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美欧信用卡危机或“回传”实体经济
2009-08-06 08:26:31          
功能: [发表文章] [回复] [快速回复] [进入实时在线交流平台 #1
 
 
头衔:金融岛总管理员
昵称:大牛股
发帖数:112651
回帖数:21877
可用积分数:99899375
注册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陆:2025-08-16
主题:美欧信用卡危机或“回传”实体经济

 就在人们为信用卡危机从美国向欧洲的蔓延担忧不已之时,他们却发现,同样的危机却在大西洋两岸显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美国多个主要信用卡发卡机构的月度违约率出现了2009年以来的首度回落,整体违约率增幅也正在收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却几乎同时警告已升至高水平的欧洲信用卡违约率将在未来一年内继续上升。在此背景下,仍未在个人信贷领域看到曙光的欧洲银行业,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增加流动性和借贷获利效率,包括继续实行惜贷措施,这可能导致信用卡危机“回传”实体经济,进而拖累欧元区的复苏进程。

  美消费者信用恶化速度放缓

  作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肇始区域和全球信用卡消费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的信用卡违约率攀高几乎不可避免。权威评级机构穆迪公司7月下旬发布的报告称,由于失业率继续攀升,美国6月的信用卡违约率由上个月的10.62%进一步上升至10.76%,再创历史新高。该报告预测,美国信用卡违约率将在2010年中期达到12%至13%的峰值水平,随后该国的信用卡行业将逐步复苏。

  事实上,就美国各大信用卡发卡机构而言,这样的复苏进程可能即将启动。今年7月,美国发卡量最大的美国运通公司表示,该公司6月违约率自5月的10%微降至9.9%,为一年来首次月环比下降。该公司称,其第二季度违约率由前一季度的8.5%升至10%,低于10.5%至11.0%的预期区间。而作为该公司衡量未来违约趋势指标的逾期欠款30天以上账户的数目在6月有所减少,美国运通据此认为,该公司“今年下半年业务将有所改善”。

  维萨卡发卡量最大的机构——摩根大通在一份报告中称,6月违约率自5月的8.36%降至8.04%,而Discover金融服务公司在6月的违约率则自8.91%降至8.75%,这也是上述两家公司去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违约率下降。此外,万事达卡发行量最大的机构花旗集团6月违约率与上月的10.5%持平,而第一资本投资国际公司的信用卡违约率自9.41%升至9.73%,幅度小于预期水平。对此,分析师萨尼叶·沙克拉尼认为,尽管失业率上升,且房地产市场继续向下调整,但美国消费者信用状况的恶化速度并没有担心的那么快。

  美国媒体则指出,相对于消费者信用恶化速度的放缓,美国金融机构目前呈现出的稳定资产状况更加重要。对此,美国联邦政府功不可没。此外,金融机构的稳定资产状况还得益于企业账户领域的违约逐渐集中于小企业账户,美国信用卡公司Advanta在连续三个季度蒙受亏损后关闭了近100万个小企业账户,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信用卡违约损失的规模,就会在违约率依然高企的情况下处于可控的状态。

  英违约率明年或上涨

  相比之下,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其信用卡违约率则正在“追赶”美国。IMF预计,在该区域目前的2.467万亿美元消费者债务中,将有7%最终无法收回。英国是欧洲使用信用卡消费人数最多的国家,其坏账数量占据欧洲头筹,这对于英国来说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其信用卡违约率未来或可出现令人措手不及的爆炸式增长。

  穆迪公司7月30日发布的最新英国信用卡资产支持证券报告称,过去一年中,英国总体信用卡违约率指数上升了46.5%,自2001年该指数推出以来,首次突破10%的升幅关口。穆迪公司旗下的Economy.com预计,2010年第一季度英国失业率将可能达到9.55%的峰值;穆迪预计,过去一年上述暴涨趋势还将在整个2010年持续下去。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卜若柏认为,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英国成为欧洲信用卡违约的“重灾区”。首先,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英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文化和地理联系,因此英国才会成为欧洲信用卡消费者最多的国家而给信用卡危机留下了巨大的蔓延空间;其次,英国是欧洲国家中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并开展高杠杆抵押衍生品业务的典型代表,鉴于本次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相关行业,英国消费者们支付能力的持续低下也成为一种必然。

  对于房地产市场受创削弱消费者支付能力的判断,8月3日出炉的一系列数据做出了积极回应。来自欧洲汽车行业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欧洲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汽车销售量均出现回升势头,而本国房地产业在金融危机中遭遇毁灭性打击的西班牙,其汽车销量则仍然持续了此前的下滑趋势。

  英银行业“苦求”资金流

  英国破产人数的增加也是该国信用卡违约率未来持续上扬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英国全国的破产人数已达到29744人,而这个数字在第二季度还将有所增长。西方媒体指出,上述数据也许会最终使得英国处于同美国一样的奇怪状态:信用卡违约率高于失业率。此前,信用卡违约率高出失业率很多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在2005年,申请破产程序相对简单,英国的很多负债消费者宣布破产,并对信用卡债务进行了资产减记。

  为防止4年前的景况重现,英国银行业采取了比其他同行更加谨慎的防范措施。巴克莱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苏格兰哈里法克斯银行及汇丰银行等英国大型金融机构纷纷提高贷款标准,希望减少贷款数量并只借给那些拥有良好信贷记录的消费者。

  然而,上述做法遭到了英国经济及金融界人士的广泛批评。批评者认为,惜贷措施会造成市场上资金短缺状态的持续,并对经济的复苏进程产生拖累效应。无奈之下,部分英国金融机构采取了另外多项措施来增加流动性和借贷获利效率,以增强自身抵御危机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部分英国金融机构目前在接受高信用等级客户的新卡开办申请时,一般都会以“您的信用级别不够好”为由予以拒绝,只有当客户通过查询程序证明了自身的高信用等级后,才会进行办理。这一做法表明英国银行业希望提高其贷款获利效率,因而并不愿意将资金出借给那些坚持每月全额还款的客户。即使在客户证明了自己拥有高信用等级后不得不出借资金,至少也能收取信用等级查询的高昂费用。不过,这样的小伎俩根本无法解决英国银行业目前的难题。


信用卡巨头喜忧参半 维萨利润大增73% 万事达评级遭降

  全球最大电子支付网络运营商——维萨公司(Visa)7月29日发布的2009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的第三季度利润激增73%至7.29亿美元(每股A股0.97美元)。该公司第三财季收入较2008年同期增长2%至16亿美元,净利润为5.07亿美元。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企业裁员使得越来越多的手头拮据的消费者倾向于使用信用卡消费,同时维萨公司大力削减开支,其第三财季营运支出较去年同期已经下降15%至8.24亿美元。数据显示,维萨公司第二财季业绩净利润年比已增加71%,从去年同期的3.14亿美元增长至5.36亿美元。然而维萨公司财务总监督拜伦·波利特在业绩电话会议上对信用卡现状出现实际转折观点却持谨慎态度。

  与维萨公司持续向好的业绩不同,全球第二大信用卡发卡机构——万事达公司(Mastercard)本财年一季度业绩堪忧,第一季度净利润较去年同一时期下降18%至3.673亿美元,营业收入下降2.2%至11.6亿美元。

  万事达公司7月30日刚刚披露的第二季度业绩显示,公司当季净营业收入增长2.7%至13亿美元,每股盈利2.67美元。万事达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斯兰德称,公司的这一业绩得益于“大规模的成本削减措施”,其中包括压缩开支、提高向银行征收的费用等。公司预计达到2009年-2011年营业收入增长12%-15%的目标很困难。

  消费信心不足拖累信用卡业绩

  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消费的刺激,消费也是驱动美国经济需求链的主要动力之一。美国民间研究机构“经济评议会”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指出,7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上月的49.3掉到46.6。这是信心指数连续第二个月下降。消费者消费信心指数下降,消费动力不足,这都阻碍着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今年5月,消费贷款余额下降32亿美元,至2.5196万亿美元。其中,包括信用卡在内的消费循环信贷环比继续下滑3.7%。

  消费者消费信心连续两年下降与日益增高的失业率的确影响到了美国的消费和支出水平,美国信用卡坏账增长率比失业率增长率还快,6月份,信用卡的年注销率(严重违约被注销)已经达到10%以上,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同样对消费造成巨大冲击。6月美国失业率升至9.5%,创26年来新高。据彭博社统计,自2007年12月,美国各大企业已裁员共计约650万人。这无疑对持续低迷的消费市场造成重磅打击。短期内,美国消费者消费信心恐难平复。将美国个人资产负债表的因素考虑进来,今年一季度美国家庭净资产总额缩水1.33万亿美元,合计人均损失4000多美元,这也严重削弱了美国居民负债消费的能力。

  尽管,维萨和万事达等信用卡发卡机构本身没有直接向消费者提供贷款业务,使得他们在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我们仍然预感公司未来业绩扑朔迷离。美国商务部7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率计算萎缩1.0%,好于经济学家预期,希望良好的数据能够重新提振美国的经济,重塑消费者信心。

  万事达投资评级被降

  摩根大通分析师罗伯特·陶德认为,万事达公司业绩向好是“成本控制的问题”。他说,万事达大量削减公司支出,营销和广告方面的支出远低于他的预想。与此同时,万事达公司重组业务,将公司进行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并压缩了公司人事以及管理费用。据统计,该公司本财季不含特殊项目的支出下滑了13%,已经削减至7.22亿美元。万事达公布季报当天,其股价一度上扬6.5%,盘中触及十个月高点,此后万事达卡公司股票仍旧持续走高。

  投行Keefe Bruyette & Woods公司分析师桑乔伊·萨克拉尼认为,万事达进行大规模的削减开支并未“深达骨头”,且公司管理向好,短期经济形势或不会影响公司长期业绩;而花旗集团投研分析师唐纳德·范德蒂却对此持不同观点。他认为,面对如此萧条的国际经济局势,消费支出仍然比较薄弱,因此他重申将该公司股票调至“卖出”等级。


信用卡违约率飙升已是危机链最后环节
——访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吴志峰  

  在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及全球性实体经济衰退之后,欧美信用卡危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并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危机余波冲击持续作用的时间和范围的忧虑。对此,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吴志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信用卡违约率飙升已是危机链条最后环节;如果能够采取积极措施抵御其破坏力,并有效抑制与其相关联的高失业率,全球经济及金融体系有望在未来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

  美欧央行政策效果大异

  中国证券报:我们都知道,信用卡违约是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冲击个人和企业信贷领域的表现形式;而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欧元区和英国经济要先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那么为什么美国的信用卡违约率要先于欧洲升至高水平,甚至超越失业率呢?

  吴志锋:欧美信用卡危机的发生逻辑别无二致,都是“财富效应”的一种体现,即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引起的货币存量的增加或减少对社会公众手持财富的影响效果。但在两个区域的消费者透支消费程度上,欧美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美国被称为“靠信用卡度日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信用卡最广泛的国家。据统计,2008年1/6的美国人拥有10张以上的信用卡。IMF估计,美国消费者当前的债务总额高达近2万亿美元。

  相比之下,欧洲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就要保守得多。英国透支消费程度则要介于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之间。这也是与英国信用卡危机爆发的时间先后和严重程度对比相呼应的。

  中国证券报:美国的透支消费程度甚于欧洲,但其信用卡违约率已渐趋放缓,这得益于哪些因素呢?

  吴志峰:我认为,在应对信用卡危机的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所实施的政策是果断而有效的。比如,盖特纳上任不久推出的金融稳定计划,虽然因为措施不够具体而不得不在之后发布了新的版本,但其总额为2万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是实实在在的,这大大满足了金融机构大规模资金需求,这种需求有益于他们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此外,美联储连续降息并将基准利率维持在近乎“零利率”的历史低点,奥巴马呼吁降低最低还款额度,以及“压力测试”做出的增资要求,也对缓解危机做出了贡献。相较之下,欧洲央行的政策就显得相对单一和保守,主要依靠降息对市场实施刺激却没有“一降到底”的决心和气魄。

  中国证券报:在美国信用卡危机加深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欧洲央行是不是也可以借鉴美联储的策略来应对本地区信用卡危机?

  吴志峰:实际上,欧洲央行已经开始采取具体行动了,7月初时就宣布即将启动600亿欧元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但即使这样也还是显示出欧洲央行政策的保守。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在功能和地位上的差异,是欧美信用卡危机出现发展趋势分化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美联储作为由全美12个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组成的多元中央银行体系中枢,以维护美国经济稳定、安全为目标,其拥有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实施政策所必需的中央财政。而欧洲央行缺乏中央财政支持,无论是在严格控制通胀水平还是在限制各国财政赤字在GDP中的占比方面,都只是,也只能以保持欧元币值稳定为目标。

  “透支消费”转向“适量储蓄”

  中国证券报:信用卡危机是在经历了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之后出现的,现在人们很关心之后还将有哪些领域出现怎样的危机?

  吴志峰: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也包括目前正在引发关注的信用卡危机,它们实际上是沿着同一个逻辑链条一路推演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必然。

  我个人认为,个人及企业消费者虽然数量巨大,但却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承压能力和影响力均相对较低的部分,因此将成为最后摆脱危机的群体。换句话说,我相信欧美的信用卡违约率飙升已是本次危机逻辑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能够采取积极措施抵御其破坏力,并有效抑制与其相关联的高失业率,全球经济及金融体系有望在未来彻底摆脱危机的阴霾。

  中国证券报:就信用卡危机本身而言,其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会有哪些?

  吴志峰:应该说,在欧美信用卡违约率回到正常水平之前以及之后一段时间里,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在鉴于欧美各国政府维护金融稳定决心坚定,这样的余波应该不会造成破坏性影响。

  更重要的影响是积极的,那就是,欧美消费者的观念和心理可能因此产生巨大的变化,以前所信奉的“透支消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适量储蓄的想法所替代。实际上,这样的影响已经可以看得到了,美国全国的储蓄率已经在7月达到了7%的水平,这在以往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结构注释

 
 提示:可按 Ctrl + 回车键(ENTER) 快速提交
当前 1/1 页: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