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头衔:金融分析师 |
昵称:kelven |
发帖数:6512 |
回帖数:475 |
可用积分数:1396372 |
注册日期:2008-05-13 |
最后登陆:2018-07-22 |
|
主题:美联储今日议息
澳央行3日加息25个基点 称将逐步撤出刺激措施
澳大利亚央行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再提升25个基点至3.5%,并表示将逐渐撤出刺激措施。这已经是一个月内该央行第二次升息。上次加息是10月6日,加息幅度是25个基点。
澳大利亚央行在声明中表示,经济出现严重萎缩的危险已经过去,该行将逐渐撤出刺激措施。
声明还指出,全球经济已恢复成长,未来一年经济成长的速度将接近趋势水准。
澳大利亚央行还指出,澳大利亚在亚洲的贸易伙伴的经济前景似乎明显好转,尤其是中国的经济成长非常强劲。(中国证券网 梁敏)
美联储今日议息 将定性经济状态和货币政策指向
据香港媒体援引外电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从今天开始将展开为期2天的议息会议。巿场分析师预期,联储局很有可能维持基本利率接近于零的水平,并会继续向巿场注资1万亿美元(约7.75万亿元)以上购买证券,以支撑国家经济复苏。
上周数据显示,美国第3季经济增长3.5%,意味着美国最严重的衰退期经已结束。但经济学家相信,随着政府刺激措施逐步结束,失业数字将持续上升,美国第4季GDP增长可能会放缓。
巿场人士目前正密切注视FOMC美国时间周三议息后所发表的声明,看看到底联储局有没有暗示当局将采取的货币政策方向。由于澳洲及挪威等国家一些央行已于上月开始加息,令到美元汇价受到额外压力。
穆迪投资旗下网站Economy.com负责人布鲁修拉斯认为,FOMC将利用今次会后声明,向外界承认美国经济衰退正式结束,并且修订短期预测,以数据反映经济向好。
不过,由于失业率目前仍维持在9.8%的水平,主要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消费者支出数字仍然严峻。联储局主席伯南克最近就暗示,目前不急于收紧货币政策,"当经济前景充分地改善"才会采取行动。
分析亦认为通胀前景会维持不变,经济师斯坦利表示:"任何人若预计联储局声明有重大改变,都可能会感到失望。"(中国新闻网)
议息潮本周袭全球 退出策略再成热词
全球主要央行本周议息日程
◆ 11月3日,澳大利亚央行公布目标利率,市场预计其将提高25个基点至3.5%。
◆ 11月3日,欧洲央行公布经济预测报告。
◆ 11月5日,欧洲央行公布目标利率,市场预计其将维持1%的利率不变。
◆ 11月5日,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公布利率决定,市场预计其将维持0-0.25%的利率区间不变。
◆ 11月5日,英国央行公布利率决策,市场预计其将维持0.5%的利率不变。
◆ 11月5日,日本央行将公布上次议息会议纪要。
随着澳大利亚、以色列和挪威等各国央行的相继加息,以及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人意料地增长3.5%,“全球经济是否已走出低谷”,“经济刺激政策何时退出”,再次成为市场热门话题。
本周,澳大利亚、英国、欧洲以及美国四大央行都将举行各自的货币政策会议,并公布相应的利率决议。市场分析人士普遍预计,除了澳大利亚外,美英欧三大央行应该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英国,第三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较前一季度收缩0.4%,数据并不理想,市场预计英国央行将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从此前的1750亿英镑扩大至2000亿英镑。
至于美国,在失业情况改观前,短期内也不会贸然实施退出策略。
尽管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3.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近日在中欧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全球管理论坛上发表的观点是,“政府补贴和刺激政策促成了近期美国经济数据的向好,但这还不足以让美国国内的失业率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他认为,如果放弃了经济刺激政策,那么未来的经济数据会变得很难看。美国现在计划在2010年上半年就开始退出经济刺激计划,这让人担心经济会开始变得糟糕,失业率甚至会比以前更高。
“如果美国政府退出购房资助计划,那么利息率和按揭率就会迅速上升,房价将会再一次下跌,另外信用卡市场等等也存在很多问题。”斯蒂格利茨说。
话题继续深入,如果欧美一定要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会发生什么情形?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李稻葵眼中,即使要退出,它们先退出的也是财政政策,之后再退出货币政策,因为英美国家要通过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系其经济进程。
鉴于信贷政策事实上“沦”为指令性的行政放贷,中国的情形相对复杂。学界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可能先于财政政策“退出”,以免多年的金融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但中国多位政府官员近期频频表态: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0月30日上午出席创业板开市仪式时明确,中国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接着在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校庆晚宴上,周小川又表态称,中国汇率政策改革方向并未改变,目前保持汇率稳定是危机时的非常政策。
隔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在公开场合强调,经济形势最坏时期或许已经过去,但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如果各国这个时候把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撤销,可能引发经济再次下探。
公开资料显示,近期伴随着经济复苏信号,全球央行开始试探性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发出紧缩信号。
8月以来,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央行先后宣布加息,印度央行上周也上调了金融机构法定流动性比率。
10月30日,日本央行则在货币政策例会结束后宣布终止商业票据以及企业债券购买计划,并称由于日本金融环境正持续改善,近期将会采取更为符合当前市场情况的政策。
10月3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当天终止一年前针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项特别回购措施。(东方早报 黄武锋)
专家称明年二季度央行可能加息
继以色列和澳大利亚之后,挪威央行10月28日宣布将隔夜存款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1.5%,成为今年以来全球第三个选择加息的中央银行。印度央行10月27日发表声明,上调了法定流动率。退出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大幕似乎已经徐徐拉开,由于各国的经济复苏步伐不一致,各国央行在选择退出时机上有先有后。我国货币政策下一步走向会是什么呢?
我国央行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也就是把通货膨胀控制在经济增长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我国通货膨胀率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衡量。央行对于通货膨胀率的最大容忍程度在5%左右。如果CPI超过5%,央行肯定会采取措施控制通货膨胀。9月份CPI同比是-0.8%,环比上升至0.40,这说明通货膨胀的问题现在不是很严重,但是通胀预期已经形成。
对于通胀预期的形成可能由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一方面从国内的流动性来看,货币供应量M2和M1在9月份分别达到了29.31%和29.51%,再创历史新高,大大高于实体经济增长8%的需求,说明国内的流动性非常充裕。一般情况下,从货币供应量传导到CPI通常需要1-2个季度的时间,也就是说CPI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从年初35美元飙升至现在80美元附近,涨幅超过了100%。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需要大量进口原油的制造业大国来说,很容易形成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当前央行管理的重点是通胀预期,而不是通货膨胀本身。从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采取了动态微调的货币政策,把应对危机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一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通货膨胀并未真正到来,我们判断在年底加息的概率并不是很大。由于今年CPI的基数低,2010年CPI的同比可能会上升得比较快,不排除央行在明年二季度以后加息的可能性。
股市的波动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如果利率上升,表明市场上流动性在收缩,实体经济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股票市场会下降;反之,股票市场会上升。通常情况下,第一次加息不会改变股市的原有趋势,但是在经历多次加息之后,股市回调的压力会不断显现。当央行开始加息时,投资人应该密切关注股市的走向,应避免股市的剧烈波动带来损失。(华夏时报)
揭开“退出策略”下的A股迷局
当《华尔街日报》还在用插图戏虐伯南克“使用地球那么大的麻袋来撒钱,而只准备了一个公文包那么大的容器来回收(退出策略)”时,狼真的来了。继以色列、澳大利亚加息后,近日印度宣布提高准备金率,挪威加息25个基点,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序幕已然拉开。
吊诡的是,全球经济尚处于“无就业复苏”与温和复苏的过渡期,这些央行为何急于收缩银根呢?原来,经历了上一轮金融危机的洗礼后,聪明的央行们开始在“特定时期”特别“关照”起资产市场,货币政策盯上资产价格了。
资产泡沫可视为通胀风向标,已是不争的事实。回顾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货币扩张之后的经济运行格局,大致可以将货币、资产价格、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变化趋势分为三部曲:①货币供给高位和资产价格爬升;②资产价格泡沫和实体经济过热;③通货膨胀和实体经济下滑。从日本的例子中,我们在时间顺序上看到了货币增速保持高位――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实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几个重要宏观变量的轮番上演。2009年全球经济上演着与日本当年极为相似的一幕,全球范围内的资产泡沫所释放的通胀信号让央行如坐针毡,难怪他们纷纷祭出紧箍咒。
有人将近期美元指数的反弹跟美联储加息预期联系起来,显然有些牵强,因为经历了次贷伤痛后的美联储并没有忘记大萧条的教训:货币短缺是大萧条主因,美联储难辞其咎。美联储错误采用紧缩政策导致经济衰退越演越烈,当年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华尔街的崩溃,恶果到1933年全面显现。而华尔街崩溃又是1928年美联储加息的结果,高利率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不景气,是1929年10月股市崩溃的两大原因。以史为鉴,相信美联储会汲取历史教训,不会轻易紧缩货币,最早的加息时点应该是明年中期。由此,美元指数反弹更多的是因为全球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规避所致,欧亚国家的加息行动以及欧洲经济数据不佳,使得风险资产被看淡、美元受追逐。
美元短线反弹、流动性紧缩预期,引致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和原油回落,贵金属、期油等价格短线下跌,国际主要股市进入调整期,对于相关的资源类股票(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以及沪深股指构成短线的压力。美元反弹与全球流动性紧缩预期,对冲着前期A股市场弥漫的通胀预期与升值预期,海外资本流入的步伐有所放缓,这也使得前期走强的升值概念板块(金融、地产等权重股)近日纷纷走弱。
由于目前A股市场处于流动性推动行情与盈利推动行情两者之间的断档期,面临方向选择的弱平衡状态极易受事件性因素干扰。因此,短期A股仍难摆脱震荡调整的格局。但从中长期看,经济复苏动量不减、业绩持续改善、估值不贵等基本面因素,仍会对市场构成上行动力。(证券时报)
A股短期走势还须看美股脸色
本周,美联储议息和失业率等诸多美股趋势性重要信息将对A股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美联储货币政策保持宽松,有望使美股保持乐观情绪,A股也将从中获取向上动能。
A股与美股走势正相关
近期,A股与美股走势往往正相关,即如果美股走弱,那么在面临较强外围调整压力下,A股很难独立走强。
从具体影响看,美股担当“晴雨表”的美国经济对A股有一正一反两个方向的效应。同向主要体现在贸易效应上,反向主要体现在资本流动效应上。
从贸易效应看,尽管中国经济在复苏步骤上先于美国经济,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量部分很大程度上要看出口“脸色”,而美国经济,尤其是美国的消费左右着中国的出口。较强的美国经济能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是为正向效应。
从资本流动效应看,美国经济走弱往往会增加新兴国家,包括中国资产的吸引力。在危机时期,美国金融机构不得已从全世界抽回资金回救本国,因此美国经济恶化往往意味着需要抽回更多的资金,助跌外围市场;而现在,美国金融机构以基本无虞,追求更高的收益成为优先目标,美国经济的相对走弱会促使资金流出美国,流往复苏相对较快的国家获取高收益。
从目前看,美股对A股的同向效应还占据优势,因此美股与A股走势往往正相关。与以前不同的是,近期出现的一个新变化就是,A股从原先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转变为往往在调整中先于美股反弹,并带动美股上涨。
两大信息成重要风向
上周,受交替出现的好坏数据影响,美股走出了大起大落行情。周初,由于房地产的坏消息以及对房产政策的担心,美股大幅走低;周四,美国三季度GDP超出预期,促使美股止跌反弹;周五,个人消费开支数据不尽如人意以及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引发美股重挫。同期A股指数基本与之同步。
本周,ISM制造业指数、10月失业率数据和美联储议息有望对美股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后两者将是重量级信息。市场普遍预期失业率将上升0.1个百分点,失业率继续对消费和个人信贷资产质量构成拖累。
目前,在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的言论中,分歧主要明显地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加息是否以失业率开始降低为前提;二是抑制资产泡沫风险的考虑是否在加息决策中居于重要地位;三是产出缺口的存在是否能有效遏制通胀的产生。从力量对比看,主张维持现有政策的委员略占优势,因此预计美联储将维持现有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但是,由于美国经济已经出现诸多复苏迹象,会使委员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更加乐观,并可能对货币政策措辞进行“微调”。
届时,如果政策严于或宽于如上预期,那么会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如严,则美元势必大幅反弹,打击大宗商品市场,重挫股市;如宽,继续维持的刺激计划有望使市场保持乐观情绪,A股也将从中获取向上动能
【免责声明】上海大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仅合法经营金融岛网络平台,从未开展任何咨询、委托理财业务。任何人的文章、言论仅代表其本人观点,与金融岛无关。金融岛对任何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股市有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