析人士指出,经过97轮激烈角逐,广渠路15号地最终以40.6亿元的天价被中化方兴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收入囊中,溢价率高达146.51%。扣除1.5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后,楼面地价达到15313.7元/平方米,这成为了北京楼市成交总价和楼面单价的双重“地王”。受此激励,当前投资者纷纷做多地产股,带动部分地产股纷纷上行。(中证网)

地产股群起 上海地产股人气最足

早盘,地产股蠢蠢欲动,尤其是上海地产股、陆家嘴(600663)、上实发展(600748)、世茂股份(600823)、外高桥(600648)等位列地产股涨幅前列。上海地产股的活跃缘于香港政府与美国华特迪斯尼公司经过两年极具挑战性的谈判,最终达成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扩建协议,在未来5年内,将陆续增加三个新园区,其中两个为世界独有,一个是亚洲区独有,园区面积增加23%,游乐设施增加30多项,首个主题区将会3年内启用;在扩建计划中,港府不会注入新资金,而股权比例将会由现时的57%减至52%,但仍维持大股东的位置。(山东神光)

时隔三天 北京“地王”又刷新

备受瞩目的北京广渠路15号地块终于以40.6亿的超高天价成交。6月30日,中化方兴、保利地产等11家开发商经过97轮激烈竞价,最终中化方兴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40.6亿元竞得,溢价超过24亿,楼面价超过了16000元/平米。对此,中化方兴参高管也表示,“这个价钱不便宜”。

  上周五,北京朝阳区九厂地块以19.6亿元成交,中国电子产业开发公司(CEC)下属的成都中泽置业成为新地王。现在这个地王又被刷新了。

  由于位置和地块面积非常有诱惑力,自该地块推出之日起就颇受市场关注。当日,万科、安联、华远、远洋、中信、保利、首开、华润、金融街、SOHO中国、中化方兴11家房企悉数到场,参与现场竞拍。

  在竞拍从一路上涨之际,万科、中信等几家早早退出,最后只留下保利地产、中化方兴、SOHO中国和远洋地产。最后只有保利坚持叫价到40.5亿,最终由中化方兴以40.6亿拿下。这一价格与16.47亿元的底价相比,溢价超过24亿。

  “这个价格没有超出我们底线,但这个价格并不便宜。”中化方兴地产现场竞拍副总经理盖建文向记者表示,公司更看重北京未来市场的前景,言外之意按目前市场价格来看,该地块价格有些高了。

  “该宗地规划建筑面积280121.4428 平方米,按照合同要求要配建1500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实际可带来收益面积约为25.34万平方米。”北京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按上述数据记者粗算,该地块楼面价(除去配建保障性住房后)超过了16000元/平米,远超过上周五诞生的新地王(15216元/平米)的价格。而且记者注意到,该地块楼面价已经与该区域现在楼盘售价相当。为此,“该项目若想盈利,未来房屋售价至少也在20000元/平米以上。”一位开发商说。

  “我们的心理价位在14000元/平米左右,所以一超过预期就退出了。”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向记者表示,近几日北京地王一个接一个,足见土地市场再次“发疯了”。

  同时,潘石屹表示,近日两个地王都是国企背景,某种程度上说明政府的信贷使国企投资房地产的热情和资本双双增加了。

  资料显示,方兴地产(0817.HK)是中国中化集团在地产酒店领域的旗舰企业,在北京、上海、深圳开发持有多个商业地产项目。公司去年底更是斥资110元,成功并购中国金茂(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方兴地产在正在国内开发建筑面积近百万平米。(上海证券报 于祥明)

上海住宅市场持续井喷 半年卖房量接近去年全年

上海住宅市场上半年持续井喷,昨日晚间发布的半年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成交量接近去年全年水平,而房价亦节节攀升环比增长5%。开发商的销售额也大幅提高,其中主打中档楼盘的本土企业大华集团跃居销售额第一。

  上海万科滑落至第三

  易居中国·CRIC系统显示,2009年上半年上海一手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超过880万平方米,同比去年上半年增70%,接近去年全年907万平方米的成交量。成交均价13714元/平方米,虽比去年同期14126元/平方米有3%的下跌,但环比去年下半年的13054元/平方米的价格,已上涨5%。

  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预计,下半年楼市还将保持高成交量。不过,上半年的过快放量将使下半年的需求受到一定抑制,而受去年开发商减少开工量的影响,供应量也很难配合成交量同步上升,因此下半年的成交量可能会低于上半年。

  报告显示,受市场快速回暖的推动,开发商和楼盘的业绩都表现良好上升态势。上半年销售额前三甲开发商分别为大华集团、仁恒集团和上海万科。其中,大华集团上半年47.49亿元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3.4%,接近去年48.27亿元的水平;仁恒集团47.11亿元的销售额环比也上升了133.2%,比32.4亿元的去年全年业绩还高出45%。多年高速增长后,在去年进入调整期的上海万科,业绩由去年上半年的第1滑落到目前的第3。

  两大阵营互相扩张

  通过分析发现,在沪销售业绩前10名的开发商基本上分成两个阵营:以第1名大华集团为代表的中档楼盘开发商,开发特点是以量取胜;而以第2名仁恒集团为代表的豪宅开发商,则主要以价取胜,比如上半年和记黄埔在沪仅销售了4.87万平方米的房源,销售业绩就接近绿地25.85万平方米销售量的水平。

  近年来,两个阵营开发商的能级正在逐渐接近。例如万科、合生、绿城、中海等开发商都先后推出了售价4万—10万元以上的高端住宅楼盘,同时他们也在积极竞拍市中心用地。香港等国际开发商却开始推出中档楼盘。薛建雄表示,两个阵营开发商的交叉扩张,将会推动上海房地产业加速成熟。

  系统还显示,上半年销售面积前三甲的楼盘分别为仁恒河滨城、万源城和慧芝湖花园,均为中高档楼盘,表明上半年住宅消费以改善型为主。在销售面积居前10名的楼盘中,宝山占3个、嘉定占2个,表明上半年上海北区楼市处在高速成长期。(东方早报 朱楠)

市场激辩

券商中期策略“交锋”地产后市

增长引擎VS经济泡沫

“如果说2009年是政策推动的增长,那么明年则很可能是房地产及其相关消费带来的增长。”似乎与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英雄所见略同”,近期,国内主流券商陆续出炉的中期策略报告,多数将房地产视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引擎之一。他们在看好中国经济的理由中,赋予了房地产很大的“权重”。

  一方面,以房地产等大宗支出为主的耐用消费品销售放量能否持续,成为内需能否真正启动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政府4万亿投资后最有可能被带动的民间投资,房地产投资何时跟进,跟进程度有多大,又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能否维稳的关键。

  在地产趋热和经济复苏的预期下,地产股近期持续上攻。6月份,申万地产指数累计涨幅已达22%。“看多房地产”成为多数券商中期策略的一大关键词,并认为,房地产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

  但是,“过于乐观往往会蒙蔽理性。”有经济学者指出,房地产业迅速反弹值得警惕。上轮地产调整尚未释放完毕的泡沫可能会再度膨胀。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应该是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带来的财富集聚,仅靠宽松货币政策驱动的经济增长显然并不牢固。

  看涨房价

  在发布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策略报告的券商中,多数认为未来房价仍将呈现上涨趋势,一、二线城市涨幅将更加明显。国内房地产需求、宽松货币政策、房地产去库存化完成后短期供不应求以及房价泡沫预期等因素,成为支撑券商作出上涨判断的主要理由。

  对房地产市场持较为乐观态度的安信证券认为,未来3-6个月房价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2007-2008年间的最高水平,全国房价可能比今年一季度上涨大约14%。

  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券商看多房价最一致的理由。国泰君安认为,宽松货币政策驱动通胀和房价泡沫预期,无论经济前景是复苏还是滞涨,未来一段时间内房价都将呈上涨趋势。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将直接决定房价上涨速度和地产股收益空间。安信证券认为,如果未来3-6个月内依然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可能性较高),预计房地产市场将加速走向高潮。平安证券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通胀预期提升资产价格。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不会改变,贷款增速上升会滞后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胀。数据分析表明,通胀对房价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券商报告对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作出较为乐观预计。中金公司认为房价将呈结构性上涨,由于去库存化的结束以及新增投资、土地进入市场的滞后性,有效供给将呈区域和结构性短缺,但因潜在库存较大,房价不会出现普涨,土地供给相对有限的一线城市,城市中心及高档商品房项目价格涨幅将明显;供应量较大的二三线城市、城市郊区房价涨幅有限,而商业和写字楼市场仍将低迷。安信证券也预计,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物业价格表现强势,进而提升全国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同时,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价值将会进一步提升。投资性购房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平安证券也指出,一、二线城市的去库存化已经完成,由于短期内供不应求以及政策继续扶持,预计下半年房价将继续呈现上涨态势。

  对于宽松货币政策推生泡沫导致政策转向,中金公司认为,经济的前景仍不明朗,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抑制政策将很有限,预计下半年需求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国泰君安也指出,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紧缩的是经济复苏确立并走向景气、通胀恶化和房价泡沫进入半理性半狂热状态。

  但联合证券却持较为谨慎观点,联合证券认为,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促使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同样紧缩的政策也可以终结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井喷的货币投放量可能无法被实体经济所吸纳,转而溢出到房地产市场,并推动房价与地价持续上涨,最终令房地产市场由复苏阶段过快地走向泡沫化阶段。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开发商资金状况的改善,预计地价涨幅将超过房价。

  经济引擎

  对于房地产,多数研究人士给予了太多的期待。在券商中期策略中,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较高的财富积累加历史低点的利率,有效形成了现实的房地产需求;在房地产销售的带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望继续回升。今年中国经济的双轮驱动将是“政府投资+房地产”,而明年的双轮将是“房地产+出口”。

  申银万国认为,在流动性总体宽裕的情况下,投资仍将是保增长的主要途径。房地产销售的提前恢复,使得房地产和中国经济的正向循环提前启动,为亟待拯救的中国经济增添了政府投资之外的驱动力。

  中信证券也认为,中国经济回升的主要拉动力将是内需,出口型投资也将向内需型投资转型,而城市化继续深化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将带来房地产与汽车投资行业的高速增长。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报告指出,2009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商品房成交金额大幅提高,增速迅速回升。房地产投资一般滞后房屋销售大约半年左右,三季度正是房地产投资恢复的时间区间。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更是直接用“地产复苏与经济回暖”作为中期策略演讲标题,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全面恢复势头的确立,意味着在中期之内以房地产投资为龙头的投资增长率有望逐步回升,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恢复和回升在中期之内变得更加可以维持,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逐步推动企业部门盈利能力的回暖和改善。

  高善文同时表示,从短期内来看,中国的地产市场很可能正在全面回暖并将逐步支持经济的全面复苏,在中期之内可能逐步形成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房地产泡沫,新一轮房地产泡沫的启动在中期之内对经济的恢复是及时的和必要的,但是在中长期之内非常严重的挑战是宏观经济政策如何管理和应对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基本趋势:收缩的过程太早,经济的修复过程就基本停止并可能再次掉头向下;收紧的过程太晚,则会发生类似日本、美国的严重后果。

  不过,也有部分券商认为房地产等内生增长难以推动中国经济U型复苏。海通证券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较高依赖出口,一旦外需持续不振,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存在二次回落风险。

  盈利改善

  在销售放量、房价上涨的趋势下,房地产企业的毛利率、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业绩指标有望持续改善,盈利能力见底回升成为券商中期策略中一致的看法。

  平安证券预测,2009年,全国住宅销售金额预计同比增长24.9%。虽然在目前通缩经济背景下,开发商仍然担心未来的需求,但房价见底的预期基本上已经形成一致;由于2007年高价拿地导致2009年报表毛利率的修复仍然需要时间,但房地产实际销售的毛利率仍然具有吸引力。

  长城证券认为,随着楼市步入复苏,未来两年,行业收入有望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具体来看,土地成本将明显提升,建安成本变动对盈利影响较小,税费占比将略有下降,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小幅下降,业绩增长逐步恢复。预计行业2009和2010年可实现10%和25%的业绩增长,重点公司平均可实现30%的增长。同时,经过长城证券的敏感性分析,房价上涨使项目毛利率低的公司受益程度更大。

  国都证券则指出,投资热情与投资能力双升,土地需求必然上升,而商品住宅供给有限,很有可能推动地价上涨,加剧土地资源的争夺之战,这将使得具有土地资源优势的企业受益较大。(中国证券报 谢闻麒 林喆)

房地产市场已经有泡沫了吗?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

  副教授 张翼   

  目前所谓欧美适用的一些定量分析的标准都无法应用到对房产价格判断上。因为,在中国影响房产的价值的因素要复杂得多。我们就从供求两个方面做一些定性分析。

  首先,房产是一个稀缺资产,城市市区面积是很有限的。而我们的人口密度远大于美国等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仍将继续,还有很多人要进城,对房子的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有房者还要换更大更好的房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还很突出。同时,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在美国,城市的就业机会固然能吸引很多人,但是城乡差别没有如此巨大。不少人乐得在农村或小城市生活,因为基本的设施和服务没有非常大的区别。并不是非得住在纽约、洛杉矶才能享受幸福生活,甚至是相反,因为美国的大城市又脏又不安全。而在中国,情况截然不同:全国的有钱人都来北京上海买房子,全省的有钱人来省会城市买房子,全县的有钱人来县城买房子。北京、上海有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比如说,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

  同时,我们可以不持有股票,虽然周围的人持有股票并赚了钱会给我们压力。但是大家恐怕都渴望房子,而且越大越好。我们的文化也强调所谓“成功人士”拥有房子,而不是“租”房子。很多人用房价和租金的比例来判断房价是否是泡沫,可是这并不符合中国的文化。

  因此我们看到即使在地产交易清淡的时候,一些地产项目价格稍有下降,销售量很快大幅提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当前的租金或者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房价和收入比来判断国内的房价是否是一个泡沫。如果要参考,还得看看文化差不多的亚洲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

  房产价格看起来这么高,那么多少人买得起呢?应该说实际上很多,13亿人中,富人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目要比我们感觉中的多很多。难怪世界各国人都说,买奔驰宝马和抢购珠宝首饰等奢侈品的中国人最多,中国逐年富裕起来的购房者的基础是很雄厚的。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房地产对GDP的贡献是很大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赖于地产的发展。因此很难预期在相当一个阶段内,政策会对房地产进行真正的抑制。我们预计中国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有限。这是由于中国经济还处于比欧美低的发展阶段,增长模式的层次也较低。我们要获得GDP的增长要比欧美容易得多。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会支撑房价上涨。很多人用欧美经验来判断我们的经济增长和房地产,实际上这里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感情上我们希望房价能有较大的回落。然而我们并不能容易地找到房价将显著下降的理论支持。我们很难想象已经很高的房价会象2006——2007年那样超高速上涨,但是我们预计房价仍然将上涨。只要房地产市场的根本要素没有发生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这个大的趋势将不会改变,虽然短期的波动难以预测。(上海证券报)

经济全面复苏不能仅靠房地产

近一段时间,房地产销售量价齐升,天价地王频频再现,市民排长队办理房产税收手续……房地产业率先回暖成为我国经济复苏的先导,销售回暖也成为支撑经济复苏预期的非常重要因素。

  业内专家认为,房地产业回暖只能在中短期内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难以支撑经济全面复苏。经济全面复苏仍有待拉动居民消费增长,下力气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

  1—5月,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速度高达24%,成交量放大传导到房地产市场价格上,3、4、5月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回升。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热销深入和存货规模下降,房地产投资将在下半年恢复,房地产将成为最先被带动起来的民间投资部门。由于房地产对建筑、建材、工程机械、钢铁、水泥等行业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其扩散效果将逐步推动各行业企业部门盈利能力的回暖和改善,从而最终使经济增长率的恢复和回升在中期内变得更加可以维持。

  但必须看到,短周期去库存化后经济回升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之为复苏,经济复苏往往更多意味着企业又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所以,房地产只能成为刺激经济短期回升的“强心剂”,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复苏难以仅仅依靠房地产业。

  首先,作为经济周期的先导性行业,房地产与利率水平高度相关,目前宽松流动性存在助推房地产泡沫的风险。

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大背景下,虽然一定程度的房地产泡沫在中短期内对经济恢复是及时和必要的,但长期来看,如何刺破这个泡沫则考验政府智慧———政策收缩太早,经济恢复过程可能半途而废甚至掉头向下;收紧过程太晚,恐怕泡沫吹得太大,带来严重后果。同时,市场对银行信贷大量投放的可持续性不乐观,如果流动性收紧,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和购房者的购房意愿来说,肯定会受到较大影响,从而出现较大波动。

  其次,房地产本身难以消化未来新增产能。当前,除了汽车、水泥等部分行业外,绝大多数行业仍处于低迷状态,面临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的双重压力。另据申银万国预测,2009年我国钢铁产能增速将达6.2%,但房地产投资增长带来的钢铁销量增速仅有0.6%;到2010年,这两数字分别为4.2%和2.7%,仍有较大缺口。这意味着即便考虑房地产投资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显著增长,钢铁、水泥的需求增速仍赶不上未来新增产能。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也显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中国过去30年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约为13.3%,当前我国工业增速在8%左右,与正常水平相比,产能利用率仅60%,存在较大去产能化压力。房地产业的拉动效应可谓独木难支。

  第三,经济全面复苏需要真正实现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此轮“政府投资+房地产”的经济刺激模式,仍是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复,政府运用自己熟悉的刺激手法在短期内能取得较好效果,但仍未摆脱投资依赖型增长的顽疾。在出口难以回升的预期下,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拉动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内需全面恢复,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方为标本兼治之道。(中国证券报 谢闻麒)

楼市再度亢奋 警惕“达摩克利斯之剑”

  编者按:古希腊传说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用来比喻时刻存在的危险。在房地产市场很是热闹的今天,这柄曾经非常熟悉的宝剑,再次悄然升起。

  风险来自井喷的资金流动性?还是刚性需求再次被压制的引来的价格飙升?中国楼市未来趋势如何演绎?本期,上海证券报集合多位专家、企业家观点,解析楼市泡沫重回的深层背景,并展望可能出现的短、中、长期后果,以期为投资决策者带来有益参考。

  从寒冬回暖,到泡沫归来,楼市只用了短短6个月时间,完成了从“熊极”向“牛极”的转变。市场消费信心恢复之快,开发商拿地热情恢复之快令人瞠目。“春节过后,市场好像和绝大多数人开了一个玩笑,没有任何信号和前兆,突如其来的一轮成交放量和价格飙涨,确实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种现象不太符合市场逻辑,没有迹象可寻,这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压抑感。”远洋地产市场总经理肖劲在参加“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前期新闻专访时称。

  一面是收益暴涨,一面是紧张与压抑,连房地产企业都已经感到了市场的异样。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房价已经涨回2007年市场最高峰,而经济基本面远没有当时那样健康良性。彼时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产销两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内需外贸相映生辉。而2009年的今天,中国经济随全球经济一起面临深度调整,经济仍旧处于低部盘整成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共识。而唯有中国股市和楼市,却体现出与经济基本面格格不入的逆势狂飙。

  地王来袭

  2月份开始,全国大多数典型城市的楼市成交量和价格节节攀升,到4、5月时达到顶峰。“广州5月楼市成交量同比增加近一倍”、“房价10天提3500元 北京楼市小阳春已转大阳春”、“上海6月成交量或再创新高”等标题屡现报端。

  受此激励,各地密集爆出的地王新纪录将市场彻底带回2007年以前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30日下午15:30,北京广渠路15号地块正式开始竞标,此前,地块报价从16.47亿元,结果以40亿元成交,溢价达140%。据业内人士透露,该地块还没有正式出让前,周边楼盘单价已经直涨数千元。此前的26日,北京朝阳区奥运村乡九厂地块经过46轮的激烈竞价,拍出了19.6亿元,使得楼面价高达15216元/平方米,成为北京今年总价和均价双料新地王。中原地产李文杰表示,地块上市销售时的价格将超过目前周边房价30%以上。而这30%的空间正是目前房价的上涨空间。

  此外,保利、龙湖、万科、金地等品牌开发商也开始积极入市拿地,中铁、中冶、中石油、中国电子集团等大型国字头企业也纷纷踏进土地市场,凭借更雄厚的国资实力试图分享此轮楼市红利。

  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秘书长陈诗涛介绍,多数参与论坛的权威人士认为在当前实体经济缺乏足够支撑的情形之下,房地产投资需求的加速入市本身意味着房地产行业泡沫的产生。近期土地成交的价格高于预期,大多数开发商并未达到通过重置土地拉低2007年高价土地成本的目的,这将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带来巨大的负累。

  投资热潮再现

  需求结构的变化也令人忧心。中信证券调查显示,目前上海高端物业成交占比由10%升至18%,中低价商品房则由45%降至33%。因为价格的不断上涨,刚性需求正在逐渐被排挤在购买队列之外。一位豪宅开发商则告诉记者,江浙民营企业主正成为豪宅主力消费军,因为害怕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卖不出去,他们手里的资金不敢投入恢复生产,但又要防止通货膨胀,所以都用来购买高端稀缺物业。

  深圳华侨城、上海绿城玫瑰园、汤臣一品等豪宅项目屡创销售纪录。中原地产广州区总经理黄韬介绍,目前广州投资性买房的占比已经达到40%,其中90%的投资者出于防通胀的资产保值考虑。

  “这其中就存在了一个巨大的风险,一旦流动性政策有变,比如国家通过加息收缩流动性,这40%的投资性购房需求将快速消失,而房价又让刚性需求难以进入,那么降价和成交量下降将不可避免。”一位资深分析师称。

  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目前股市、房市的“通货膨胀”比预期来得更生猛,这是一种新型“投资性滞胀”,即实体经济增长的停滞与资产价格的膨胀。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代表的通货膨胀一旦浮出水面,超额货币的发行速度必然下降,政府的货币政策将逐渐收紧。如果实体经济的增长依然迟滞,不能支持高股价和高房价,股市和房市的非理性繁荣就会结束。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